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意识的场景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6
手机版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最头疼的大概就是孩子的学习。

  网上曾有这样的描述:不学习的画面是一片祥和,一旦辅导起作业,就能鸡飞狗跳。

  这一画面可见,辅导孩子尤其是幼儿小学阶段的孩子,更加是一项耗心耗力而且不容易出效果的活,因为年纪稍大的孩子学习习惯和各种学习兴趣,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家长急得火冒三丈,再看孩子一脸懵懂的无知,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要么橡皮不行,要么铅笔不能写,作为父母的你怎能不抓狂?

  总之,你有一千个让他写作业的理由,他有一千零一个不能写作业的借口。

  或许这种感受,只有同为父母的人,才能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灵犀感受。

  那么,面对幼儿及小学阶段的孩子,到底有什么好的数学方法呢?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谜,无处不用数学。”

  我也曾陷入过这样的困境,每天被辅导孩子作业,弄得千言无语只能一时语塞。

  有幸的是,被朋友推荐了一本书《藏在百科里的数学思维》,原来,数学不止是简单的枯燥的做题,还可以亦玩亦乐,在百科里找到数学的乐趣,这对于没有数学概念的幼童和孩子,真的是一种学习数学的福利。

  

  原来,数学可以是一种趣味的游戏。

  《藏在百科里的数学思维》这本书,共有7章百科主题,一共有96个百科知识对应的是96的数学题目,并配有100多张手绘图,更是贴心的赠送与书配套的精美贴纸。

  这本书不仅适合幼小衔接的孩子,4-12岁的孩子都适合看的书籍,由阿尔法派工作室著,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如果你也想让孩子,会做题,爱做题,这本书最适合不过了。

  要让4-12岁的孩子学好数学,并不仅仅是做题,要对孩子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思维的有意识的引导训练,会提高孩子的各种能力,初步建立数学思考框架,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在百科知识之中,更加客观的认识世界,建立起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建立各种专项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不一定在课堂上,可以在各种百科场景里。

  

  这本书分为七章,介绍了数学不一定固化在常规的题目里。

  数学可以在这样的场景中,去演绎去建立浓厚的兴趣:

  1)在我们的世界

  2)在身体健康与安全

  3)在我们的地球

  4)在自然界的生物

  5)在历史

  6)在数学、科学与技术

  7)在太空

  

  在无意识的场景中,有意识的去引导孩子的数学兴趣,比单纯的做题,更有用的是培养孩子的各种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以及在各种场景下勾起孩子对数学浓浓的兴趣。

  我反复看了《藏在百科里的数学思维》,这本书对孩子推力能力、观察能力、专注力、认知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专项的训练题目;对孩子的计算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符合思维能力;以及孩子的数感。

  做为父母我们都是头一遭,很多时候,我们在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各种难题,担心孩子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担心孩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正是遇到各种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和忧虑,才证明我们在做为父母,想要把这个角色做得更好。

  这样的焦虑和忧虑,是很多父母都曾遇到过的,有处理好的,也有没处理好的,但怎样的处理的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却是不一样的结果。

  

  跳出问题,才能找到为人父母困扰我们,让我们焦虑的问题,早就有更专业的人,给出比我们能想象得更有趣更易操作的方法。

  那我们何不试试,也许各种方法之中,就能找到让幼童和孩子燃起浓浓兴趣的巧妙方法。

  养育和教育孩子,就是一场漫长的不断变幻不断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悠然孩子就能在放松之处,找到乐趣,你焦虑孩子就在紧张的情绪之处产生厌恶的情绪。

  所以,放慢节奏慢慢来,放下情绪找到乐趣。

  你不但是一个家长,你也曾是一个孩子过,所以不能仅仅以家长的身份要求孩子,要以家长的身份引导,要以孩子的心态放下身份找到孩子乐趣,找到能够燃起孩子兴趣的出发点。

  当你为了孩子的问题抓狂的时候,不妨将问题放一放,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喜欢这样的父母吗?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想要一个怎样的父母来和你相处?

  当我们拿起书,就会在别人总结的答案里,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答案,做父母你也是第一次,你怎么就肯定自己一定是对的,孩子一定是错的呢?

  所以,以玩伴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也只有足够了解孩子,才能轻易抓住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每一个瞬间。

  举报/反馈

上一篇:JAVA实战:如何让单元测试覆盖率达到80%甚至以上
下一篇:【3月24日】指数估值数据(投资的理念,会一成不变吗?)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