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湖滨】系列报道之十一:黄河水运——渡运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17
手机版

  原标题:【志说湖滨】系列报道之十一:黄河水运——渡运

  编者按:

  为进一步推动全社会读志、用志,讲好湖滨故事,中共三门峡市湖滨区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与三门峡市湖滨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志说湖滨”专栏。专栏从卷帙浩繁的地方志书中撷取点滴片段精华,以较为简约的形式,展现湖滨区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及改革发展的成就,为打造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首善之区”、建设现代化湖滨汇聚磅礴力量。

  湖滨区有会兴、太阳两个渡口。

  会兴渡口

  

  会兴渡口位于黄河南岸会兴村境内,因处山西省平陆县茅津堡下游,也叫茅津渡。该渡口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当时会兴常有庙会,生意兴隆,此地又是通往山西必经之路,故设渡口。民国时期,会兴渡口两岸曾成立联营公司。1950年前,会兴渡口由对岸茅津渡口船只承担客、货渡运。1951年,会兴村和上村各置木船两只参加渡运。50年代,渡口使用木帆船,靠人力、风力摆渡。1960年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陕县城关被淹没,原上河头、北关两渡口船只合并到会兴渡口。1983年5月12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拔款20万元,航运站自筹资金1万元,修建会兴渡口第一期工程,完成护岸224.3米,混凝土坡道231.5米,建成一号(低水位)、二号、三号码头,会兴渡口从此风雨无阻,旅客车辆随到随渡,上下方便。1984年6月25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又拔款20万元,航运站自筹资金1万元,修建会兴渡口第二期工程,建成四号低水位码头,用于枯水期船舶靠岸。1985年8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拨款10万元,市航运公司投资7万元,修建会兴渡口第三期工程,建成连接高水位码头混凝土路面,将东侧低水位码头延长,并使东西两侧码头连为一体,方便车辆渡河。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兴渡口成为黄河中游最大的渡口,客货渡运量连年增长。1993年12月31日,因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通车,会兴渡口停航。

  太阳渡口

  

  太阳渡口位于陕州公园黄河边,也叫陕津,当地人称上河头。北岸为春秋茅戎故邑山西省平陆县古茅城。汉前称茅津,汉后因北岸属大阳县,称大阳津,亦称太阳津(太,即“大”)。1949年,由陕县城关区个体船民摆渡,1956年改为陕县城关船运队摆渡。1959年8月,三门峡大坝部分拦洪后,渡口被淹没,船工和船只迁往会兴渡口参加渡运。1985年10月,市黄河水上旅游公司成立后,兼营太阳渡的渡运。

  (湖滨区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责任编辑:

上一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网络安全知识要牢记!
下一篇:本周天气丨大风沙尘齐上线、多阵雨雷阵雨、气温起伏明显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