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金融发展、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02
手机版

  目前,世界各国产业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转型升级,此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据的份额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产业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第三产业中金融业的作用日益显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自从2001年我国成为WTO的一员,金融业出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由于信息获取越来越便利,金融业的发展主体也越来越多样,这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欣欣向荣。

  

  (一)银行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产品也越来越创新,但是总的来说银行业还是占据金融业的半壁江山。

  银行业是金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在数量上,商业银行数量日益增多,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

  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为1825158亿元,是1978年1055亿元的1730倍;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金额为1417516亿元,是1978年1890亿元的750倍。

  由此可见存贷款增长的速度都比较快,但是存款增长的速度比贷款增长的速度快,表明我国贷款增加的速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证券业发展情况证券业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股票市场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证券业的变化也是达到了地覆天翻的程度。

  2004年我国的上市公司有1377家,到2018年仅仅十五年的时间上市公司数足足增加了2207家,股票筹资额和股票市价总值的变化也非常快,虽然中间个别年份会出现下降的势头,但是总体还是呈现猛烈上升的趋势。

  (三)保险业发展情况保险市场是可以为各种风险提供保障的市场。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国民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而我国保险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保险市场规模不断增大,受到保障的人也越来越多,致使保险市场不断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保险业务收入也稳步增长。

  

  但是,我国的保险行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从我国保费收入呈上升趋势,这能够说明我国居民越来越注重风险保障,在无形之中会加速保险业的发展。

  从保费收入增长率来看,2008年保费收入较上年的增长率最高,当时的经济危机致使人们保险意识增强。虽然近几年保险收入增长率逐年下降,但是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还是逐年上升的。

  截止到2018年我国保险密度为724.46元,保险深度为4.22%,说明我国保险业涉及的地区较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到1995年,城镇化水平缓慢增加。

  虽有少数地区在这个时段的城镇化水平略有下降,但是整体的城镇化水平还是处于稳步提高的状态。

  此阶段,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很多岗位都需要大量的工人,吸收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

  与此同时,我国慢慢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因素都可以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但是国家政策在于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适当控制大型城市的发展速度,所以此时中城市人口增长以及发展速度明显比大型城市快。

  这就导致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得到了限制。

  第二阶段为1995年到2018年,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在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基础。

  随后我国也陆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加大了对进入城镇工作的农村居民的政策支持。

  在这些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镇化得到了较快发展,朝着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迈进。

  

  (一)绝对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2018年足足增长了114倍,2018年已达3925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到2018年增长了109倍,2018年已达14617元,单纯从数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自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的提高显而易见。

  从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还是占据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占比为61%。

  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据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分别为37%和41%,由此可以看出还是工资性收入占比多一些。

  

  另外从近几年来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四大类收入基本都是逐年上涨的,这也表明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变得更多,收入来源越来越广泛。

  (二)相对收入差距 一般来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

  另外基尼系数也可以反映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以下笔者运用这两个指标来观察我国1978-2018年城乡收入差距的新特点。

  首先从城乡收入比的走势来看,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缩小。

  

  改革开放刚开始实行时期,农村地区实行新的政策,农民可以承包土地自己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率快速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另外,当时的数据表明农副产品的价格也得到了提高,价格的提高也会增加农副产品生产者的收入。

  与此同时,城镇地区的企业改革进程较为缓慢,此时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相对来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使得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了明显下降的趋势。

  第二阶段:扩大。在这一时期,随着城镇改革慢慢推进,城市成为政府改革的重心,大力发展重工业。在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物质基础慢慢得到提升,科学文化水平也慢慢得到提高,这些都可以正向影响城市的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农业产出逐渐达到了稳定的状态。然而此时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逐步上涨,农产品的价格又处于稳定的状态,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逐步减慢。

  再加上政府为了加快城市的发展,将资源重点倾向于城市,使得农业投入减少,农村发展速度受到阻碍,所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才会被拉大,而且差距是逐渐增加的。

  第三阶段:短暂小幅下降。在这几年城镇化建设依靠政策的扶持有了快速的进展,政府为了平衡区域间的发展,出台一些政策,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提高。

  

  政府制定的这些有利政策促使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产生很多待就业的岗位,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填补待就业岗位的空缺,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国家还实施了惠农政策,用来保护农业的发展,在惠农政策中,政府将农民承包土地的时间延长了,与此同时农产品价格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了提高,这都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此时的城镇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宏观的经济环境出现萎靡的情况,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量堆积,再加上企业正处在转型时期,很多企业都实行裁员的措施来弥补损失。

  大量的城镇居民失去工作,即使没失去工作的员工收入也下降了,从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小幅度缩小的状态。

  

  第四阶段:一路攀升。在这一时期,金融危机的风暴强势袭来,猛烈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多企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乡镇企业也不例外。

  乡镇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许多农村劳动力纷纷失去工作,农副产品的价格也有所下降,农民收入明显受到了影响。

  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产品也在减少,出口的减少意味着大量员工失去工作,又因为出口部门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非熟练工,农民正好符合出口企业的要求,出口的减少就会导致农民失业。

  此时城市企业进行改革,大量资金聚集,人才涌现,也掌握先进的技术,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间财富分配的不均等。

  

  第五阶段:缓慢下降。这段时间城乡收入差距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国家明显地加大对城乡收入差距这个问题的重视,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

  通过补贴、价格及税收优惠等政策使得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有所增长,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没有进一步被拉大,还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天津90后夫妻打造舒适型婚房,越住越觉得幸福,实现小户型改造
下一篇:这“三个证书”含金量不高了,考了也没多大用处,别再踩坑了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