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荣|搭乘一列春天的列车,赴一场山海之约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12
手机版

  搭乘一列春天的列车,赴一场山海之约

  韩玉荣

  仲春三月,“山东省散文学会2023年创作大会的邀请函”,如春天的燕子翩然而来。看到这个消息,我犹豫不决。毋庸置疑,这是一次散文的盛会,对我而言,意义重大,但是身体是否可以应付车马劳顿,也是需要再三考虑的问题。正好是周末,女儿不顾一周的劳累,陪同感冒初愈的我,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旅途。

  赴约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又是周末,出行的人比较多。和我同车厢的旅客,带着几个孩子,除了那个女孩儿,男孩很淘。言行举止非常随便。随同而行的母亲虽然不断大声呵斥,也是无济于事……来来往往,嬉嬉闹闹……一刻也不得闲。只有在吃着泡面的时候,稍微老实了一会儿,在满车厢都是泡面的味道了,我们都听了妈妈讲的一个有关旅行的故事。到济南站,他们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扑棱着翅膀飞了,还了我们一刻的宁静。我竟然晕了火车……我硬压着上泛的恶心,强撑到济南西站。

  下车后,清鲜的空气让我精神一震,感觉好了一些。

  换乘地铁后,遇到了一对父子,一对子孙,让我感慨万千。耳语性的低声细语,安静的大人,让我尊重。同样安静可爱的小人,让人怜爱……《孩子的身上带着大人的影子》,在脑海中酝酿……

  下了地铁,到长清大学城了。

  一种不同于寻常城市的风貌赫然在目。那座古朴的“华谊兄弟影城”让我体会到了省城那种百川归海的气势……

  搭乘出租,一路迤逦,一路春景:盛开得没心没肺的连翘;风姿绰约的粉白杏花;百花齐放的樱花……随着山路十八弯,要么一路相随;要不和我们不时捉着迷藏;要么远远地偷窥着我们……

  快到目的地了,看到路上的人和车突然多了,通过咨询司机师傅才知道,这是来欣赏杏花的。千亩杏花盛开的景象,我都无法想象得出,那是怎样一种的壮观……怨我词汇太贫乏,脑子太愚钝,无法想象出这个花团锦簇,繁花盛开的场面……

  进入了会议地址——济南莲台山风景区。

  迎面一座莲花瓣状的山门耸立。门内,是山,一列好多山峰的山。好家伙,一山的树,一山的绿向我扑面而来。

  电话咨询散文学会的李健主任,说还要再往上一点。我的个乖乖,看着眼前近乎50°的斜坡,我头都大了。后悔刚才把人家出租车放走了。没办法,我和女儿拖着发软的双腿往上挨……

  等找着报到的2号楼,李健主任热情接待了我,办好手续,拿到房卡,唉,还要回到刚才路过的1号楼去。

  这里所有的楼房都是依山而建。你此时站着的平地,说不定就是另一座楼的楼顶。

  上坡,下坡,上楼,下楼……兜兜转转,竟然是一楼,而且门口是在大路边。我和女儿都傻了眼。我娘俩儿胆子都比较小,在山里又是在路边……我又回吧台交涉换房,这会儿已经是中午12多了。

  吧台说还没有空房,要等着退房才能换。那就先吃饭吧。餐厅在5号楼,也就是说在距离报到的2号楼还有一段距离,还要再往上走一段山路。

  餐厅里有人已经吃完了,我们匆匆忙忙地加入了一桌开始吃饭,几句闲聊,我认识了济南的庞珍老师和陈吉玲老师,简单的寒暄后,庞珍老师听了我们的经历,对我们说:“回去跟着我,我带着你们!”素不相识的人能说出这么实在的话,让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心里有一些感动。

  吃完饭安顿好,躺了10分钟左右,就去2号楼会议室开会了。

  问道

  这场讲座是讲课的老师是江西作协副主席江子老师。江子老师,真实名字曾清生,江子是他的笔名。1971年出生,他的散文集《回乡记》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江子老师讲的是散文的十个关键词:“人——人性;私——私化;小——以小见大;真——真实,真诚,不用假嗓音;趣——散文是有趣的,不是作文;美——圣洁之美,道德之美,赤子之心,孝子之情;新——角度新,信息量新;我——我的腔调,我的气息,散文里要有自己的DNA;杂——散文是多种艺术的和,是液态之水,是水性的柔,是大厅里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是街头巷尾狂欢的摇滚舞;技——写散文也有套路,文学有套路,是个技术活。

  江子先生的散文十字诀,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江子先生是江西人,他说“儿子”,发音为“额子!”,方言味道很浓。这种讲话的语气比那些规规矩矩的普通话更让我感到亲切,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在脑海里细细品味一下,我感觉好像品尝江西的特产食品一样,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讲到鲁讯、沈从文、朱自清等大家时,绘声绘色、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觉得江子先生的亲切平和。他讲了王鼎钧的系列书《文学江湖》《关山夺路》《怒目少年》以及彭学明的纪实长篇散文《娘》,这些书需要我去读,去悟,去汲取其中的营养,丰富完善自己。

  江子老师讲完后,还与广大文友进行了互动。我也大着胆子咨询了江子老师今后的写作方向。感谢江子老师,对我写作目的和写作方向的肯定。

  晚上7点半,是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李木生先生授课,木生先生开场白就让我陡然而生敬意。他说讲座的题目《我的写作体验》,原先是《我的写作经验》他感觉不合适,就把“经验”改成了“体验”,这一个字的改动,表现了木生老师谦虚的良好修养。木生先生的讲座不但引人入胜,而且妙趣横生,引发了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举了一个描写玉兰花的利息。谈了自己的描写经历,还把自己的文章和会场内一个文友的一篇文章《玉兰花是落入人间的云朵》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例文进行讲解。他说自己写的散文不如她这位小文友。木生先生作为一个散文大家,如此接地气,如此柔软低温,谦恭,怎能不受人敬重?他说莲台山每年要下80场大大小小的雨,。当时我还没有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后来,他又说,如果在文学的领地里,一生能留下一行字,几句话,那就了不起。我被震撼了,也陷入了沉思。

  当他说,他是济宁人,改不了自己的乡音时,我想起了:“我不会讲普通话,一讲普通话就影响我的思索。”他的话音刚落,又引来更热烈的掌声。木生先生对故乡的依恋和尊重,让我深深折服。

  木生先生的讲座分从六个方面。题目是《我的写作体验》:一、我与四川的不解之缘,二、从微山湖到瓦尔登湖,三、从《冬荷》说起,四、《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与董业冰,五、我与吉米,六、仁爱、读书、语言、自由。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写作是每个人的权利。要热爱,要不断学习体会。木生先生的讲座有高度,也有深度,更有广度,还接地气。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散文的要义。

  本来我受伤的腰是坐不了这么长的时间的,但是面对这样一位,引领你走向梦想殿堂的大师,我咋会舍得离开会场?累了,我就站到后面听,不能做笔记,我就拍木生先生讲座的幻灯片,还拍下了邻座济宁杨梅英老师的手写笔记,潍坊的桑爱梅老师也把讲座的录音发给了我。

  夜深了,山风有些大。莲台山已经沉沉入睡,在明亮的路灯下,散会的文友三五成群地走出会场。他们一场走,一边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

  梳洗过以后,我躺在床上,整理着着今天的笔记,女儿几次催促,才服药睡去。

  清晨,5:30的铃声响起。我轻手轻脚地起床洗漱后,带上房门,沿着盘山公路向山顶进发。

  我现在所在的济南莲台山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紧靠津浦铁路、104国道两大交通  干线,南与四大名刹之一——灵岩寺相邻,西与道教圣地——五峰山相望,北距济南25公里。莲台山环抱如城,又因形似佛座莲台而得名。汉代大将军娄敬曾在山中隐居,又名娄敬洞山,也称小娄峪。山上文物古迹荟萃,有张仙祠、三元宫、玉皇殿等。莲台山自古有“世外桃源”的美名,并以其洞奇、林秀而著称。

  莲台山风景区的洞穴,都在绝壁万仞之上,苍松翠柏掩映之中,洞穴处处幽绝深邃,神奇奥秘。娄敬洞、青龙洞、王母洞、三清洞、八卦洞、风洞、云洞、仙姑洞、火龙洞、朝阳洞等,共有72处之多。这些洞穴,有的深不可测,有的洞连着洞,洞洞有景,洞洞有仙。其中最大的洞——娄敬洞,贯穿大山,东西相通,深约里许,宽近二丈,高十余丈。洞内曲折迂回,借助灯光可看清洞壁上斑斓的花纹。经过洞内一段探险穿行,出得洞来,顿觉豁然开朗。驻此南望,泰山高耸入云,雄伟壮丽,与脚下的莲台山蜿蜒相接。

  莲台山的山势蔚然灵秀,丹崖翠嶂,四周环抱如城廓。山前河水潺潺,景色如画。植物众多,有“江北第一天然植物园”之称。漫游林中,幽雅寂静,鸟语花香,犹如置身另一个天地。秋天是娄敬洞山最美的季节。一夜秋霜染遍漫山红叶,山上山下,生机盎然,分外妖娆。

  我就是看了莲台山的有关介绍,才不顾一夜没睡的身乏体酸,早起攀爬莲台山的。

  出得门来,天还蒙蒙亮,周围的山峰还蒙着一层淡淡的云雾。看着云雾缭绕的莲台山,真得好像仙人的宝座一样。薄暮中,2号楼空地上还有不知道哪家的啥团体,在1号楼和2号楼之间的空地上集体练功。他们的服装整齐划一,庄严肃穆,个个都具有大师风范。

  沿着山路,迤逦向前,右手有一座无量殿,我只在外面拜了拜,没有进去烦扰仙家的晨梦。又往上走了一段,就到了岔口,不加思索“左为上”,选择了左边一条路,不一会儿,又见到了一所“狐仙庙”,我也在外面拜了拜,凡夫俗子没事儿,少去烦扰老人家们清修。

  没有路了,羊肠小道不敢冒险,就折返,向岔口右边小道弯腰爬行,地势渐渐升高,有些吃力。我拽着路旁的树枝、藤条,小心翼翼地攀爬,不知是累,还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后背浸满了汗水……看看山顶,还是那么远,真得理解了一句话:“望着山,跑死马!”受过伤的腿,爬得有些吃力了,身边没有一个同行者,没有犹豫,我选择了下山。山顶上的莲心亭我是到不了了,可我心里已经有了莲心亭,这就足以了。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一点也不不假。我小心翼翼地扶着路旁的树干,拽着一些藤枝树条,一步一步,慢慢下行……

  这时,天已经大亮了,有些文友陆续上山来:有的文友人还没见,悠扬的二人转“过小年儿”就响彻了满山遍野;还有的文友撅着屁股,在沟沟坎坎里挖野蒜;还有的文友三五成群边逛边交谈……

  我这时候已经到了半山腰一块比较平整的场地,也有了心情折腾:“用双手笼住嘴,用一股丹田之气,和周围的群山对话——啊——啊——”。我刚一出口,整个莲台山就和我遥相呼应——一声声的山应儿,此起彼伏,远远而去……我顿时感到,整个身心得到了荡涤。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返璞归真的,都是透明的……

  喊过山后,我就下到路边的沟里,扒拉那些大大下下的石头,翻检适合我的对象:“太大不行,不好带;太小又不过瘾——为难死了。”

  这时候,路边有个姓崔的德州文友,一边和我闲聊着天,一边看我挑拣石头。当我抱着我的石头起来时,却看着面前的坡有些发愣——有些高。崔老师很自然地伸手扶了我一把。

  我抱着我的宝贝下山来到5号楼的路边,又碰到陈忠会长在和文友聊天,一点架子都没有,有说有笑的。趁着,和陈会长谈我的石头的机会,我也加了陈会长微信。

  吃了早饭,第三场讲座8点正式开始。这是王冰老师的讲座。王冰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社的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兼培训部主任。王冰老师分析了《中国文情报告 2014—2015》,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明了中国文坛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他在《在怀恋中对于农村的情感》中,讲了把握文章抒发感情的角度,抒发的方向,抒发的维度与历史的跨度,情感的出口等重要性。王冰老师从独特的角度入手,梳理了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方向、脉络、底蕴和变迁,强调既要描写城市的细小琐事,又要描绘了乡村的宏伟蓝图,给我们广大学员今后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王冰老师说人物命运的描写是乡土文学的重要特征,观察点和思路的不同,想象力和禀赋的不同,在认识上有根本的不同,要舍得使用有灵性的句子。

  王冰老师的讲座,强调了“文以理为主,理因文而明”的道理。历史是固定的,事件也是固定的,可是想象可以无休止的,无边无际的,我们要用想象复制历史的时空,成就今天的文坛。

  王冰老师对“我和我们的文学”的思考与指引,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感觉。王冰老师说:“在自己的时代,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作品应要有其时代性,有其思想性,能够充分地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要理解是时代造就了文学,成就了人才;文学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表现出其特质;文学创作不但要有文学性,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观察、发现和见解。”他最后真诚地鼓励我们:“要舞动起散文的翅膀,向高处飞翔!”

  这番感人肺腑之言,只有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激情,在写作上有不菲成就的师者,才能由浅入深地侃侃而谈。

  从王冰老师的讲座中,我还悟出了,一个作家或者爱好写作的人,要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其作品除了有时代性,还要有民族的使命感,要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发声。

  三场大咖的讲座结束了。在每次讲座结束后,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联合日报》专题部主任王川老师,都要进行一番点评。这些点评都是王川老师的体会和感悟,他无私地分享给了我们广大文友。

  随后,就进入了颁奖环节。

  根据2022年个人在散文创作中的成就、发表的作品数量及质量、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推动和影响等综合因素,大会秘书处进行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最终产生了2022 年度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和当代散文平台的优秀作品。我凭着《潍坊人过年出门的“手笸子”》一文被评为2022年《当代散文》平台优秀作品奖。

  吃完中饭,我们陆续踏上了归途。和文友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后,庞珍老师拉着我们娘俩儿奔驰在回济南的路上。她不顾我们的再三婉拒,也不顾自己的劳累,一路颠簸,送我们到了济南火车站。

  回家

  坐在回潍的动车上,回想这两天遇到的人和经历的事,让我感慨万千。这次莲台山之行,完全可以用“山海之约”来形容。这“山”既是美丽大方的“莲台山”,又是我这次遇到的那些写作大咖和文友老师们;而其“海”,既可以说是“创作知识的海洋”,也可以说在“茫茫人海”中遇到的那些同气连枝的文学挚友们。

  在春天这个美妙的季节里,看到车窗外的红花,绿植,金色的连翘,还有灿若云霞的桃花……感觉自己不只是坐在一列回家的列车上,还是坐在一列开往春天的列车上。这个“春天”,既是自然界的春天,又是我和文友老师们结识、相处的春天,更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春天……

  作者简介:韩玉荣,笔名“第三只眼”,潍城区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壹点情报员;《壹点号》作者。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喜欢文学,爱生活。喜欢用自己的笔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做一个“生活的歌者”。辅导的学生习作在《潍坊晚报》《小学生拼音报》《红领巾报》《小学生阅读指南》《天天读写》(初中版)、《天天读写》(小学版)等刊物发表。自己的作品散见于《亲子阅读》《天天读写》等刊物。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

上一篇:背叛、痛苦、重修旧好:一个出轨女人和老公的真实故事
下一篇:入赘5年我悉心照顾病重岳父,岳母决定把80万给我,她们却不同意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