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别称是什么?
武汉大学的别称是珞珈山职业技术学院。至于武汉大学为什么又被称为珞珈山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是因为珞珈山是武大校园内的一所大山,于是珞珈山顺理成章便成为了武汉大学的代名词,而武大学子也很喜欢自称为珞珈学子。二是因为武汉大学有很多专业属于技术类实践,这一点很像职业学校。久而久之,武汉大学就被戏称为珞珈山职业技术学院。
武汉大学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支持的学校之一,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国家“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下面从办校历史、办学条件、学术研究、 文化传统、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六个角度介绍下武汉大学。
一、办校历史
武汉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93年的自强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后发展成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国共内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自然科学研究院合并组建为武汉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批14所重点大学之一。
二、办学条件
武汉大学占地面积约4000亩,校园分为五个校区。武汉大学设有24个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开设本科专业84个,涵盖理、工、医、文、法、经、管、教育等多个领域。学校图书馆藏书量超过500万册,是中国高校图书馆中规模最大的之一。
三、学术研究
武汉大学是中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学校拥有一批著名学者,拥有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实验设施。学校的研究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在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四、文化传统
武汉大学自创建以来一直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明德至诚,求是创新”为校训精神,强调师生校友要时刻保持爱国主义、进步思想、社会责任的意识。武汉大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内不仅建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国学院,同时也有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传统文化类社团。此外,武汉大学还开设了多门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欣赏》等。
五、校园环境
武汉大学校园占地面积约5800余亩,分为东、南、北三个校区。整个校园环境优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东校区更是被誉为“东方牛津”。校园内设施齐全,有大型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超市、食堂等,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此外,武汉大学的校园内绿化非常优美,校园内有大片的草坪、花园和林荫道,给人一种恬静舒适的感觉。
六、学习氛围
武汉大学的学习氛围浓厚,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多个实验室、中心和学术团体中积极参与各种科研和学术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健身项目,如校园文化节、运动会、艺术节、健身中心等。学校还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总之,武汉大学优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举报/反馈
上一篇:西充县人社局深入高职院校调研校地校企合作
下一篇:湖南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全面启动20698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
- 黄山屯溪区:秋风迎诗意 教研唤灵思
- 给您提个醒!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别忘了办,认证时间可以自己挑个好记的日子
- 雄安新区城市鸿蒙生态正式启动!
- 打破规模天花板:复杂科学怎样框定企业幂律增长路线图?
- 根植文化自信 福建师大少数民族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 兰大师生参加第18届锕系及裂片核素在地圈中的化学与迁移行为国际会议
- 祝贺!兰大校友吴照华夺得2023年世界武搏运动会男子刀棍全能金牌
- 以更强信心冲刺决战目标
- 原创突发!记者曝出争议猛料,球迷吐槽:中超联赛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 观烟台·观商务丨刚刚,烟台在这里温情亮相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校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笔宝贵财富
- 66年血脉情缘历久弥深,“交大”回来了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启用
- 朱钰峰出席第十三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
- 新西兰留学申请
- 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 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
- 综测推免双第一,保研上财,她用行动创造不凡
- @毕业生:收藏好这份秋招指南 让你“遥遥领先”
- 托福雅思哪个难考
- moto razr 斩获双 11 小折叠多项销量第一,还公布全新智变柔性屏新机
-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贸易畅通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 双峰县教育系统:厚德仁爱尊老爱贤 凝心聚智共谋振兴
- 郝明金出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次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