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 论道高质量发展 国内城市专家为成都发展建言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11
手机版

  4月9日,成都市政府与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共同召开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国内城市领域多位造诣深厚、成就卓著的专家齐聚一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新形势下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与路径,为成都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把脉支招。

  此次专家座谈会大咖云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伟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首席专家裴长洪;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周振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等国内城市领域知名专家出席会议并就推进成都高质量发展作精彩发言。

  成都市高度重视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和发挥专家学者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设立决策咨询工作机构,建立决策咨询专家队伍,还坚持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对成都工作的意见建议。这次座谈会,主要是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集成优势,为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咨询建议。

  此次座谈会,同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3年春季研讨会。作为国家高端智库主办的学术交流平台,之前仅在上海举办过类似会议。

  成都能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关键看如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成都是一个有作为、敢作为、出经验的地方。

  成都要考虑与周边城市做合理分工,核心城市的中心是要向创新发展延伸。

  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有可能成为竞争力强大的新型世界城市,应积极谋求与重庆的良性竞合。

  王伟光

  成都应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战略的样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伟光在致辞中表示,成都应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战略的样板。

  王伟光表示,成都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要素丰富、历史底蕴厚重、经济实力强大、地方个性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的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领先践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众多有利条件,成都市应率先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成为践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先行城市和模范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的指示体现了对成都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调研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公园城市是高质量城市的生动体现。王伟光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都要突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就是要成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为全国乃至全球公园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中国模式、成都样板。

  “成都市应研究制定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的战略方案,这也是我的建议。”王伟光进一步建议成都,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聚焦成都市的市情实际,以公园城市为底子,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抓住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机遇,着力绿色产业体系,促进城乡一体和包容增长,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建设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

  王一鸣

  成都应对内聚焦创新策源功能、对外聚焦国际门户枢纽建设

  “成都是我国内陆地区最有活力的大城市之一,成都的故事很精彩。”在成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成都发展的印象。在他看来,成都能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篇章,关键看如何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为此,他建议成都,对内要聚焦创新策源功能建设,引领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对外要聚焦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过去五年,王一鸣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并不陌生。“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成都有三点重大的突破。”王一鸣说,成都经济总量迈上了2万亿台阶,稳居第一方阵;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明显,青山绿道蓝网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增强了城市吸引力;天府国际机场投入运营,成都成为全国双国际机场“第三城”。

  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由规模扩张转向能级提升,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由经济大市转向经济强市,王一鸣着重提到了要突出两个战略方向,“对内要聚焦创新策源功能建设,引领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对外要聚焦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他建议成都要增强创新策源功能,从源头做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打造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引领产业提升价值链,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未来,成都该如何深化国际枢纽建设?王一鸣说,在中欧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基础上,建议成都整合资源,对标广州广交会、上海进博会等打造大型博览会,形成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性博览会,构建多层次的国际会议体系,提升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同感。

  倪鹏飞

  成都应从三方面着手,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张牌

  成都作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具备哪些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今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0:中国城市统一发展经济学》,在制度文化要素方面,成都的优势可总结为:弘扬传统商业精神,激发主体内生动力。成都传承了从古至今的消费与生产平衡的文化,嫁接古代工作与休闲文化为现代的创新文化,发展古代盆地外向文化为现代的国际化文化,弘扬古代重文为现代商业化文化,不仅激发了经营主体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且较好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成都应该如何打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张牌?倪鹏飞表示,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有可能成为竞争力强大的新型世界城市,因此应积极谋求与重庆的良性竞合。

  首先成渝之间要克服“瑜亮情结”,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发挥规模效应,在共同繁荣中提升每个城市在全球的地位。

  其次,要建立良性竞合的政策机制,关键是建立“亲兄弟明算账”的机制。一是建立“议价”机制。建立常态化各种事项的议价规则,通过算细账和讨价还价,形成参与各方均能接受的最优方案。二是建立协议机制。按照谁当前投入得多,谁未来的收益大。三是建立抵押担保机制。在商定合作时,确定相应的资产或稳定收益作为合作的抵押担保,留作违约的补偿。

  此外,还要坚持良性竞合的战略原则。一是靠己扬长处:每个城市都有自身优势,要充分深化加强优势。二是借力补短板:每个城市也有自身弱点,可以借鉴其他城市优点补短板。三是共同抓关键:拥抱智能化、全球化和群网化。四是携手打基础:建立高水平的市场制度,建设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网络。

  唐杰

  数字经济、创新产业

  是核心城市未来成为核心的依据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城市群正在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发展指标,能看出高质量发展的哪些讯息?“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的发展,可能是核心城市未来成为核心的依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唐杰发现,作为核心城市的成都,城市功能中传统工业大规模化少品种的生产特征在减弱,特别是作为一个高校、研究机构云集的城市,成都人均科学论文发表量在过去20年增长了6倍,但是比重还不高,和核心城市的平均差距比较大,“这意味着成都可能要进一步提升相对充裕的教育、科研、人力资本的创新动力,可能需要考虑增大前沿创新的激励,以及企业和大学、企业和高等院校的合作。”

  唐杰认为,走向创新时代,核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将成为趋势,而中心城市向创新的高端延伸,提供更多多样化的原创性创新产品,将成为中心城市需要关注和把握的问题,“成都要考虑与周边城市做合理分工,核心城市的中心是要向创新发展延伸。”唐杰用深圳的一组数据来佐证,2019到2020年中国有14座城市在美国、欧洲、日本专利局有公开的专利数据,深圳占44.6%,是北京的1.5倍、上海的4倍。在唐杰看来,成都走向创新城市发展,需要更多关注数字经济、创新产业的发展,“这可能也是核心城市未来成为核心的依据。”

  裴长洪

  更有效协调推进

  成德眉资及周边县域经济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首席专家裴长洪从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协调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成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裴长洪看来,成都是一个有作为、敢作为、出经验的地方。他总结了成都的十大优势:经济活力旺盛、实体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潜力足、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绿色发展特色鲜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消费增长潜力大、开放平台能级高、成渝双核联动、成渝都市圈腹地大辐射。

  裴长洪也对成都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继续营造更为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成都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还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化;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现代产业体系能级。“最好要有万亿级、千亿级的优势产业集群,还要壮大实体经济,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要促进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

  此外,要更有效协调推进成德眉资以及周边县域经济发展。“新发展理念有一条叫协调发展,如果说你一枝独秀,那也是不行的。”裴长洪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调当中,还要考虑遂宁、内江这些中间地带,把中间的腹地连接起来,这样整个成渝地区才能成为中国第三个经济增长极。”

  肖金成

  超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要抓住这三点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表示,超大城市的规模对于城市发展和治理是一个挑战,需要治理“大城市病”。“超大特大城市需要瘦身健体。”他说。

  肖金成从三个部分来剖析成都,分别是中心城区、扩展区和都市圈。“中心城区要‘瘦身健体’,需要考虑结构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如何升级;扩展区是中心城区周边的区域,这些区域空间大、发展潜力大;都市圈是成德眉资都市圈,成都市要发挥辐射效应和极核效应。”

  对于各个区域如何发展,超大城市如何“瘦身健体”,肖金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中心城区优存量,扩展区扩增量,都市圈强辐射。”

  “中心城区需要存量优化,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扩展区需要扩增量,基于产业和人口等因素考虑制造业的发展。”肖金成表示,扩展区的发展要着重考虑制造业,“大家都搞现代服务业、金融、虚拟经济,城市的发展动力就会不足。所以要考虑制造业的发展,如果放弃制造业,将来支撑不了这么大的城市规模。”

  对于都市圈强辐射,肖金成表示,都市圈的一体化需要再上一个层次。“整个都市圈要像一个城市一样,这样把全国全世界的要素往这里吸引,但不一定落地在中心城区或扩展区,还可以落地到都市圈中的县域等地点。”

  此外,肖金成还建议,成都可以对“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当分开”进行探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到“经济区和行政区双轮驱动”,“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区要做一个新的体制,成都可以探索。”

  肖金成表示,经济区是根据经济的必然联系来组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交通、生态。“行政区很难突破,但是经济区是可以的。”肖金成以成都周边的仁寿为例,“仁寿离成都很近,不归成都管,但它是成都都市圈的一部分。那怎么去突破行政区,实现更紧密的区域合作?这里面有很多是值得探索的。”(记者 彭惊 李彦琴 钟茜妮 宋嘉问)

上一篇:原创古代四大美男子,其遭遇都很凄惨,有一个被粉丝,看的吓死了
下一篇:碑林区文艺路小学“一场美丽的遇见”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