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俄罗斯(一):俄罗斯往事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国内流传着一句很著名的普京语录: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这话普京还真没说过。

  事实证明,苏联解体至今已三十多年,俄罗斯经历了动荡、稳定、战争,却一直无法再现苏联时期的荣光。

  俄罗斯之殇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这一红色巨人的倒下成了那一年美西方的圣诞大礼,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创伤。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其灾难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苏联后期,人们开始否定自己过去大半个世纪里一直信仰的东西。这在政治上体现为对共产主义、马列主义和斯大林的全盘否定,于是有了苏联的解体;经济上则体现为全面反对公有制。

  苏联解体后,青年自由派经济学者之一的盖达尔认为,俄罗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场化这一道路,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水火不容,因此必须彻底实行私有化。当时这一主张是俄罗斯经济思想的主流,但实际上提出这一主张的都是一群只有三四十岁左右、看过几本西方教科书的理论却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经验的西方自由主义崇拜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公知”。然而偏偏是这一群人被当时的俄罗斯当权者尊奉为“无双国士”。

  在这些“国士”的主张和所谓的美国顾问的指导下,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经济改革在俄联邦全面展开。

  俄休克疗法之父盖达尔

  所谓的休克疗法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放开物价,第二严肃财政政策,即要政府尽量什么都不去管,第三将国有资产私有化,这一点也是休克疗法的核心。

  当时,俄罗斯的固定资产总量估算为4.3万亿卢布,政府决定将其中的1.5万亿卢布资产以债券的形式无偿分发给老百姓,债券不记名,不挂失。这种做法看似公平,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自政府放开物价后,商人开始囤积居奇,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短短两个月间,消费品价格上涨了65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因原材料价格放开而上涨。私有化运动四个月后,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了14倍,迫使企业压缩生产,而供应不足又进一步导致价格上涨,市场供求进入恶性循环。为应对因紧缩信贷而产生的三角债危机,政府被迫放松银根,1992年俄政府增发的货币量是上一年的20倍,致使通货膨胀高达可怕的2500%。

  那时候的卢布几乎一文不值,更不用提手上那点无法在短期内兑换分红的债券。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它们唯一的价值是通过变卖换取生存的资金。于是,这些代表企业股权的债券在短短两年间集中到了曾经的党政干部手里,诞生了第一批新贵。

  在1992年到1994年这两年的私有化运动中,除国家订货的国有企业,大部分企业都落入私人手中,国家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这场闹剧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政府的财政日趋枯竭,不得不继续推进私有化来维持正常运转。俄罗斯由此开始私有化的第二个阶段。

  与前期不同的是,第二阶段主要是对国有大中企业实行有偿私有化。当时俄国政府对国企的购买者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十八岁以上付得起钱就可以购买。跟之前一样,这听上去似乎也很公平。但实际上当时卢布贬值厉害,企业的账目盈亏跟实际情况不符,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资产。原本就掌握着资产行政和管理权的国有企业领导者乘企业改制分配股权之机,压低企业的资产价格,然后自卖自买;抑或与各级官员、暴发户串通一气,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政府拍卖的企业。

  拥有3.4万名职工的大型国有机器制造企业乌拉尔机械制造厂仅卖了372万美元,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却只卖了72亿美元,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只有1300美元——当时一辆8000美元的本田雅阁轿车竟抵得上6家俄罗斯国企。

  在1994年到1996年的这段私有化期间,俄罗斯的社会财富损失了1.7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苏联卫国战争是二战期间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四年战事给苏联带来2700万人伤亡,67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就是说,仅就社会财富而言,四年多的私有化运动让俄罗斯的经济损失超过卫国战争的2.5倍。这场闹剧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继卫国战争后最深重的灾难,没有之一。

  大规模私有化使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到几个新晋的资本家手中。自古以来,钱权总是伴生的,金钱所催生的权力欲望使一批新贵把手伸向国家政策。以著名的俄罗斯七大寡头为例。他们通过大量廉价收购国有垄断企业和银行股权,完成资本集中,并掌握着俄罗斯近50%的经济命脉,银行、新闻媒体、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成了他们左右俄罗斯经济和政治大局的筹码。1996年总统大选的时候,治国无方的叶利钦就是依靠七大寡头在背后的支持而获得连任。

  俄罗斯七大寡头后来有西方学者对这场私

  一个国家的走向并非一个人所能决定,但在俄罗斯这场灾难的背后,叶利钦难辞其咎。

  作为苏联解体后的第一任民选总统,叶利钦执政的近八年时间里,俄罗斯始终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在经济上,上文中的一系列天文数字便很好地印证了他所主导的私有化运动给俄罗斯带来的重创。

  而经济动荡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则极有可能引起政治危机,对处于转换阶段的俄罗斯来说尤为如此。

  叶利钦在位期间,政治上的混乱从未停止。在国内,各政治派别林立,政治斗争不断加剧,使得当时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以叶利钦为代表、主张修改宪法实施总统制的行政权力机关和以哈斯布拉托夫为代表、主张遵守宪法实施议会制的立法权力机关。这两者间的斗争最终在1993年10月以叶利钦炮轰议会大楼,武力强行解散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建立相对集权的总统制结束。这就是著名的炮打白宫事件。

  1993年炮打白宫

  政治上的混乱又导致了分离势力的猖獗,1994年和1999年的两次车臣战争就是最好的说明。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虽炸死车臣分离主义领袖杜达耶夫,并与车臣达成停火协议,但车臣共和国事实上仍处于失控的混乱状态。

  对外,为融入资本主义大家庭,叶利钦对西方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对美国几乎唯命是从。除了采纳美国砖家的休克疗法外,叶利钦还接受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大家一起裁军,听上去貌似公平,但如果稍微看看条约内容就会发现,其中限制的都是陆、空战武器和陆军数量,却几乎没有涉及海战武器和海军数量——这恰恰是西方国家之于俄占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要说这是疏忽,我也是相信的(bushi)。

  而最为离谱的是,叶利钦一度为了区区230亿美元的援助而有意向小日本归还北方四岛。北方四岛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太平洋舰队进出太平洋的关键通道。并且北方四岛背后就是鄂霍克茨海,部署了俄军众多的战略核潜艇,一旦失去北方四岛,俄太平洋舰队不仅会暴露在美日的监控之下,还会影响战略核潜艇的安全。也幸得小日本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加之俄国内反对声高涨,叶利钦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叶利钦(左)

  这种自残式的舔狗舔到最后也不能说是一无所有,至少得到了西方国家200亿美元的“大方”援助(援助资金仅限用于核武器拆解和指定军工企业转产)。而在叶利钦忙着当西方的好好先生时,北约正向东扩展,有条不紊地蚕食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为如今的俄乌冲突埋下伏笔。

  1997年,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做空泰铢,在东南亚掀起金融风暴。次年,这些金融大鳄又把贪婪的目光瞄准卢布。

  1998年5月,卢布遭受对冲基金狙击,汇价一夜间下跌到20.825:1。老百姓的财富瞬间被蒸发掉50%。随着货币贬值和进口税提高,日用品再次出现短缺。俄罗斯一朝回到1994年前的通胀噩梦中。这下子不仅车臣,俄联邦内的多个共和国也蠢蠢欲动,准备自立门户。

  这时候的叶利钦终于意识到,俄罗斯的情况早已超出自己的掌控,然而作为私有化运动的受益者,倘若放任乱局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崩溃下,包括叶利钦家族的在内的寡头集团最终必定受到老百姓的清算。

  于是,叶利钦做出了他人生中对俄罗斯贡献最大、也是最聪明的决定。这次决定不仅在随后稳固了俄罗斯局势,也保全了叶利钦家族——他选择了普京。

  

  扶大厦之将倾

  自2000年9月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也是那一年,俄罗斯GDP在经历数年的持续下降后再度回升,此后跟随原油价格高速增长。于是有人归结为普京之所以能迅速稳定俄罗斯形势不过是走运,一上台就碰着油价上涨。作为一个资源出口大国,油价的飙升确实为俄罗斯经济贡献良多。但把普京上台后的政绩仅仅归咎为“走运”两字未免过于偏颇。要知道,即便机会摆在眼前,决策者也需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判断力才能对之加以利用。

  20世纪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宣布辞职,俄罗斯随之进入普京时代。但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并未随着普京的上台而终止,这原因可以大概谈谈。

  首先,抛开政治层面不谈,苏联解体这一事件本身对俄罗斯最大的伤害是工业体系的崩溃。苏联时代的工业体系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分工模式,大概的操作就是就是把工业体系分散在各个加盟国。大伙儿好好的时候,自然能凑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因为各自不成体系,等到解体后,各加盟国的工业体系基本就废了,即便是当老大的俄罗斯也元气大伤。加之前期混乱的私有化,许多关键性产业流失,使得国内工业体系支离破碎,许多工厂生产链断裂,加之管理不善,人才流失,许多企业早已无药可救。这时候变卖这些产业,集中资源扶持尚能挽救的企业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其次,叶利钦当政期间,俄经济始终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这使得政府财政极度紧张,接过烫手山芋的普京即便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而当时私有化是俄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继续运转,私有化只能继续推进。

  普通老百姓并不懂太多政治考虑,在前两波私有化中被掠夺一空的老百姓当初并不如何看好普京。但相较于叶利钦,普京推行的是负责任的私有化:他颁布法例,联邦政府全程管理和监督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调查在内的整个拍卖程序,防止再出现国有资产贱卖,同时规定政府官员和外国人不得购买国资产权,从而保护国家关键产业,防止被外资控制。对具有战略价值的大型企业禁止进行私有化,从而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

  到这里不难看出,普京确实走运,遇上了油价飙升,但如果政府毫无作为,油价飙升带来的红利只会落入寡头的口袋里,贫富差距愈演愈烈之下,最终依然会是导致上文所说的社会崩溃。

  自古以来,改革必然会触犯到部分既得利益者。而普京所实施的一系列私有化改革方案,触及的便是在前两个私有化阶段中受益的主要群体——精英阶层。因此在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普京也一度被精英阶层的一系列操作搞得焦头烂额。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引发国际石油价格再一次飙升,俄罗斯成了除美国以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俄财政得以大大增强。也是在这一年,以霍多尔科夫斯基为首的寡头与普京的矛盾最终爆发。

  尤科斯石油公司曾是俄罗斯的石油业巨头,原油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俄原油总产量和出口总量的10%和18%。当时年仅40岁出头的霍氏曾受益于俄政府1994年以来对国有资产的贱卖,成为了尤科斯的总裁。

  前文提过,金钱所催生出权力欲望,霍氏也不例外。他本人就多次公开表示要参加总统大选,并主张通过资本将俄罗斯从总统制变为议会制,与雪佛龙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商讨股权交易。从这里不难看出,他的主张都与普京的政策截然相反,甚至可以说踩到了普京的雷点上,注定了两人在政治上的敌对立场。

  此后,霍氏积极不断地向政治领域渗透,在政府中培植自己的代言人,向反对党提供资金支持,甚至以资金资助为诱离间亲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

  2003年10月,俄总检察院逮捕了霍氏,并以诈骗他人钱财、拒不执行法院判决、逃税、伪造公文、侵占他人财产等罪名对其提出刑事诉讼。俄议会内反对派的财源由此被切断,寡头代理人在选举中的兴风作浪也无疾而终。

  2005年,霍多尔科夫斯基被定罪,其名下包括尤科斯在内的一部分石油公司和银行以拍卖的方式重新收归国有。

  

  霍多尔科夫斯的失败是七大寡头覆灭的缩影。早在上任之初,普京就曾宣称要“把寡头作为一个阶层消灭掉”。

  精英阶层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味打压只会引发强力的反扑,对其引导和约束才有助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平衡游戏,而普京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出色的玩家。

  霍多尔科夫斯垮台后,许多新贵都紧张不安,担心遭到清算。普京趁此时机会见了国内企业代表,提出“不对所有制进行重新划分”以“稳定所有制关系”,并且考虑将此前在私有化运动中相关违法活动的诉讼时效从10年缩短为3年。这意味着,彼时的大多富豪都能逃过一劫——当然,前提是他们得收敛贪欲,配合政府。

  以此为契机,俄政府最终重新掌控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获得稳定的财政来源以及国际政治博弈中的筹码。

  在国际油价上涨和强势打击寡头的作用下,俄罗斯经济自2003年起明显改善。财政的充盈使得俄罗斯能重新落实在90年代因盲目私有化而一度瘫痪的社会福利体制,公费医疗和免费教育覆盖全民,并且房屋水电费价格低廉。国际环境的利好最终落到了大多俄国人的身上。

  原油价格历史走势图

  在与寡头的博弈中,面对资本的施压(俄股市暴跌,美国石油财团中止和尤科斯的合并谈判),普京表现出拒绝谈话的强硬姿态。他的底气很大一部分来自民意的支持,而这民意支持一部分来自一般民众对寡头的深恶痛绝,另一部分则来自普京凭借以暴制暴的手段平定车臣之乱所凝聚的民心。

  车臣之乱归根究底也是叶利钦所捅出的篓子。苏联解体后,以叶利钦为首的改革派为了获得地方势力的支持,不断向地方许诺给予其更大的权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旦地方势力过大,中央旁落,任由其发展最终必定形成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叶利钦政治上的短视使得地方政府几乎不受联邦政府监督,原本统一的市场随之崩坏。诸侯政治和诸侯经济使得当时的俄罗斯徘徊在再一次解体的边缘。

  1998年,俄罗斯遭遇金融危机。1999年8月车臣武装分子抱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心思进攻俄联邦北高加索东部的达吉斯坦共和国。刚被提名出任政府总理的普京临危受命平息车臣之乱。此后不到两周时间,俄军收复了达吉斯坦境内被车臣非法武装占领的区域。次月,俄军正式进入车臣境内清剿非法武装。

  现代战争打的不仅仅是将士的英勇和谋略,更重要的是资源调配和部门协调以及对国际大环境的判断,这些无一不考验政府首脑的能力。在经历了五六任走马看花般的总理调换后,车臣战争的胜利让原本对俄政府失望透顶的民众在普京身上看到希望。

  第二次车臣战争以俄军大获全胜结束,高加索地区局势得以稳定,保证了俄罗斯腹地的安全。此外,这一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挽回了俄罗斯军人在第一次车程战争后一落千丈的士气和地位,同时凝聚涣散已久的民心。原本几个蠢蠢欲动闹独立的共和国最终打消了念头。

  第二次车臣战争

  借着车臣战争胜利的势头,普京随即展开“削藩”政策,在2000年5月把89个联邦主体按地域划分为七个联邦区,并各任命一位总统全权代表对地方政务进行监督,而各联邦主体都要听从全权代表。简单说,这种制度就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刺史制,在当时有效抑制了地方势力以及地方与中央的分离趋势。

  除了上文所谈到的一些政策外,普京还采取了其他许多措施稳定俄国内形势,在其执政期间,俄罗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尽管号称全球第二大军事强国(俄乌战争让人们对这一地位打上了问号,不过数千枚核弹是确确实实存在),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在国际上只能算二流。究其原因,这个国家依然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短期内不见得会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于俄罗斯的问题和希望,后文再谈。

  举报/反馈

上一篇:湖北省襄阳东风中学2023学年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下一篇:2023年宜阳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开招聘劳务派遣人员实施方案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