好书·推荐|上海博物馆珍藏!百余件精品雕漆,解读中国千年雕漆艺术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原标题:好书·推荐|上海博物馆珍藏!百余件精品雕漆,解读中国千年雕漆艺术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上海博物馆藏雕漆》

  上海博物馆 编 包燕丽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雕漆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一种,它属于漆器,是以大漆为原料,在器物胎体表面层层髹漆达几十层至百多层,再用刀在漆层上雕刻纹饰而成的漆器。它需要经过画图、制漆、髹漆、雕刻和打磨等百余道工序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都依赖时间的沉淀,也被称为时间的艺术。2006年,雕漆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入被国家保护的传统工艺系列。

  雕漆为传世漆器之大宗,品种主要有剔犀、剔红、剔黑、剔彩等,实物以宋、元、 明、清各代居多。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漆器中雕漆占比也较大,有两百八十多件。

  一、雕漆的起源

  随着出土雕漆文物以及市面上存世雕漆进入研究者视野,雕漆的历史起源处于不断调整中。早年,大英博物馆将斯坦因从新疆米兰堡采集回去的剔犀皮甲的时代断定为唐代。近年上海博物馆收进一件剔犀云纹小圆盒。这件器物无论器型、纹饰还是制作工艺,其年代概介于汉至三国之间。

  

  剔犀云纹圆盒

  汉-三国(公元前206-公元280)

  径6.7 厘米,高5.1 厘米

  此盒整体髹黑褐漆,盒外黑漆层间朱、黄漆各一道,漆层不厚,但漆质上佳。盖面略隆起,剔刻三角形云纹三朵,盒壁则剔飘忽的变体云纹,或叫卷云纹、云气纹、香草纹等,而云气纹正是汉代的主要纹饰。此盒的云纹与宋代剔犀器的云纹相比,显得古朴而稚拙,具有剔犀起源时期云纹的面貌。此盒的口部为银釦,这是战国晚期随着漆器胎体变薄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加固工艺,这也是断定此盒为汉代漆器的又一个佐证。

  二、雕漆的品种及历史

  雕漆为传世漆器的主要品种,但宋元雕漆在国内非常罕见,多收藏于海外,以日本居多。出土品则多为剔犀器,著名的有福建茶园山、山西大同、江苏江阴、镇江以及近年来南海一号沉船中发现的器物。宋代雕漆漆质优良,色漆层多,雕工精细,品种丰富,精品纷呈,种类有:剔犀、剔红、剔黑、剔彩等,几乎囊括了后世雕漆的所有品种。

  元代雕漆良莠并存,国内出土物仅为两件剔红器,均与传世作品风格不同。明清雕漆以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最丰;一些大型的博物馆亦有收藏,如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海外也有大量藏品。此时期的雕漆存世量大,风格特征明显,明代永乐至宣德、嘉靖至万历以及清代乾隆时期更是达到雕漆制作的高峰。

  清代晚期至民国,雕漆水平总体呈衰退、没落的局面,大量假雕漆充斥于市,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用于出口的仿宋元风格的雕漆制品。

  1.剔犀

  剔犀,指在器物胎体上层层髹涂不同色漆,再雕刻有规律的几何纹样,刀口处显露出不同色漆层的漆器,可能是雕漆出现的最早品种之一。历史上人们曾经将剔犀和犀皮混为一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代。剔犀作为雕漆的一个重要品种流传有序,代代相传,风格时有变化。曹昭《格古要论》中提出了如何鉴定剔犀的年代、种类、产地和优劣的方法。

  

  南宋(1127-1279)

  剔犀云纹圆盒

  上海博物馆藏

  2.剔黑

  剔黑流行于宋元时期,传世实物多在海外,近年才有少许回流。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剔黑花卉纹镜盒”传为出土器物,是国内绝无仅有的一例孤品,非常重要,可以佐证流散于海外的那些剔黑漆器的年代及产地。

  

  宋 剔黑花卉纹镜盒

  浙江省博物馆藏

  宋代黑面剔犀漆器的色泽大多黑中带红,呈褐色。宋代剔犀器无论出土品还是传世品数量都比较多,制作精良,纹饰多样,有宝相花纹、香草纹、云纹、几何纹等,漆层颜色丰富,主要有朱、黄、褐(紫)、黑等。

  元代剔黑目前没见出土器物,但在海外有很多双鸟纹和水禽图的剔黑圆盘均被收藏机构定为元代,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剔黑双禽莲塘图圆盘”和“剔黑荷塘双鹅图葵瓣形盘”。双鸟纹图案在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品装饰。宋代剔黑盘漆质较好,剔刻规整;元代制作工艺与前代一脉相承,但是漆质明显差很多,几百年过去了,很多部位都有深深的裂纹和成块脱落(与元代部分剔红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在大漆中参杂了其他成分所致。

  

  元 剔黑双禽莲塘图圆盘

  大英博物馆藏

  

  元 剔黑荷塘双鹅图葵瓣形盘

  大英博物馆藏

  明代剔犀云纹的布局比较密集,云纹的种类开始增多,除了如意云纹,还有各种卷云纹、勾云纹、变体云纹等,如意云纹中间的其他辅助纹样也增多了,往往在一朵云纹的边缘或中间还会派生出其他纹样。圆形器物的中间以柿蒂纹和星藻纹为多。

  明清时期剔黑器物在雕漆中的占比远远少于剔红器等,而且国内存量很少。此时器物形态各异,纹饰以花草、人物居多,风格很不相同,可能与不同的产地有关。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剔黑龙纹杖头”,有醒目的嘉靖年款,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标准器。

  3. 剔红

  剔红是雕漆的主要品种,存世量最多,这与国人尚红有关。关于剔红的史料也最多,有时古人也将剔红指代雕漆,因此,有关剔红的器型、特征等描写,也可以视为雕漆的共同特征。

  明代剔红时间跨度大,可以有早、中、晚期之分。存留器物多,精品纷呈,各时期风格均有变化,是雕漆史上脉络较为清楚的时期。

  但永乐宫廷剔红风格比较一致,剔刻工整,打磨精细,在传世剔红中量多质优。宣德剔红器继承了永乐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型。宣德款的传世品虽然较多,但各有不同,有两字、四字、六字等, 说明有款的情况比较复杂,它们不一定全是宣德年间制品。宣德款的标准样式应该是楷书填金六字竖款,位于器物底部左侧(部位与永乐相似),但其中尚有很多改永乐款的实例。有些宣德款剔红的胎质不如前朝,雕工也略有下降。

  

  明宣德(1426-1435)

  剔红牡丹纹圆盒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中期的剔红以民间制作为主,作品风格多样,制作水平差别很大,有款作品甚少。这一时期的剔红有的漆质好、剔刻精细;有的漆质差,剔刻粗糙;有的继承传统,纹饰规整;有的风格独特,纹饰清新,带有地方特色……不一而足。

  明晚期(16 世纪及以后)剔红器物呈现出又一派复兴的面貌,特别是嘉靖、万历两朝留下了器型多、数量大、制作繁复的官造器物。嘉靖时期剔红器物刀不藏锋,棱角鲜明,不精打磨,纹饰以龙凤、吉祥题材为主,深受道教影响,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夏更起先生认为,此时雕漆存在三种状况:“一是漆质较好,色鲜艳,髹漆厚重,雕刻工精,有一定的磨工;二是漆质干涩,颜色沉穆,漆层略薄,雕刻较粗率,不善藏锋,棱角显露;三是漆色浅淡,漆层很薄,雕刻粗放,亦少打磨,带有民间工艺特点。”

  万历时期剔红比嘉靖朝更精。此两朝器物多有官款,万历以后,雕漆很少落款,而且呈衰落的局面。其时器物胎体不牢,漆质不坚,雕刻粗糙,还出现了一些外销订制漆器。

  图书简介

  雕漆是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民族技艺,是在器物胎体上层层髹漆,至数十层或上百层,再用刀雕出纹饰。上海博物馆藏有历代精美雕漆器物280多件,曾举办过“千文万华”漆器特展,引起社会上热烈反响。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出版《上海博物馆典藏丛刊》系列,此为漆器卷部分。

  上海博物馆研究专家对馆藏雕漆器物进行鉴定研究整理,精选119件,按照品种以及年代的先后编辑成册,其中不乏精细的局部细节的展示,以显雕漆这一古典技艺之高超典雅。所选每件藏品都配有简单的研究鉴定和赏析文字,以方便读者欣赏玩味其中古趣。此书的出版是对我国雕漆艺术的一次研究和梳理,利于这种古典技艺的保存和流传。

  内页欣赏

  

  

  

  精彩书影

  

  

  

  

  资料: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辑:马泽泓

  责任编辑:

上一篇:安徽选调生招聘考试网:2023安徽选调生招聘考试成绩查询时间
下一篇:高中地理五大学习方法详解,最完整的答题万能公式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