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高质量图书《中外名人故事》,活泼风趣的行文风格读来非常惬意!
今日推荐:《中外名人故事》 作者:侃侃。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中国卷
谁知到了一条小溪旁,屈原一下子就不见了。姐姐走过去仔细寻找了半天才发现,在树藤的后面竟然有一个岩洞。只见屈原在洞里面点好了油灯,正一心一意地诵读手中的书呢。
姐姐听了半天才发现屈原读的都是楚国的民歌。姐姐觉得又好笑又可恨,原来弟弟每天放学后并没有到处游玩,而是怕别人打扰,自己躲到岩洞里来学习了,看来他定然是嫌家中太吵闹了才这样做。姐姐安心了,只要弟弟不和人打架,没有疯玩,就让他在这里读书吧!姐姐悄悄地回去了。
这一天,屈原又像往常一样放学后没有回家,来到了岩洞里。这里他已经备好了石桌石凳,他喜欢在这里朗诵民歌。
只见他时而低声吟咏,时而举目四顾。他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远古,他听到了那宛如拍岸的惊涛一样的回声。他那澎湃的思绪逐渐安定了下来,开始静静地闭目遐想。
恍惚之中,他看见一个人来到了他面前,此人双手捧着一沓泛黄的竹简,然后郑重地交付给他。屈原赶忙下跪参拜。等到他接过书一看,原来是一部《楚声》,书里面竟然都是楚地民谣。
屈原吃惊地问道:“地上发生的事情,神仙怎么会都知道?”他再抬头寻找给他书的人,却什么也没看到,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茫然地问道:“好诗难求,仙人何处?”
话音刚落,屈原发现自己手里的书也没有了。这时屈原听到了一个温婉的女子的声音:“真诗人间处处有!”屈原茫然四顾。“仙姑你别走!”屈原急切地喊道,却听不到任何回答。
屈原一惊,从梦里醒了过来,原来他竟然睡着了,这时他发现姐姐站在了他的身边。原来,姐姐今天特意来找弟弟回去,却见弟弟趴在自己搭的石桌上打盹儿,看到弟弟这可爱的模样,她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却无意中听见他说梦话,真是又可气又可笑,就随便答了他一句“真诗人间处处有”!屈原愣了半天,才清醒过来。
姐姐一边责备弟弟,一边收拾他掉在地上的书,然后拉着他的手朝洞外走去。
来到洞外,远处山上传来悠扬的山歌和叮叮当当的伐木声。屈原忍不住央求姐姐说:“咱们听一会儿山歌再回去吧!”
“河水清哟,波纹像环,栽秧割稻哟你不管,凭什么千捆捆你往家搬……”歌声中的幽怨和不甘重重地敲击着屈原的心。
姐姐记挂着家里的事,山歌虽然好听,吃饭才是最要紧的事,她催促着弟弟,终于把他拉回了家。
屈原太喜欢往山里跑了,几乎每天放学都去,山里面的樵夫、猎户、渔翁、蚕女,甚至巫师和庙祝,都成了他的朋友,都成了他的歌手。他广泛地搜集民间歌谣,然后来到独属于他的岩洞内开始整理、归纳。此时你明白了吧,屈原的诗歌为什么那么受欢迎?这是因为他的诗歌本身就来自于劳苦大众,反映的都是最朴素的民生问题。
我的读后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高洁人品、爱国主义精神也深受大家的敬仰。他创造了一种文学体裁,他的文章千古流芳。这一切的荣誉,并非天生的,而是屈原认真努力、博采众长、废寝忘食的结果。
秦始皇
名人档案
秦始皇,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公元前210年在位。十三岁时继承王位。亲政后,任用李斯为相,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自称为“始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筑长城,修驰道,同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名人故事
刚毅果断的秦始皇
嬴政十三岁时继位成为秦王,相国吕不韦开始掌握重权。到二十岁的时候,吕不韦不肯放权,嬴政依然是个傀儡王。
当秦王嬴政的胞弟成蛟因为率军攻打赵国中计被困屯留后,吕不韦不但不奏报军情,反而软禁了报急的军使,扣押告急文书,只让成蛟他们固守,同时对朝中众人说一切都很顺利,不用担心。
成蛟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苦苦坚守着。他知道朝中有人拦截了自己的告急文书,也知道自己的哥哥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此刻战士们正在受苦,眼看城中饥饿的士兵已经开始抢吃尸体,心急如焚的成蛟不得不悄悄派人,让他无论如何也要面见秦王,详细地告诉他这里的一切。因为他坚信,即使自己的哥哥还没能亲政,他也一定会想出办法解救自己和这些出征在外的勇士们。
深夜里,成蛟派来的亲信终于打通了渠道,辗转见到了秦王,把前方的情况一一禀告了秦王。
在前线将士被困多日就要被活活饿死的情况下,吕相依然称前线无战事,这是多么大的谎言啊!秦王打发来使秘密回程,在给弟弟的信中亲笔写道:
援军即到。
嬴政
第二天,秦王嬴政高高坐在议事大殿当中,大臣们所奏之事他一句也没有听进去,长久以来,他只是一个摆设。昨夜,报信的人走后,他一夜未眠,认为是该解决国事国权的时候了。
今天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调动军队的令符就在母后手中,不亲政,就无法调动兵马,如何救援成蛟,如何把长期以来的政权矛盾解决,他思考了一夜。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群臣奏议完毕,司仪官刚想喊“退朝”,秦王却无比坚定地说:“慢着!”
众人一惊,从不过问朝事的秦王怎么突然发话了?
只见秦王面向吕不韦问道:“前方战事如何?”
吕不韦一惊,但很快就冷静地回答道:“屯留被困。臣正要救援。”
看到吕不韦一改往日措辞,秦王知道自己昨夜秘密接见来使的事情他还是知道了。“吕不韦的耳目真多!”秦王内心冷冷一笑。看看大殿之上,吕不韦的心腹虽然把持着各个重要部门,但拥护自己的宗室大臣人数也不少,还是能够一搏的。
秦王提高了嗓门儿问道:“你已知屯留被困,为何还不发兵相救?”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屯留被困?前两天不是还一切顺利吗?”
吕不韦看看周围,只得说:“我也是刚刚得到战报,正要和太后商议发兵救援。”
“太后还在雍地,救兵如救火,令符即刻作废……”
“可是,这不合礼制……”吕不韦的心腹吕执出列阻止道。
“住口!”秦王猛喝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国君既然有权发放令符,当然有权废除。”秦王一改往日软弱之态,不容置疑地说道,其无比威严的神态震慑了所有人。
对秦王的教育和培养,吕不韦从未懈怠过,之所以不放权,更多的是因为不放心,毕竟统一六国也是他一生的抱负。秦王此刻露出了君王应有的本色,他的内心是五味杂陈。
“国尉!”秦王喊道。
“老臣在。”年迈的国尉出列领旨。
“限你两天之内制出新的令符,我要亲自出征。”这个决定太突然了,满朝文武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
“这个万万使不得,按照秦律,除非国家危急,否则,国君是不能亲征的。再说……”
还没等吕不韦说完,秦王就笑着说:“相国不必担心,成蛟是我手足,我定不能辜负了前方将士。”此话说得斩钉截铁,不容反驳。
“长吏。”不等吕不韦再说话,秦王的下一道命令又发出了。
“臣在。”血气方刚的蒙武出列答道。
“令尊是先王托孤重臣,常年征战,积劳成疾,过早离世,卿秉承父志,勤勉有加,今任命你为仆射,今后凡是政令施行之事,必得你和相国共同签署才能生效。”
“遵命。”蒙武高声应道。吕不韦气得青筋暴跳,但是现在的情势已非他能掌控。
“寡人再宣布最后一件事,从现在开始,寡人正式亲政,行冠礼之事待到回师之日再议,退朝!”
就这样,三言两语间,吕不韦权倾朝野的时代就结束了。遇事不慌张,当断则断,努力培养自己的决断能力,这应该是我们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发吧。
我的读后感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这时我们是惊慌失措、六神无主,还是应该沉着自如、冷静应对?像秦始皇一样吧,当断则断,该立则立,永远占据主动,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
韩信
名人档案
韩信,西汉军事家。淮阴人。早年家贫,常寄食他家,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参加项羽部队,因不受重用,改投刘邦,被拜为大将军。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他的建议,攻占关中。刘邦、项羽在荥阳相持时,他率军袭击项羽侧翼,占据了黄河下游地区,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公元前202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击败项羽。楚汉战争结束后,他被解除兵权。后被吕后设计诱杀。
名人故事
屈伸自如的韩信
韩信小时候,父母双亡,远房的哥嫂收留了他。哥嫂名义上是看他可怜,实际上却是为了把他当成免费的用人,整天让他干活儿。韩信白天在田里干活儿,晚上则躲在屋子的角落里刻苦读书。嫂子是个很刻薄的人,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这样浪费灯油。韩信刚开始很感激哥哥嫂嫂的收养,可是慢慢地,他发现了自己处境的尴尬。但是他知道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得比别人懂得更多,所以他忍受着嫂子的冷言冷语,依旧每夜读书。
离韩信的住处不远,有一位给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她十分同情韩信的处境,总是想方设法留下一些饭食接济韩信。要知道正在长身体的韩信几乎每天都是饥肠辘辘的,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因此韩信由衷地感激老婆婆的一片好心,他真诚地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报答您。”
老婆婆摸着这个可怜的孩子的头,说:“我一个孤老婆子,已经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贪图你一个孩子什么报答,等你长大了,我也入土了。”
但是韩信记住了老婆婆的好处。后来,他终于成为汉朝名将,被封为楚王。他立即亲自回乡寻找这位恩人,可喜的是好人有好报,老婆婆历经乱世,竟然还活着。韩信把老人接到自己府上,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侍奉她。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待到年纪稍长,韩信已经学有所成,他开始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这天,一个泼皮无赖正在街上舞枪弄棒,虽然不过是一些不实用的花拳绣腿,但人们最怕得罪这种人,所以都离他远远的。韩信刚到此地,正在寻找机会干一番大事,没想到刚一上街,便被无赖盯上了。这个无赖上前一把拽住韩信说:“你站住!就你这柴棒般的小身体还佩剑,趁早把剑扔了吧,别丢人了!”
韩信最不屑和这种人打交道,没理他,只是挣脱了,想走。
见韩信好像有些怕他,此人立刻来了精神。他挑衅道:“你是个男的吗?还没打就想溜,别在世上丢人了。如果想活命,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大爷我就开恩放你走。”
此时的韩信早已熟读兵书,文韬武略已非寻常人可比,别说这么一个无赖,就是十个八个也不是他的对手。但是,想到自己正在寻找真正的豪杰共谋大事,如果因为这种泼皮无赖而惹祸上身,岂不是耽误了正事?此人虽然可恶,毕竟不足以让他费神。他环顾四周,看到人群中还有几个吊儿郎当的人,恐怕是他的同伙。若是在大街上出手教训了这个无赖,恐怕一时难以脱身,闹不好还会惹上人命官司,他岂能因鲁莽而生出事端?
于是,韩信慢慢跪了下去,缓缓从那人裆下钻了过去。这可是天大的耻辱啊!在场的人皆瞠目结舌,不一会儿嘲笑声、指责声就响了起来。当然,这样的结果韩信早已预料到了,他站起身后,拨开众人就忙着寻找赏识自己的人去了。
不久,韩信投奔了项梁的军队,只是他在军营里是个无名小卒。项梁死后他又跟随项羽,尽管有些谋士已经发现了他的才能并向项羽推荐,但他还是没被重用。直到遇到萧何,韩信才算真正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他投奔了刘邦,协助刘邦制定平定天下的方略,并率军开辟北方的战场,先后击破魏、赵、齐、楚,为汉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的读后感
为人做事,当以大局为重,有时候放下个人的“颜面”,会让你在短时间内感觉难堪,但是它能给你带来长远的好处。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后果,不能头脑发热,冲动行事。
司马迁
名人档案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汉将李陵与匈奴作战失败,率军投降。司马迁因为之申辩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其书传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有深远影响。
名家名言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名人故事
巧训小偷的司马迁
夜色渐深,窗外一弯残月孤寂地挂在天上,司马迁放下手中的竹简,双手扶着书案,直起腰,慢慢起身,想站起来活动一下,忽然好像听到了什么动静。有呼吸声?他心里一惊,家人都已经熟睡了,是谁?他抬眼四下看了看,没有人,可能是错觉吧。他半弯着腰,想直起身来,麻木僵硬的双腿渐渐有了感觉,但是酸痛袭来,他感觉脚底像踩了棉花一般,使不上劲。
就在他试着抬腿四处走动时,忽然又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他警觉地抬头向梁上望了一眼,心里顿时“咯噔”一下。唉,看来今夜加班的不止他一人啊。世事艰难,连年的征战让老百姓的生活更为艰辛,自己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又有什么可偷的呢?司马迁站在窗口深深吸了一口气。他慢慢地转过身走进了内室,把正在熟睡的妻子叫醒,让她把孩子们都叫起来,说他要检查孩子们的功课。
“还是等明天吧,今天也有些太晚了吧?”妻子低声地回道。
“让他们都起来吧。”司马迁没有再说什么就回到了外屋。
不久,妻子就把三个孩子都叫了起来,孩子们睡眼蒙眬的,都闹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司马迁有时候会检查孩子们的功课,可从来没有深更半夜地把孩子们叫起来过。妻子隐隐感觉到司马迁有什么事情没和她说,所以只是轻轻催促着孩子们走出了内室。
来到外屋,只见司马迁早已经把油灯拨亮了些,书案边还放了一把铜质的戒尺,脸色十分凝重。妻子望着司马迁的脸,想从上面探寻出一些端倪,孩子们近日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今天是怎么回事呢?
“一郎,背一下‘子曰:富与贵……’这一段话。”司马迁严肃地对大孩子说。
“是,父亲。”老大司马临望望严肃的父亲,忙打起精神认真地背了起来。“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不错!”司马迁点了点头,转向老二司马观说道:“观儿,你也背诵一遍!”
老二司马观平时有些贪玩,最怕的就是背书,刚才听到母亲说父亲要检查他们的功课,他心里就有些打鼓,现在见父亲真的让他们背书,他一下子就蒙了,一句也想不起来了。
只见司马迁用戒尺重重地拍了一下桌案,说道:“平时就数你不努力,今后如何做人?一郎,你给他提个醒儿,让他好好听听。”
司马观本来还有些迷迷糊糊,此刻,戒尺的拍打声一下子让他惊醒了。哥哥司马临赶紧低声地提醒道:“子曰:富与贵……”
司马观结结巴巴地复述道:“子曰: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这样哥哥背一句,弟弟复述一句,终于背完了,司马观出了一身的冷汗。
司马迁看了看孩子们,问道:“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孩子们点了点头。“我今晚叫你们起来,就是要你们一辈子都要记住这段话。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分清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即使是世道艰难,也绝不可做梁上君子,记住了吗?”孩子们认真地点了点头。就在这时,从梁上跳下来一个人,他伏在地上就对司马迁磕头,并且呜咽着说:“谢谢大人教诲,小人一定改过自新,绝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原来司马迁让孩子们背书是给这位梁上君子听的呀!司马迁没有把他送到官府,反而让妻子去取了一些衣物和吃的送给了这个人。
我的读后感
司马迁是仁慈而明智的。他的仁慈之心不仅体现在他对小偷的宽容,更体现在他对小偷的教育之上。他不耳提面命,而是用迂回的方式,通过言传身教告诉他,这样做是错误的。他的明智体现在他不以暴制暴,而是从心灵上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诸葛亮
名人档案
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谋献策,诸葛亮遂提出联孙抗曹、重兴汉室的建议,即“隆中对”。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他任职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重视水利,改善了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还曾先后多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名家名言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名人故事
勤学的诸葛亮
在跟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学习知识期间,诸葛亮因为非常努力,而且善于思考,所以成绩非常优异,深得先生喜爱。
诸葛亮太爱学习了,他的问题太多,而先生的知识又太渊博,所以一时间诸葛亮恨不得天天不下课,一直能听先生讲课。但是上课总得有个计划,有个规律,毕竟这是给多位学生共同授课,先生不能总给诸葛亮一人讲解太多。所以一到下课的时间,先生说什么也不讲了,诸葛亮怎么求也不管用。这让诸葛亮心里一直闷闷不乐,不知如何是好。
古时候用日晷计时,不过得有太阳才行,如果是阴天或下雨天就比较不方便了。还好水镜先生家喂养的一只公鸡派上了用场:通过定时给公鸡喂食,公鸡的叫声就很有规律。于是,上课的时候,只要公鸡一叫,水镜先生就宣布下课,绝不拖延。
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多学些知识,总是想尽办法让先生把课往后延长些,可是先生只要听到鸡叫声就立刻下课,绝不拖延。急得诸葛亮真想去求求大公鸡,希望它每天不要叫得那么准时。
绝不轻言放弃的诸葛亮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先生的小书童喂鸡的时间很固定,他就猜想:这是不是和鸡叫的时间有关系呢?
于是他偷偷地带了些粮食,上课前就偷偷地喂一些给公鸡。这招儿还真管用,公鸡可能吃得太饱了,也就偷懒不叫了,水镜先生的课也就延长了很多,这让诸葛亮的心里乐得开了花。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天后,水镜先生发现问题了,他把自己的小书童叫到跟前,盘问他是否按时定量喂公鸡了。
小书童一脸无辜地回答道:“我一直是按照先生的嘱咐去喂鸡的呀,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水镜先生摸着自己的胡子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一脸严肃地问道:“我们读的都是圣贤书,学的是仁义诚信……现在,谁能告诉我,公鸡为什么不准时鸣叫了呢?”
学生们都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诸葛亮心底打了鼓,最后他站起来坦诚地承认了错误,说是自己为了多听课才偷偷喂了鸡。
老先生气得当众呵斥道:“你不配在这里读书了,回家去吧!”
诸葛亮没有想到自己为了能多听先生教诲,反而把事情弄到了这样不可收拾的地步。他知道先生现在在气头上,自己说什么先生都不会听的,反复思量后,他觉得还是师母好说话,于是来到先生家,恳请师母为自己多说点儿好话。
师母很喜欢诸葛亮,于是欣然答应试试看。然而水镜先生依然固执地说:“他这么小的年纪,不踏踏实实钻研学问,只是一味求快、求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还耍心眼儿欺骗我,这样的孩子心术不正,我怎么还能教他呢?”
夫人恳切地说:“他年纪尚小,虽然欺骗了你,但出发点只是为了多听一会儿你的课,和一般世俗之人所求的截然不同,这么长时间的共处,你难道还看不出这孩子的心地怎么样吗?”
水镜先生后来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就又留下了诸葛亮,让他继续跟着自己学习。
诸葛亮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后,知道凡事不可急进,好学也要讲究方法,所以静下心来更加努力认真地学习了。
我的读后感
诸葛亮好学是好事,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为此而“欺骗”老师,可就不对了。对于喜爱的东西,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急切渴求的心态,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不然可能会适得其反。
王羲之
名人档案
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名家名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名人故事
勤学苦练的王羲之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淮南太守,收藏了很多书,又酷爱书法。自幼受这种文化的熏陶,王羲之也非常喜爱读书习字。四岁时,他就爬到桌子上,让父亲教他练习写字。七岁时,他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
他非常仔细地注意观察父亲写字。有一次,他看见父亲在写字的时候手里拿本书,一边欣赏,一边赞叹,看完后还仔仔细细地收藏好。王羲之纳闷,是什么书让父亲如此珍惜?
一天,趁父亲外出,他走进父亲的书房找到那本书,原来那是一本关于书法的书。他如获至宝,不仅认真读,而且照着书上说的去练。没多久,父亲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大有长进,非常惊喜。王羲之把按照那本书所教的内容练字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非常高兴,又拿了一些书给他看,还对他写的字进行讲评,最后鼓励他说:“练习书法没有什么诀窍,就只有一个办法,下苦功多练!你就好好儿地练吧!”
王羲之受到父亲的夸奖和鼓励,练习就更加刻苦了。十岁时,为了让他学习不同的风格和技法,父亲请了当时很有名的女书法家来给他当老师。老师名叫卫铄,年已六十,人们都称她为卫夫人。她待人和气、亲切,但是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卫夫人叫王羲之把他写的字拿来给她看,边看边说:“基础不错嘛,但是,你不要自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要继续努力,才能出成绩。”
卫夫人对王羲之十分有耐心,发现他写字的姿势不对,卫夫人就说:“写字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姿势端正,写的字也会端正;身子歪了,字就会写得不正。”她手把手地教他,还说:“练习写字,心不要浮躁,要平静下来,一笔一画,绝不能马虎,每一笔都要写到位,横就一定要平,竖就一定要直,一点儿都不能歪和斜。这样写出的字才端正。”
在卫夫人的指导下,王羲之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练习书法,写不好了,就重来,像着了魔似的。他每天要用去大半天的时间在练字上,甚至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聊,也总是用指头在自己身上横竖撇捺地比画,揣摩字的结构。久而久之,他的衣服都被手指弄破了。王羲之还曾在一个水池边练习书法,久而久之,一池水都被墨染黑了。
王羲之精心钻研书法的体式,对古代书法进行革新,博采众家之长而熔于一炉,终于创造出自己的妍美流丽的独特字体。这也使他在我国书法史上获得了“书圣”的美称。
我的读后感
王羲之的书法流芳千古,为后人所模仿、学习,但甚少有人超越。这是因为他超出常人的努力和钻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不用心,就很难取得一定的成就。世界上真正的成功绝对没有捷径可走。
谢安
名人档案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安石,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傅,追封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名家名言
1.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
2.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
3.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
名人故事
东山再起的谢安
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曾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常与大书法家王羲之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朝廷几次召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从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他还能急流勇退,不恋权位。因此,他被后世人视为良相的代表,“高洁”的典范。
北宋著名改革家、大文豪王安石的名字,就是他父亲希望他能够成为像谢安一样有用的人物,才为他起的。
谢安四十几岁才出来做官,曾官至中书令、司徒。他宽宏大量,性格冷静,即使在危及性命的紧要关头,他仍然能像平时一样,泰然处之。有两件事最能表现他的这一性格。
有一天,他与隐士孙绰结伴到海上游玩,忽然风起浪涌,小船随着大浪上下沉浮颠簸。船上的人唯恐船翻人亡,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只有谢安稳如泰山,依然饮酒赋诗。船夫以为他喜欢风浪,便继续向深海划去。这时谢安不紧不慢地说:“还往前行,我们能安然返回吗?”
船夫听了,才立即掉头。同船的人因此而非常佩服谢安的沉着镇静。
简文帝病故,权臣桓温企图篡晋自立,他在新亭的军帐设酒宴款待王坦之和谢安。其实这是个“鸿门宴”!桓温在帐外埋伏下刀斧手,要在席间杀死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见手执利刃的刀斧手就要杀出,不禁惊慌失措。谢安则处变不惊,对王坦之说:“晋室江山的存亡,就在我们这次会见啊!”
王坦之被吓得冷汗湿衣,谢安却谈笑风生,饮酒依然,并有意用话开导桓温,最后竟劝止了桓温的叛乱。
谢安在担当要职之前,长期隐居在东山。开始时,朝廷任命他为司徒府著书郎,他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却每天与王羲之等人登山临水,饮酒作诗。后来,扬州刺史庾冰听说谢安才能非凡,决心请他出山,就命令郡县的官员进行威逼,谢安却一概置之不理。
有人感叹说:“谢安石不出山,让天下人怎么办啊(安石不出,如苍生何)!”谢安之所以隐居,主要考虑到怕影响在外做大官的弟弟的前途,当他弟弟遭到免职后,他才同意出山。
我的读后感
谢安的大将风度体现在他面对危难时的毫不怯弱,我们也要学习他的沉着冷静。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首先要冷静下来,不要因为慌张而错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品质会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从容自如,走在别人前面。
陶渊明
名人档案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为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后任彭泽令。因不满当时官员的腐败而辞官,归隐田园,至死不仕。其作品以《归去来兮辞》《饮酒》《桃花源记》《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为代表,今存《陶渊明集》。
名家名言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
名人故事
不畏强权的陶渊明
陶渊明到彭泽出任县令的时候,很想真正为老百姓做些实事。
他的叔父陶逵深知这个侄儿的耿直脾气,怕他这个官又当不长,于是在他上任前特意开导他:“彭泽县的政务早就混乱不堪了,那里已经十多年没有认真清查户口了,前几任地方官员都像现在大多数官员一样,不会深察民情,不去做实事。有些麻烦是我们惹不起的,这当中牵扯到多少当地大户的利益,其中的利害关系谁不清楚谁倒霉。你到那儿以后,一定要谨慎从事,千万不要操之过急。我知道你是想有所作为的,可是现在不是大环境不允许吗?一切要从长计议。切记!切记!”
面对叔父的谆谆教诲,陶渊明陷入了深思:现在从上面当官的到下面主事的衙役,大家都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事态度,只能对软弱的老百姓敲骨取髓,自己真的也要去做这样的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陶渊明一到任,就开始认真地翻看彭泽县的卷宗,他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彭泽县是个人口大县,也应该是个税收大县,可是却收不上税,百姓也反对交税。他把彭泽县的师爷请到了自己的内堂,开始细细询问彭泽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为什么大家会如此反对交税。
师爷看这位新到的县令不但一点官架子也没有,还对自己这么尊重,于是开诚布公地说道:“彭泽县每年每个成年男子都要收地租米五石,这样的税赋实在是太重了,有些土地很贫瘠,根本收不了多少粮食。这样,人们宁可不种也不愿承担地税。还有,老爷你知道,这种地是要看天要收成的。这几年彭泽县气候不正常,不是旱就是涝,辛苦一年下来别说家有余粮了,打下来的粮食连交税都不够。为了逃税,人们只得隐匿人口,这才导致了管理混乱,尤其是一些大户人家明明地多人多,更是隐瞒不报,这样官税更加收不上来。最后衙门只能把欠缺的那部分平摊到普通老百姓头上。您说,这彭泽县能不乱吗?”
经过走访,陶渊明把这里的情况总算了解得一清二楚了,他决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从源头抓起。他要改变现状。
陶渊明认为天下混乱不堪,自己身单力薄是无力扭转了,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彭泽县,至少自己还有能力使它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他带人细细调查,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很多实际的数据。下一步就是户主的配合确认。比如说城北的何泰,明明调查的结果是家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的奴仆更是达到了几百号人,可是户籍上只写着男丁20人。陶渊明细问了师爷后才明白,何泰的弟弟何隆已经担任浔阳的郡丞多年,而且是太守身边的红人,历任彭泽县令没有一个不小心巴结何家的。师爷在给陶县令介绍这些事情的时候,本以为陶渊明也是怕惹上麻烦才向自己摸底的,他可不知道,陶渊明的计划和师爷的看法正好相反。“擒贼先擒王”,第二天,陶渊明就带着手下直奔何府。
何府的管家根本没把这样的普查当回事。当陶渊明翻开调查名录开始核对时,管家才傻了眼,又是赔笑,又是递红包,最后把自己东家大靠山的名衔都亮了出来,但是这些都不管用,他只好老老实实地配合。当把何府的人员清点完毕,陶渊明发现他们确确实实隐瞒了200多名成年男丁。
这一下,彭泽县可热闹了,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查出了当地的豪绅地主隐瞒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后,县衙张贴告示,从第二年开始,每个成年男丁所交的税赋由原来的五石降到三石。这让普通的老百姓高兴得眼泪直流,谁能想到彭泽县还真出了一位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
陶渊明得了民心,却惹恼了郡丞何隆,何隆使了个手段,让督邮刘云惩治了陶渊明。面对污浊的官场,陶渊明只得归隐田园。
我的读后感
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难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找到难题的根源,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当面对恶势力的诱惑和压制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至于丢失自己的人格,把持住做人的基本准则。陶渊明虽然最终不得不归隐田园,但是他勇于改革政务,真心为民做事的正直品质将永远让人敬重。
李世民
名人档案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即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末随父亲起兵反隋,唐朝建立后,被封为秦王。后镇压农民起义军,消灭各割据势力,羽翼渐丰。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到太子之位,后继承帝位。在位时吸取隋亡教训,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使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史称“贞观之治”。
名家名言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名人故事
善于纳谏的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有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名叫魏徵,他常把自己的意见毫无顾忌地向唐太宗陈述,当然有些时候他也不可避免地戳到了唐太宗的痛处。但是,唐太宗每次都会认真听取,最终接受了大量的建议。
但唐太宗毕竟也是人,有些个人爱好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有一次,唐太宗正在后宫把玩外国进贡的鹞鹰,玩得非常开心。远远地,他看到魏徵走来,赶紧把鹞鹰藏到了怀里,心想这个小东西可不能让那个“老顽固”发现。哪知魏徵早就看到了皇帝的动作,就径直走到皇帝近前,直说皇帝这段时间不该贪恋享受,而且是滔滔不绝,没完没了。
唐太宗虽然很尊敬魏徵,可是也没有勇气立刻把鹞鹰从怀里拿出来,只得一边应付着魏徵,一边担心着心爱的鹞鹰是不是在怀里闷得快没气了。魏徵终于陈述完了自己对贪恋享受这件事的看法,然后就告退离开了。
等到魏徵告退后,唐太宗才慌忙把鹞鹰从怀里取出来,谁知一看,这只可怜的鸟哪儿还有气,早窒息而亡了。唐太宗只得苦笑着说:“这个魏徵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越来越繁盛,魏徵的意见不但没减少,反而日渐增多。魏徵常常在朝堂之上直截了当地说唐太宗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哪些地方又做错了,这可让越来越有成就感的唐太宗不舒服了。
有时他气得脸都绿了,可是魏徵却视而不见,依旧照着自己的意思一个劲儿地往下说,吓得其他大臣出了满身冷汗,劝也不敢劝,说也不敢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唐太宗和魏徵两个人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
有一次,魏徵又一次进谏,唐太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到了后宫,他的气还没消,就对长孙皇后说:“哪天我非杀了那个不知好歹的老匹夫!”长孙皇后不用想就已明白肯定是因为魏徵,她却故意问道:“是谁这么大胆惹皇上生气了?”
唐太宗气鼓鼓地说:“还能是谁?除了魏徵敢不把我放在眼里,说我的不是,谁还有这个胆子,这么大逆不道?”
长孙皇后是个饱读诗书的智慧型女性,她没有多说什么,悄悄回到了里屋,换上了庄重的朝服,再次出来跪倒在唐太宗的面前。唐太宗有些疑惑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只见长孙皇后郑重地说道:“帝王身边如果只剩下了阿谀奉承的臣子,那么这个帝王一定不是贤明圣主。如今皇上身边能有魏徵这样敢于直言不讳的大臣,这是一件多么可喜的事情啊!我是来向皇上祝贺的。”
这一番话,让唐太宗猛然警醒,是啊,自己留下魏徵并且重用他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敢于直言吗?现在怎么忘了初衷,把他的优点看成了缺点呢?看来自己还真是幸运呢,身边有这么多真心实意辅佐自己的人,要不然,自己错了都不知道呢!
此后,唐太宗更加鼓励身边的人大胆进谏,那些有顾虑的人看到唐太宗这么明辨是非,也都拿魏徵做榜样了。唐太宗变得更加耳聪目明,因为他多了很多耳朵和眼睛一起帮他采集信息,分析政务了。
因为唐太宗善于纳谏,心胸宽广,而且明辨是非,只要是对的就勇于采纳改进,所以才获得了魏徵的信任,才获得了更多谋士大臣的鼎力相助。后来魏徵去世了,唐太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现在魏徵走了,我失去了一面可贵的镜子。”
我的读后感
在生活当中我们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因为赞美让我们做事更有信心,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而当我们听到批评的话时,往往心里很不舒服,甚至会反感对方,更别说去仔细分析对方的话是对是错了。现实生活中,人不能总想着听到好听的话、赞美的话,不完美的我们要想进步就必须得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批评。唐太宗李世民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吴道子
名人档案
吴道子,唐代画家,后改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曾任瑕丘县尉,后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作画,任内教博士。擅画人物、山水、鸟兽、草木、台阁等。画人像衣褶有飘举之势,号“吴带当风”;又好用焦墨勾线,略施淡彩,世称“吴装”新格,为“疏体”代表画家,被尊为“画圣”。
名人故事
细画水花的吴道子
唐朝的时候,有位少年,他没了父母,一个人四处流浪。这天他来到了河北定州城外一处很大的寺庙,就走了进去,这里就是“柏林寺”,这位少年就是吴道子。
吴道子好奇地走进院内,他歪着脑袋往大殿那半掩的门缝里望,结果他看见在昏暗的油灯下有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吴道子看了半天不见动静,就大着胆子推门走了进去,他站在老和尚的背后静静地看他画画。
老和尚感觉背后有人,回头一看,呦,这是哪儿来的孩子?而吴道子正用心看画画,并没注意到这些,咦,怎么不画了呢?他这才注意到老和尚正在注视着自己,立刻羞赧地低下了头。老和尚看出这个孩子真喜欢画画,他很高兴,就问道:“你喜欢看我画画?”吴道子赶紧点头。老和尚于是转过身来仔细地打量起了这个孩子。他细细地盘问了孩子的身世,知道了来龙去脉后,他抚摸着孩子的头说:“你如果真的这么喜欢画画,就做我的徒弟吧。”
吴道子一听,赶紧跪下去磕头。从此,吴道子就在这座寺庙留下了,他每天都跟着师父认真地学画。
这一天,老和尚把吴道子领到了后殿,只见眼前是一面雪白的墙壁。老和尚说:“我想在这面墙上画《江海奔腾图》,可是画了很多次都画得不像,这是因为我对江海了解不够。所以我们明天就要离开这里,我带你到大江大海看看。我们会离开寺庙很长时间,你去准备一下吧。”
第二天,他们就出发了,吴道子跟着师父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可是每天画的内容都离不开河水。开始他还认真画,时间长了,吴道子就有些不耐烦了,画起画来也不认真了。
老和尚把他叫到自己的身边,说:“我们要想把江河湖海那奔腾万里的气势画出来,就必须下苦功夫。我们要了解每一个水珠的精华,每一朵浪花的神韵。”然后,老和尚让吴道子打开自己随身带的木箱。吴道子惊呆了,只见师父这满满一箱的画稿,竟然没有一张是完整的,那上面全是一个个小水珠,一朵朵浪花,原来师父画的内容和对自己的要求是一致的。
看到师父这样认真地练习着,他很惭愧,知道自己错了。从这一天开始,吴道子收神敛性,认真地拜眼前的大江大海为师,即使是风雨中,他也要打着伞细细观察,他对于每一朵浪花都力求把握准确。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吴道子和师父也返回了寺院。师父在准备开始画壁画的时候,竟然病倒了,吴道子看着师父落寞的神情,他跪下来,真诚地恳求道:“师父,我来画这幅《江海奔腾图》吧。”此时的吴道子还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却这么勇敢地挑战这么巨大的作画任务,老和尚从内心里感到欣慰,回想这三年来吴道子的努力,就答应了。吴道子从走进后殿开始画《江海奔腾图》,整整9个月都没有走出殿堂,他投入了全部精力进行创作。
终于,在一个深秋的午后,吴道子走出了后殿,他跪倒在师父面前说:“师父,《江海奔腾图》已经画好了,我来请您去看看。”老和尚一听,病好像全好了似的,他沐浴更衣,领着全寺院的人来到后殿观赏。吴道子轻轻地推开后殿大门,刹那间,只见波涛汹涌,大水扑面而来!这时有个和尚大喊了起来:“天河决口啦!天河决口啦。快跑!”话音没落,他就已经跑出了好远。老和尚站在大殿门口,仰天大笑,他大声说:“《江海奔腾图》成功啦!”
柏林寺的这幅《江海奔腾图》引起了全国轰动,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吴道子也因此名扬天下,但是成名后的吴道子丝毫不敢懈怠,更加用心画画,终成一代大家。
我的读后感
吴道子开始时不愿画水花,认为这种工作无聊。在师父的开导下,他才认识到水花是大江大浪的基础,于是开始认真画水花,最终成为著名的画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建好万丈高楼,学习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
孙思邈
名人档案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他幼年患病,后来专心学习医术,总结前人的医疗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孙思邈医德高尚,对病人不论贵贱贫富,都一视同仁,被后人尊为“药王”。
名家名言
1.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名人故事
用一根丝线诊病的孙思邈
唐代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孕足足十一个月了,不仅没生出孩子来,还茶饭不思,神情恍惚,一病不起了。太医们虽联合诊治,小心用药,这孩子总是不出来,皇后也越来越虚弱,眼看连说话都快没力气了。于是徐懋功向唐太宗推荐了孙思邈。
唐太宗一边下令去请孙思邈,一边派人开始着手调查孙思邈是何等人物。不久就有消息传来了。孙思邈,华原县人,平日云游四方采药,为各地百姓治病,一些疑难杂症总能手到病除,病人遇到他就像遇到了神仙一样,定能转危为安,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叫他“药神仙”。得到这样的消息后唐太宗放心了,心想说不定这真是一位神医,那样的话皇后就有救了。
孙思邈虽然行踪不定,但是皇帝要找人,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不久,孙思邈就被带到了唐太宗的面前。
唐太宗一见到孙思邈,立刻诚恳地说道:“听说先生医术高明,如今皇后患病,群医无策,只能烦劳先生治疗,如果能够医好,朕必定重赏。”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可是在这皇宫里头很难实行。望——外人谁敢轻易抬头看皇后,就算你敢抬头,你也看不见,因为此刻皇后的面前挂着一道帘子,里面看外面清楚,而外面可看不清里面。闻——最多能让你听听声音,可是皇后现在连说话都没有力气,所以也甭想听病人的陈述。
再就是这个“切”字,那就是把脉,“男女授受不亲”听说过吗?想给皇后把脉,那怎么可能?可是,不可思议的是孙思邈竟然做到了。难道皇帝真的肯让他给皇后把脉?不是,唐太宗虽然开明,但还没有开明到这个程度。
孙思邈也没有这个打算。只见他不慌不忙地让太医们把以前开过的方子一一拿来过目,然后又认真地询问了皇后身边的贴身宫女,仔细了解了皇后的近况,最后才让宫女拿来一根丝线,一端系在帘子后面病榻上皇后的手腕上,一端牵出由自己捏着,然后搭指开始诊断。
不久,他就令人收起了丝线,转身回禀皇上说:“我已经了解了皇后的病情了,此病可大可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诊治及时,大人孩子均会安然无恙。”唐太宗一听有希望,赶紧问:“先生,这是什么病?胎儿已过十月,为何还不出生呢?”孙思邈答道:“这种现象是胎位不正引起的。只要我给皇后扎上一针即可,无须用药。”
唐太宗和诸位太医都半信半疑,这个大夫虽说口碑不错,可是毕竟是江湖郎中,会不会是在吹牛呢?但是他们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一试。孙思邈让宫女把皇后的手放到帘子的附近,然后拿出随身带的银针,在火上烤了一会儿后,以极快的速度扎在了皇后的中指上,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已经轻轻地把针拔了出来,然后说了一声:“好了。”
没过多久,皇后就有了生产的迹象。唐太宗有多高兴,自然不必说了,他下令赏赐给孙思邈黄金千两、绸缎百匹,并且希望他在太医院任职。但是孙思邈更希望能够回到民间去,他说自己有本医书《千金要方》还没有完成,需要考察的东西太多了,不适合在京城久待。就这样,孙思邈没有带走皇帝赏赐的黄金,也没有带走那些华丽的绸缎,一身轻松地继续四海行医去了。
我的读后感
熟能生巧,若不是对医学医理的熟练掌握,孙思邈如何能凭借一根小小的丝线诊断病情?要想做好一件事,把技巧运用自如,唯一的途径就是像孙思邈一样勤练习、多钻研。
李白
名人档案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唐玄宗统治的盛唐时期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900多首诗中,大部分鲜明地表现了他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李白的诗歌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而其中又以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最为突出。
名家名言
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名人故事
慎写“黄鹤楼”的李白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就是其中之一。因为黄鹤楼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所以来到此地参观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写下自己比较得意的诗篇。可是,偏偏有个人例外,那就是李白。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朝最有名的诗人,然而就是这位最有名的诗人却拒绝在黄鹤楼上题诗,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好诗。这可真是奇怪了!谁不知道,李白是一个狂妄孤傲的大诗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天李白来到了名冠天下的黄鹤楼。只见他撩起自己的长衫,登上了顶楼,眺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不禁心潮澎湃,诗兴大发。
可就在他转身想为黄鹤楼题诗的时候,他一抬头,看见了正厅当中的大匾上镌刻着崔颢写的《黄鹤楼》。李白顿时来了兴趣,举目细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它由传说入笔到最后抒发感情,既包含人世苍茫的感慨,又有着浓浓的乡愁。他凝神注视良久,感觉这首诗写得真是无懈可击,若让自己写肯定达不到这种效果,看来自己以前还真是有些目空一切了。其实,世间还有很多精妙的诗歌是自己不曾拜读到的呢。感叹之余,他写诗的冲动就收敛了起来。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
- 黄山屯溪区:秋风迎诗意 教研唤灵思
- 给您提个醒!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别忘了办,认证时间可以自己挑个好记的日子
- 雄安新区城市鸿蒙生态正式启动!
- 打破规模天花板:复杂科学怎样框定企业幂律增长路线图?
- 根植文化自信 福建师大少数民族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 兰大师生参加第18届锕系及裂片核素在地圈中的化学与迁移行为国际会议
- 祝贺!兰大校友吴照华夺得2023年世界武搏运动会男子刀棍全能金牌
- 以更强信心冲刺决战目标
- 原创突发!记者曝出争议猛料,球迷吐槽:中超联赛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 观烟台·观商务丨刚刚,烟台在这里温情亮相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校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笔宝贵财富
- 66年血脉情缘历久弥深,“交大”回来了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启用
- 朱钰峰出席第十三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
- 新西兰留学申请
- 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 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
- 综测推免双第一,保研上财,她用行动创造不凡
- @毕业生:收藏好这份秋招指南 让你“遥遥领先”
- 托福雅思哪个难考
- moto razr 斩获双 11 小折叠多项销量第一,还公布全新智变柔性屏新机
-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贸易畅通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 双峰县教育系统:厚德仁爱尊老爱贤 凝心聚智共谋振兴
- 郝明金出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次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