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新增名著《经典常谈》重点知识+内容概括+真题练习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12
手机版

  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

  ①内容简洁精辟,不故作高深。

  ②不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③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

  ④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话,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内容简要概括

  1

  《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

  《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

  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文章分类大概为四:号令:“誓”或“诰”:军事“誓”:君告臣“命”:臣告君“谟”。

  4

  《诗经 》第四

  春秋时宴饮通行赋诗,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孔子时代,诗篇的本义渐渐模糊,于是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是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

  5

  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

  《礼古经》已亡失,

  《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

  《周礼》则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

  6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孔子所编。《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

  三传为《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7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

  《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其严:而辩“性善”,影响更大。

  8

  《战国策》第八

  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9

  《史记》《汉书》第九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者《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汉和帝命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奉诏续写。

  10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

  学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11

  辞赋第十一

  辞: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时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从《诗经》二南到《离离骚》,能看出句运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屈原诸作莫定了这种体制。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表、刘向、王选都走着宋玉的路,汉我“楚辞”。刘帝时最盛。汉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向将这些东西编据起来。成为《楚辞》一书。

  赋:

  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账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葡赋和屈辞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药御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句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

  12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13

  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也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后出现佛典和义疏两种新文体;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重点习题

  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

  【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

  【文段一】中的“书”是指《 》,“小学”是指 ;【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

  ,“这部书”是指《 》。

  答案:

  经典常谈 文字学 许慎 说文解字

  2 . 填空。

  在1942年受著名学者

  鼓励而写的一部著作。

  (2)《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 》放在首篇。

  (3)《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 ”,《离骚》《九章》属于“

  ”,《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

  答案:

  (1)朱自清 杨振声

  (2)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

  (3)经 集 子

  3. 阅读下面的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文段一】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

  【文段二】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A,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A指出。

  【文段一】中的《书》就是“五经”中的《 》,其中,伏生的《书》被后世称为《 》,鲁恭王找到的《书》则被称为《 》;【文段二】中的A是

  (人名)。

  答案:尚书 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 王肃

  4 . 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

  【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1)【文段一】中的“他”是

  (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 》。

  (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

  答案:

  (1)孔子 毛传

  (2)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诗证史。

上一篇: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树新风
下一篇:上海这家企业12年来探寻源头农产品,将“大自然的礼物”传递千家万户 | 专题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