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新形态系列论坛聚焦“课程组织形态的重构路向”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15
手机版

  本报讯 日前,“未来学校课程组织形态的重构路向”全国专题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举办,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办。论坛从理论与实践对话、中国与国际对比的双重视野展开,主要探讨了未来学校重构的基本维度、重构方案以及中国和国际两种课程形态的实践样本。

  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教授李政涛在线上发言中表示,以课程组织形态为载体意味着无论是学校与社区融通,还是智慧学习空间的打造,都需要依托不同组织形态的课程,借助不同形态的课程,实现学校与社会融通的课程化,实现智慧学习空间的课程化。

  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彭正梅在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的新思路是在“生态正义、政治正义、社会正义、个体正义”的基础上建构天下课程,而生态文明时代教育有四个维度,即道德维度、社会维度、政治维度、生态维度。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伍红林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溯源、内涵、落实、困难四个方面展开,指出课程的组织形态迈进了以国家课程(各类学科课程)为主,深化基于国家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开发的新时代。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认为,未来课程应该坚持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全面发展,五育融合;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三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四是增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五是变革育人方式,加强实践。他提出新课程走向未来课程组织形态要考虑五个变量:时间变量、空间变量、学习方式变量、工具变量、关系变量。未来教育要形成对学生的五种新认识:知识的劳动者、精神的劳动者、思想的劳动者、情绪的劳动者、智慧的劳动者。

  无锡市协和双语学校校长林旭、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校长湛宣进、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从学校实践层面分别介绍了关于未来学校课程架构和学习形态的探索与思考。

  林旭表示,学校未来课程将围绕本学科、跨学科、超学科三种形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跨学科课程协同化、超学科课程国家化的探索。学校下一步将建设未来教育中心,进一步在教育空间和学习形态上深度探索。湛宣进以学校茑屋书店的学习场景创设为灵感,建构了洞穴式、萤火式、山顶式、水源式四大学习场景,提出应根据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素来建构课程体系。李蓓结合学校“大课程”体系与育人实践成果,提出未来学校建设要从国家宏观层面领会“课程变革”,从各级政策文件领悟“课程变化”,在行动上要从问题出发全域领导“课程改革”。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校长、教师等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韩世文)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12日第2版

  举报/反馈

上一篇:怎么样学好高中化学?分享一些重要的学习步骤!
下一篇:win7系统安装教程一键还原(如何安装一键还原)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