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原作客厅”艺术沙龙创意上新,听专家揭秘艺术经典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02
手机版

  三月的春天色彩斑斓,让我们与美好来个约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首期“原作客厅”系列沙龙活动重磅登场。

  3月25日下午,著名艺评家、作家、著名媒体人丁曦林与观众相约翻开《从陈钧德艺术眺望上海油画创作源与流》的艺术画卷,一起重温艺术经典,走进当代画韵。

  

  

  本次活动特邀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博士生导师马琳主持本次活动。她表示:中华艺术宫“原作客厅”沙龙活动创造客厅般轻松闲适的氛围,汇聚艺术领域专家,重温经典绘画、畅谈艺术思潮,共同呈现了一场深度的艺术对话。

  

  沙龙现场,丁曦林先生针对馆藏陈钧德作品《街心花园》缓缓道来,他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紧贴时代,他会成长;疏离时代,他也会成长,但结果可能完全不同。而陈钧德属于后者,在艰难的岁月里,他选择现代主义绘画道路,甘于寂寞,默默前行,经过二十多年磨砺,厚积薄发,继而成为“陈钧德”。

  以下内容选自“原作客厅”现场记录

  原作客厅

  陈钧德是谁

  我画画的双手是带着生命之火而来的,

  只要生命之火还在,我就继续画下去。

  ——陈钧德

  

  1980年四人展现场,图为关良、颜文樑、陈钧德、罗兆莲等

  陈钧德先生是第三代油画家,他的绘画历程得到了很多大家的私授。著名艺术家刘海粟先生教会了陈钧德很多基础的画法,更重要的是一种力量;林风眠先生告诉他,在绘画中不要求四平八稳的完整,造型和色彩中留出空白、透气的地方给予观众想象的空间;关良先生则教他绘画的“自由”,学到了中国式的立体主义………他丰富地继承了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传统,并发扬光大。

  

  

  创作于1963年的《小金》(左)以及《自画像》(右)

  陈钧德二十多岁时的作品中后印象派、表现派气息充溢,这样的绘画表现在当时是“冒险的”乃至“地下的”。自1960年大学毕业,陈钧德先后在文工团、工厂、艺术研究所工作,1974年回到母校任教。直到1970年代末,陈钧德参加“上海十二人画展”,其中一幅带有后印象派光影表达的《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引起轰动。

  

  创作于1979年的《有过普希金铜像的街》

  1978年,陈钧德在外滩上海大厦11楼,创作了两幅尺幅较大的油画《上海的早晨》。这是他早期的油画代表作。作品运用小号笔,像莫奈那样细腻地敷色,描绘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迷人上海。

  

  创作于1978年的《上海的早晨》

  1980年代,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中,陈钧德的“绘画革命”高歌猛进。他以金属般明亮的表现主义绘画,在全国性油画大展中备受关注。请留意这幅创作于1986年的作品,陈钧德大胆创新,将道路两边的树冠概括为一个个球状,将天上漂浮的朵朵云彩概括为椭圆。整幅画一改传统陵墓的阴郁之气。

  

  创作于1986年的《帝王之陵》

  陈钧德一直渴望去油画的发源地游学,但“时代不允许”。1999年,他与太太在法国巴黎旅居半年,在欧洲不少美术馆观摩了许多大师的原作。其间,他既吸收欧洲油画大师的丰富养分,又不忘思考并钻研油画的民族化表达,在居住地完成大量创作,并在艺术家公寓举办个展。他探索了“迷白法”,即运用厚实的白色与其他色彩发生“奇妙反应”,一举提升意象色彩的表现力。如此白色运用,在中外油画界实属罕见。

  

  创作于1990年代的《圣心教堂》

  2000年后,陈钧德绘画越来越“自由”,他运用中国书法与西方油彩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品格高超、洋溢东方审美情趣、风格鲜明的大尺幅油画佳作。

  

  

  创作于2008年的《日映岚光轻锁翠》和《双人体》

  2010年代,陈钧德创作的“山林云水”系列作品,以其梦幻、神奇、清新、优雅和恬淡,更显新海派油画面貌且令人耳目一新。他生前创作的尺幅最大油画之一《梦境》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每天吸引观众“打卡”。评论家评价作品“放在欧美任何美术馆展出都不会示弱。”

  

  创作于2011年的《梦境》

  陈钧德一生专注于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这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幅油画。那天,学生买了一束紫色的“勿忘我”。陈钧德忍着病痛,坚持站着画完了这幅作品。而在这幅画背面他写道:“重病之身竟能以作画慰藉支撑。何来精神?扪心自问,应是对艺术的一片赤忱之心……”家属事后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这段感人的文字。

  原作客厅

  陈钧德的贡献

  贡献一:线条

  传统油画原本没有孤立存在的线条。陈钧德研究石涛、八大山人、黄宾虹,敏锐地发现其中最迷人、最饱满、最富有神韵的是线条。他探索油画里的线条表现,使得油画写意气韵变得充溢。

  

  陈钧德在2000年左右研究线条和色彩后的意象性《山林云水》

  贡献二:色彩

  色彩是油画最重要的本体语言。陈钧德毫不谦虚地说,前辈在色彩的写意表现方面未找到突破。而他经过反复磨砺,研究对比色冲撞中的强烈视觉,同时大胆运用浓纯的白色,与五颜六色巧妙组合后形成罕有的空灵感。

  

  

  纸本油画棒创作,是陈钧德油画艺术体系里一个重要分支。陈钧德早就在布面油画创作的同时,积极探索纸本油画棒写生艺术,这方面作品丰富多样,奇幻瑰丽,亦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贡献三:构图

  传统油画是焦点透视;传统书画是散点透视。前者基于科学,后者基于哲学。陈钧德构图的突破点不仅仅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而且在普世性油彩与东方审美哲学之外,找到简而美的童趣。

  

  从柠檬黄“破圈”,到花瓶雕塑花卉留白或溢出性勾勒,陈钧德的“稚拙”美,一如毕加索的追求。

  展览地点

  温馨提示

  入馆参观观众须完成在线预约,现场测温体温正常。参观期间需全程正确佩戴口罩,请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避免人员聚集。

  来源:中华艺术宫

  编辑:陆靖珺

上一篇:不会做需求调研?需求调研流程及落地方案V3.0【模板】
下一篇:原创正月十五话元宵:最早的元宵节始于商周,承载着人们最美好的愿望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