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大地上的地灾“潜伏者” 重庆这些设备立大功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7
手机版

  浩瀚宇宙,卫星凝视着地球,以“上帝视角”记录着地表的动态变化;山峦之上,无人机悄然掠过,精准“透视”出高山峡谷的旧伤新痕;边坡危岩,专业人员“按图索骥”,结合孕灾规律和地质条件靶向核查。

  上述天空地作业,均指向同一个目标——识别地质灾害隐患。

  3月23日,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学术交流会在重庆举行,现场展示了许多国内甚至是国际上技术领先的地灾监测预警设备,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地质灾害研究所所长陈立川介绍,依托该院建设的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技术创新中心自主研发了应力类、位移类、倾斜姿态类、影响因素类等4大类15项监测设备,产品全部通过国家或省部级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认证。他们联合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基于北斗的地质灾害“面场景三维形变场监测设备”,具有面域监测特征、毫米级监测精度,首次实现了地质灾害从定点监测向三维面场景监测的重大突破,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大面积的山体移位往往很难提前识别,我们自主研发了基于相位萃取的复杂山区地质灾害InSAR(干涉雷达)形变快速识别技术,灾害宏观形变识别率超过90%。” 陈立川介绍,由于植被对视线的遮挡,他们以往很难通过无人机看到地面的情况。对此,他们还利用LiDAR(激光雷达)获取地表信息,为地质灾害的分析、研判、处置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撑。“我们充分利用光学、InSAR、LiDAR等综合遥感信息的互补特征,构建了融合灾害形态、形变、形迹的库区地质灾害全息识别技术体系。”

  目前,这一技术成果在三峡库区、乌江流域广泛应用,累计识别地灾隐患2700余处,识别新增隐患300余处,跟踪监测重大灾害23处,为地质灾害防治由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以往的勘探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便是对地下矿洞的勘探。本次交流会上,一个外观跟摄像机相似的设备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手持设备移动进行运作,它便能进行定位建图,快速完成实景空间数字孪生。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拿着设备在酒店走了2分钟,将数据导入系统后,不一会儿电脑上就出现了经过区域的3D图形。此外,现场还展示了各类用于不同情况下数据采集、分析的设备以及语音报警的设备,全方位支撑地质灾害工作。

  陈立川透露,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领导下,他们正在干一件开创性的工作,探索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三维实景模型”。这项工作是数字重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实践。“有了这个模型,可以实现各类数据的共建共享,支撑地质灾害多场景的分析、评价、模拟、管控和决策工作。”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周芳

  责编:罗永攀

  审核:吴忠兰

  举报/反馈

上一篇:鲁中职业学院与莫斯科国立工艺大学举行“云签约”仪式
下一篇:感情不是游戏,我学会了认真对待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