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阅读的高质量作品《清华史苑》,直抵人心的文字收获美好生活!
今日推荐:《清华史苑(百年校庆)》 作者:邓卫;向波涛;田芊;卢小兵。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清华历史上的今天
为表彰高士其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卓越贡献,1995年国家设立“高士其科普奖”作为中国科普界的最高奖。1999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由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新清华》2005年11月4日第1623期第4版)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
1985年11月27日,清华核能所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堆破土奠基。经过历时数年的艰苦研发,该反应堆达到临界成功,并一次成功地完成了72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实验。20年来该堆不仅使我国低温核供热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还为这种先进反应堆的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难忘的时刻
1989年11月3日,北京昌平燕山山麓,秋高气爽,红叶烂漫。一幢乳白色的新建筑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漂亮。控制室里,近百名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和领导干部屏息等待,中子记数器的“哒哒”声愈来愈密。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核研院当时的名称)所长王大中教授宣布:“5兆瓦低温核供热试验反应堆首次临界成功了!”在场执行安全监督任务的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周平激动地说:“现在的时间是16点35分,请大家记下这个难忘的时刻吧!”
这个时刻,标志着我国在低温核供热技术领域已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世界著名核能专家、联邦德国的弗莱厄博士来电祝贺说:“这不仅在世界核供热反应堆的发展方面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对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里程碑。”
奋斗征程
早在1964年,清华大学一批平均年龄仅23岁半的年轻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不怕牺牲的精神,研制成我国高校的第一座屏蔽试验反应堆。1983年底,该所对屏蔽试验反应堆进行了技术改造,开展了我国首次低温核供热试验,成功地向三幢面积共15000平方米的建筑供暖,取得了有关安全、运行特性等重要数据。国家科委于1984年批准在清华核能所建设一座热功率为5兆瓦的核供热试验堆。
自1986年起,低温核供热正式列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由清华核能所负责,全面开展低温核供热堆的研制。1986年3月,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在200号基地的屏蔽试验反应堆旁正式动工兴建。核能所修建队承担了这项工程的土建任务。
5兆瓦低温供热堆由清华大学自主设计,堆内构件共有大小零件6千余个,是由清华核能所和国内配套厂家加工制造的。1989年4月14日—15日,成功地进行了堆内构件的最后吊装,在此前后对核供热堆26个系统进行了安装调试;10月9日,顺利地装放了核燃料。
1989年11月11日,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正式临界启动。12月19日一次成功地完成了72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实验。其后,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又在1991年9月取得了热电联供运行成功,1992年8月取得了低温制冷运行成功。在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环保局的主持下,国内一百多位各方面的专家对5兆瓦堆进行了安全审评工作。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核工程安全审评。
跳起来摘果子
1984—1985年,清华核能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老所长吕应中和所长王大中的领导下,完成了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的方案确定工作。其后用了近两年时间完成了堆本体及26个系统的设计,共画图纸约5万张,并写出总计约300万字的设计说明书等技术资料。
1985年至1988年,核能所的教职工根据5兆瓦低温堆工程的需要,先后开展了50项科学研究,其中有设计创新10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19项,总共攻克了13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在5兆瓦堆的研究和设计中,王大中教授提出了“跳起来摘果子”的指导思想。就是说,搞科学研究,要有一个适度的高标准,而且要想方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再高一些,达到一个高度,又瞄着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使得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取得了两个“世界第一”:它是世界上第一座投入运行的“一体化全功率自然循环”壳式供热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新型水力驱动控制棒的反应堆。总之,这种反应堆是更安全、更经济的新一代先进反应堆,绝不会发生如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的事故。
硕果累累
清华建成的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以及研发的低温核供热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5兆瓦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启动运行和通过鉴定被《科技日报》编辑部分别评为1989年和1990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并被评为199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低温核供热堆被列为5项有代表性的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技成果之一。1996年,低温核供热技术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5兆瓦低温核供热堆及低温核供热研究共获得国家、部委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其中“反应堆控制棒步进式水力驱动系统”获199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兆瓦低温供热试验堆”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授权专利14项。
(《新清华》2005年11月25日第1626期第4版)
阐发学理宣传文化——纪念《清华学报》创刊90周年
创刊于1915年的《清华学报》是中国诞生的最早的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现代学术史上许多著名论文由它刊载,惠及学术界,许多论文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而今继承原《清华学报》优良学术传统,发展为有三种刊物的清华学报系列,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国内知名的重要核心刊物。
学报九十春秋
《清华学报》于1915年12月创刊,至今历经了曲折发展的90年。早期《清华学报》至1919年12月,共出5卷22期,隔期以中英文轮流出版,为16开本。学报封面刊名,曾由周诒春、黎元洪、范源濂、梁启超等人先后题写。
1920—1923年,《清华学报》停刊。1924年6月复刊,至1937年共出版30期,中文出版,卷号、期号重编。先为半年刊,1934年起改为季刊。后因战事学校南迁停刊,于1941年起又续办,为半年刊。为纪念清华建校30周年,《清华学报》出版纪念号,登载梅贻琦、冯友兰、陈寅恪等人的文章。抗战结束学报恢复出版,延续以前的刊名和卷号,于1947年10月、1948年8月各出一期,1949年停刊。
1955年12月,《清华学报》再次复刊,名为《清华大学学报》,每年1期(无卷号),一直到1966年。由于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清华以理工科为主,这个时期学报文章内容以理工类学术论文为主,间有少量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
因“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2年,《清华大学学报》停刊。于1973年复刊(为季刊),刊名中“清华大学”四个字为毛泽东手迹。从1974年第3期开始,清华、北大两校学报合刊,称《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其中刊名“清华北大”取毛泽东手迹。
1977年,恢复《清华大学学报》,当年出版2期,无卷号;其后至1986年起改为双月刊。为适应清华文科发展,1986年创办《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半年刊。原《清华大学学报》改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并于1996年改为月刊;1996年又创办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先为季刊,现为双月刊。2000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季刊,2001年改为双月刊。目前,清华学报已成为三种刊物的学报系列。
办刊佳作荟萃
1915年创刊时的《清华学报》,分为著述、学术、文艺、余录、选论等栏目。早期刊载的文章,多译介文章,以输入新知为主,题材广泛,有科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正如发刊词中所说“学报者,交换知识之渊薮也”。如《法国大哲学家柏格森学说概略》、《战争与人类进化之关系》、《工业化学》等等。
1924年复刊后的学报,提出要本谦抑的心,发扬科学精神与诚实的求学态度研究学术。学报大半发表清华师生论文,但又不囿于清华;当时北大、燕京大学等北平高校师生,也多有文章发表。这个时期,学报最大特点是高水平、原创性学术论文明显增多。此后,清华学报文章延续这一传统,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许多论文至今仍为人们广泛引用。
例如,1924年复刊第一期梁启超的《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被认为是历史社会文化地理学科点睛名篇之一。有学者统计,该篇论文是1902至2000年间,历史社会文化地理论著中被引率高居第三。再如1925年,张荫麟翻译了英国人摩尔的论文《宋燕肃、吴德仁指南车造法考》,且撰写了《宋卢道隆、吴德仁记里鼓车之造法》,刊载在《清华学报》1925年第1、2期上,这些工作连同其他一些学者的努力,开创了中国机械工程史的研究。
无论在哪个时期,《清华学报》各期佳作荟萃。例如早期,《清华学报》内容以文科为主,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马寅初、钱基博、赵元任、陈达、杨树达、钱穆、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在上面发文,张荫麟、吴其昌、刘盼遂、吴晗等年轻俊彦也在学报上崭露头角,成为他们日后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有少量理工类学术论文,叶企孙、周培源、吴有训、陈桢、高崇熙、钱伟长、张维、刘仙洲、张光斗等著名科学家都曾在学报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
而今再接再厉
近年来,《清华大学学报》不断开拓创新,办刊水平进一步提升。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明确了及时反映学术上有特色、代表学科前沿、当前国际上关心的科技研究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的作用。目前,该刊已被多家国际性文献检索机构(如Ei、CA、MR、PЖ、SA、INSPEC、Zbl等)及国内全国性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在国内历次全国性科技期刊评比中均获一等奖,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年评优活动中获我国期刊界最高奖“国家期刊奖”,教育部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1年以“双高”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2年再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英文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主要刊登反映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为扩大学术交流,编辑部向国外200多所大学图书馆赠送该刊,使其成为清华大学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现已被多家国际性文献检索和《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收录,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年评优活动中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领域,以及人文与理、工、管理结合的交叉学科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和问题讨论等。从2005年下半年起,为适应清华文科迅猛发展的形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调整了办刊方向,面向全国学术界,将主要刊发文、史、哲,兼顾经济、法律、社会、管理等学科方面的稿件,打造清华文科学术名片。
(《新清华》2005年12月2日第1627期第4版)
清华规划史上的辉煌一页
20世纪50年代,学校的发展受到校园面积的制约。1955年12月13日,校委会议决清华校园发展规划:“向路(指京张铁路)东发展,集中建设。”铁路的东移使学校的面积和办学规模得以扩大,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走进清华大学的南门,眼前正对的是贯通校园的南北主干林荫大道,你可知道这曾是位于清华校园东侧的京张铁路(即京绥)的路基?
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发展受到校园面积的制约
清华大学校园由清代皇家园林发展而成,位于北京西北郊幽静美丽的园林区,西北接圆明园旧址,东边紧临京张铁路。
1952年,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院系调整,清华的文、理、法学院调入北大,工学院的不少系被调出合组北京航空、地质、矿业及政法等学院,清华由一所多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到1954年学校的规模仅有7个系、46个教研组、21个专业;在校学生5207人,教职工1705人。除20公顷的池塘、丘陵、河流外,可使用土地面积仅为90公顷;当时规划上大致为:中部是教学行政区,北部主要是学生宿舍区,南部是教工住宅区,分区较为明确合理。根据1954年高教部明确清华大学的发展规模是:十五年后达到10个系、120个教研组、31个专业;学生总人数13800人,教职工2300人。
为适应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响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从1955年起清华先后创建了试验核物理、同位素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电子学、无线电物理、电介质及半导体、热物理、空气动力学、固体物理、自动控制10个新技术专业,并于翌年成立了工程物理系,而工程化学系、工程力学数学系以及自动控制系的建立也已陆续提到议事日程。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校园面积急需扩大,因西面受圆明园的限制,学校考虑向东发展建新校区,而当时校园东侧的京张铁路已成为学校向东发展的障碍。而且铁路对附近的原有校舍已有噪音、振动等干扰,影响教学和精密仪器的使用,从建新校区(指铁路以东的校园区)的长远发展来讲,铁路两侧30米以内地区将无法建造实验室等系馆;从安全、便利等因素来看,也有碍于新旧校区的联系。
显而易见,学校当时的面积和设备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于是就有了这清华大学规划史上的惊天动地之举。
“向路东发展”必须铁路搬家
1955年12月13日,校委会议决“向路(指京张铁路)东发展,集中建设”。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规模的需要和远景,早在前一年,在吴良镛等教授参与、汪国瑜主持下,学校制定了建校以来的第三个校园规划,即1954年校园总体规划。此次规划强调应当解决一方面“和旧区很好联系”,一方面要“使新旧区成为整体”。规划中还提出应建设主楼,且“该主楼要成为全校的中心”。此次规划具有战略意义:第一,指明校园重点发展东部教学区,尤其要从主楼向南发展;第二,确定了清华和北京西郊文教区(科学院、北大等)的关系,主校门设在成府路口,向南直达西直门;第三,确定了学校在战略上向东发展的远景规划。
从1954年的规划图看出,学校已将铁路路基所在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同年,学校决定“铁路改道问题关系今后新区建筑轴线问题,应由学校即与铁道部联系,了解改道计划,以便肯定总体规划任务”。年底学校即向高教部函请铁路迁移,请高教部转请铁道部在北京市铁路线之规划中考虑将铁路迁移。之后学校及蒋南翔校长经过多次与高教部、铁道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的艰难磋商,历时近三年,直至1957年10月,高教部终于同意将校区的铁路“向东迁移至距八大学院约200公尺地段”。
正是向路东发展及铁路搬家这一有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为清华大学的校园扩大和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得清华的校园得以始终在原来的校址上不断发展,连成一个整体,恰如一棵大树。
立地生根,枝繁叶茂
从1954年起,学校陆续建成二教、新水利馆、西主楼(21589m2)、东主楼(21271m2)在内的一批教学楼,大批工程实验室、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附属设施等。之后又陆续建成工程物理系馆(12171m2)、精密仪器系大楼(16360m2)、中央主楼(34011m2),东北部建成东大操场,以及4万多平方米的东区学生宿舍和生活配套设施,这些校园建筑及设施,90%以上都是在京张铁路以东地区。京张铁路的迁出,使得新旧校区得以连成一体,学校的建筑布局更加合理,校园面积扩大了一倍,校园面貌大为改观,为清华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自1911年建校以来,清华大学共完成了七次校园规划,目前正在进行第八次校园规划。截至2004年学校占地总面积达到404.4公顷、建筑面积达到218.7万平方米,与建校初期的总面积45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规模相比,校园扩大12.5倍、建筑面积增加近54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由于以蒋南翔为首的校领导班子的高瞻远瞩和苦心努力,以及铁道部、高教部、北京市的支持,京张铁路得以东移800米,清华校园向路东发展的规划设想得以实现,清华的校园方能始终连成一片地不断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新清华》2005年12月16日第1629期第4版)
周总理与清华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先后8次在百忙之中来清华大学视察,对我校的发展、清华人的成长等多方面工作做过许多重要指示和批示。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老清华人的眼前;他的亲切关怀,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
30年前的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病逝。闻此噩耗,清华园和全中国大地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周总理生前对清华广大师生员工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指导,广大清华人也对周总理怀有深厚的感情。
热情鼓励清华学子又红又专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的工业化急需大批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的建设者。党和国家寄予清华殷切期望,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之中多次来我校视察和指导工作,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指导我校成为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1958年,周总理专程来校参观“毕业生红专跃进展览会”,他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把教育和生产结合起来了,学习跟劳动结合起来了,我来参观也要和这个方针结合。怎么‘结合’呢?我就来订货。”他鼓励同学们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更要做一个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
1963年7月22日,在有我校毕业生参加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大会上,周总理做了题为《全面发展,做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报告。他从德、智、体三个方面,讲述了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几点基本认识、基本训练和基本功夫。在德育方面,他希望同学们树立起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和集体观点;在智育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要经常地向群众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际斗争中学习,并殷切寄语“要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改到老”。
周总理的谆谆教诲,使同学们终生难忘,成为他们投身建设祖国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悉心指导我校科研与工程项目
周总理十分关心清华的科研工作,对清华参与的大型工程项目,如密云水库、核科技项目、微型汽车研制、粘土水泥研制等,他都给予过亲切关心与具体指导。
20世纪50年代,我校积极贯彻中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提倡“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周总理对此举给予了充分肯定,亲自把密云水库的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密云水库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重大,可从根本上消除潮、白河的水害,提供北京、天津及河北省部分地区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使得1100多万亩土地受益,是首都最重要的水源。在我校参加设计、兴建密云水库期间,周总理先后6次亲自到工地视察,指导了库区的选址、设计、施工、移民安置、防洪等多方面的工作,在他的关心下,密云水库创造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奇迹。
在“两弹”的重大工程中,清华承担了有关核燃料后处理的“712任务”和有关建造增产核燃料与发电两用原子反应堆“820工程”两项任务,周总理作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据汪家鼎、吕应中同志回忆说,周总理曾亲自为该类科研任务制订了“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
一次,有人汇报到某项工作的安全措施,说有些处理后的废物想排到海里,有的废物想埋在山洞中。周总理马上说:“排到海里,鱼中了毒还能吃吗?埋在山中,那以后开山挖出来怎么办?”他语重心长地说:“放射性废物一定要处理好,要对人民的健康负责,可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后患啊!”
关心爱护清华人的思想与生活
周总理对广大知识分子不仅在工作上信任、支持,而且在思想、生活上也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平易近人令清华人难忘,在国务日理万机之际他观看过我校文工团的文艺演出,给予演员极大鼓舞。5年以后,他还能亲切地叫出演出者的名字,令同学们非常感动。
讲起几十年前密云水库建设工地上的一件“小事”,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水利系张光斗教授禁不住热泪盈眶。有一次他在野外向周总理汇报工作时,突然下起了雨。周总理看到他只穿一件衬衫,立即吩咐身边的工作人员:“他这样凉啊,快去找件衣服给他披上。”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
- 黄山屯溪区:秋风迎诗意 教研唤灵思
- 给您提个醒!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别忘了办,认证时间可以自己挑个好记的日子
- 雄安新区城市鸿蒙生态正式启动!
- 打破规模天花板:复杂科学怎样框定企业幂律增长路线图?
- 根植文化自信 福建师大少数民族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 兰大师生参加第18届锕系及裂片核素在地圈中的化学与迁移行为国际会议
- 祝贺!兰大校友吴照华夺得2023年世界武搏运动会男子刀棍全能金牌
- 以更强信心冲刺决战目标
- 原创突发!记者曝出争议猛料,球迷吐槽:中超联赛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 观烟台·观商务丨刚刚,烟台在这里温情亮相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校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笔宝贵财富
- 66年血脉情缘历久弥深,“交大”回来了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启用
- 朱钰峰出席第十三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
- 新西兰留学申请
- 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 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
- 综测推免双第一,保研上财,她用行动创造不凡
- @毕业生:收藏好这份秋招指南 让你“遥遥领先”
- 托福雅思哪个难考
- moto razr 斩获双 11 小折叠多项销量第一,还公布全新智变柔性屏新机
-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贸易畅通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 双峰县教育系统:厚德仁爱尊老爱贤 凝心聚智共谋振兴
- 郝明金出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次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