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家长常用这个方法激励孩子,却没有看到这个方法背后的危害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1-26
手机版

  原标题:家长常用这个方法激励孩子,却没有看到这个方法背后的危害

  1969年,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邀请一群大学生玩他们喜欢的、有趣、有挑战性的拼图游戏。

  他们把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会因为拼出拼图获得外部奖赏1美元,一组不会获得任何奖赏。

  大家猜哪一组拼图时间更长更认真?

  实验结果发现,有奖赏的一组,即使最初对拼图有兴趣,但是因为有了奖赏,他们反而忘记了拼图本身的乐趣,只是为了奖赏而拼;没有奖赏的一组,拼图时间更长,获得的乐趣更多。

  同样的实验后来又用在学生们一直在做的一项趣味活动中,结果发现,一旦有了奖赏,他们就对活动本身失去了兴趣。

  为什么有了奖赏,反而让人们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不感兴趣了呢?

  《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这本书是自我决定论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和理查德·弗拉斯特基于40余年科学研究写成的。这本书通过对内在动机的挖掘,告诉我们掌控人生的力量来自何处,以及如何获得。

  《内在动机》告诉我们,奖赏会伤人,会削弱人们的内在动机。

  奖赏似乎将玩的行为变成了某种受到外部控制的东西:它把玩变成了工作,把玩家变成了棋子。

  这是奖赏伤人的根本原因:奖赏的背后是控制。

  想想平时有没有说过下面的话。

  只要你听话,妈妈就让你玩一会游戏。

  只要你认真学习,我就给你买XXX

  只要你这次考试进步了,我就带你去xxx玩

  只要老师不告状,你就答应你XXX的要求

  表面上是看似乎给了孩子奖赏,实际是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意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

  你是权力和力量比他大的人,你控制了他想要的,所以Ta不得不听你的。

  被控制的人,缺少的就是什么?

  自主

  德西和瑞安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链接。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让人们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后的体验和表现。

  没有自主,内在动机就会被削弱,就缺乏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敷衍了事。

  朋友家孩子换了一位钢琴老师之后,不用催都会每天主动练琴一小时,朋友特别高兴。

  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练琴的时候不像以前那样专心,经常会看墙上的钟;而且只弹熟悉的曲子,不愿意练习新曲子。后来朋友气得说“你不练新曲子就不要练了”,孩子急的哇哇大哭,一边哭一边说“你不让我练琴,我就得不到积分了。”

  原来新钢琴老师对孩子说,如果你每天在家练习一个小时,老师就会奖你20积分,积分可以换橱柜里的玩具——孩子练琴并不是真的想把琴练好,只是为了得到积分兑换玩具。

  奖励让孩子的兴趣、心态、认真度等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加大了孩子的压力。

  有人看你会问,既然奖赏有副作用,是不是完全不能奖赏呢?

  不是。

  奖赏是否能够取得正面激励的效果关键看奖赏的方式:奖赏的人不能有控制的心态。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不提前说奖励的事,事后奖赏,把奖赏与对方做的事情本身关联。

  2.奖赏前自问:奖赏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控制?会不会给对方带来压力?

  3.奖赏时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平等的位置上。不用“必须”“应该”,或者是“你做了什么,我就奖励你什么”,“想要奖励,你必须......”这些词句。

  我自己也曾犯过因为奖赏打消孩子积极性的错误。

  我女儿从小就很爱阅读,可以不洗漱不吃饭就趴着看书。我看到她如此喜欢阅读,就想奖励一下她,鼓励她提升阅读的质量。就对她说“如果你能够在一个月之内读完这一摞书,妈妈就给你一笔阅读基金。”

  刚开始她很积极地阅读,但是后来她跟我说“妈妈,我不想要那笔阅读基金了。”那摞书她也没有读完。

  其实孩子原本对阅读是很有兴趣的,阅读本身就给了她奖赏。但是因为我的自作聪明,反而伤害了她的阅读兴趣,阅读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反而变成了一项有压力的任务。

  如果我不提前说奖励的事情,只是在孩子读完之后告诉她,她阅读这一行为感染了我,我们设立一笔阅读基金,以后专门用来买书,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奖赏可以有,关键是奖赏者的心态,一定不能用控制的心态去奖赏。这不仅指对孩子,对待成人也是如此。

  此外还需要注意,奖赏的次数不要频繁,偶尔为之,否则奖赏会停不下来。

  牛牛是个很调皮的男孩,家里大人一出去,他也立马跟着跑出去玩。为了让他能够在家完成作业,妈妈答应他,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就给他买爱吃的薯片。

  刚开始这个奖励还挺能够激励他的,但是薯片吃腻了,他就又拖拉不写作业了,就跟妈妈商量每天按时写作业让 妈妈给买遥控飞机。

  等到飞机到手了,他又开始提新要求......

  通过奖励促动一个人的行动力,一旦奖励不能满足对方需求时,奖励就不再有效,对方就会提出新的奖励要求,奖励的频次就会越来越多,奖励的代价可能会越来越大。

  奖赏是一把双刃剑,一定要用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最后,阅读文章的你,记得问自己两个问题:

  是否曾犯过通过奖励控制孩子行为的错误,结果怎么样?

  未来的一周,按照原本的习惯,你可能会因为什么奖励孩子,会怎样奖励?看了今天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做呢?

  ); }

  内在动机

  ¥35.9

  购买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达标检测卷,考前练习,查漏补缺,收藏
下一篇:《超级龙珠英雄:世界任务》新DLC预告 11月上线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