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建房强占哥宅基,哥要拼命,嫂对哥说,讲个故事给你听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13
手机版

  30年前,杏花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住着李明,李亮双胞胎兄弟两户人家。

  

  这个院落说小不小,也有近1亩多地,除去两家院落,每家还有三多分院。

  李明的父亲是个有名的老中医,他技术精湛,悬壶济世,没有赚多少钱,但赢得十里八乡父老乡亲的赞誉。

  李明父亲在世时,买了本村的一块地皮,留给两个双胞胎儿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了,盖房结婚用的。

  李明是光有口碑没有钱,在买来的六间房地皮上,勉强地盖了4间草房,两头各留了一间,中间有了8米的空地,那个意思说,将来孩子有能力,再把闲置的那间空地建上房子。

  过去,农家孩子结婚主要看父母,一看品质,二看能力,三看经济。

  这三条,李家算都占上了,第三条虽说有些勉强,但是在众人的眼里,干什么都比种地强。

  李明,李亮兄弟二人都娶了心中如意的漂亮贤惠的媳妇,又过了两三年,都有了子女。

  李明子承父业,中学毕业以后,跟着父亲学医,悬壶济世,开了家中医铺,继续为农村的大伙服务造福。

  李亮不愿吃学习中医的那份清苦,中学毕业以后,他跟着街上做生意的亲戚学习干起了建材生意。

  若干年后,他们的父亲去世了。

  去世前,老人把他们兄弟二人叫到跟前,拿出一双筷子,让李明折,李明一下折断。又拿出两双,李明费了老大劲才把筷子折断。

  老人又把筷子交给了李亮,还没等老人说话,他们兄弟二人早已跪倒在老人的面前,哭着说:“父亲是叫我们兄弟二人精诚团结,不易被外人所欺。”

  老人微微点了点头,安心地合上了眼。

  父亲去世后,兄弟二人牢记父亲教诲,互帮互助,事业都做的红红火火。

  几年后,李明的中药铺开到了城镇的街道上,越干越有名,求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当然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李亮的建材生意更是如火红天,好的出奇,财源滚滚。

  兄弟二人先后为子女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孙子孙女进城入了学。

  兄弟二人都发了,老家的四间草房天长日久无人过问,都快要倒塌了。

  盖房没人要,地皮不值钱,那四间草房在风雨的摇曳中,凄凉地支撑,直立不倒。

  

  又过了几年,上边进行了城镇大开发,主要街道开发到李家的那四房子门前。

  一时间,李家的那片连房加宅基地成了香饽饽,有人开口就是60万,兄弟二人就是缄口不言。

  谁知道过了一段时间,李亮在李明不知道的情况下,拆掉了自己的房子,连那预留的8米空地都定桩划线要建房。

  李明闻讯现场查看,勃然大怒。

  他是个直性人,冲着李亮大声吼道:“建房你也不说一声,你不该把我的那片空地划到你的预算中。”

  李亮不服气:“哥,你不知道父亲生前把空地全都给我了,你不知情。”

  李明说:“你这些话全都是空。”

  两人争执起来,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层又一层。

  李明说:“这些年,你做生意,得了钱迷病,我得给你治治。”

  李亮说:“你让建我得建,你不让建,我也得建。”

  村干部闻讯后,好言善语才把两人劝开。

  李明回到家中气愤难平,向妻子说明了情况,最后说,不争回属于自己的那片空地,他准备要同李亮拼命。

  妻子听了说:“那可是你亲兄弟。”

  李明说“他不仁我就不义。”

  妻子说,因为那间地皮,不值得

  生气,我给你讲讲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六尺巷”的故事。

  在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他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上发生了争执。起因是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但两家都是祖上产业,时间久远了就变成了胡涂账,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谁,因此就告到县衙去。这时张相府家人则打了一个如意算盘,遂驰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并快速回复给老家,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后,主动在争执在线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产生,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妻子接着说,古人邻居都能互让三尺,今天你们亲兄弟却见利忘义,真是让人贻笑大方。

  老爹临终前的金玉良言,你们却忘到了一边,让人想不通。

  李明听了妻子的话,又想到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训,懊悔自己的冲动,一声不坑。

  这边李明听着妻子讲故事,那边李亮挨着妻子的训。

  过了几天,李亮主动找到哥哥认错,兄弟二人关系好的回到了从前。

  

  半年后,兄弟二人共同建起了6间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

上一篇:我们的节日·清明丨文明忆先烈,风车寄哀思
下一篇:月薪3000女教师穿2.8万大衣上课,被家长举报?一番话让家长羞愧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