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首描写雨的诗词,写出“雨”的多姿情韵,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雨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18
手机版

  春和向暖,风清日丽,春雨也会及时而至,滋润万物。有人形容“春雨贵如油”,写出春雨帮助庄稼生长的作用。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不仅仅是春天,其实每个季节都少不了雨水,也离不开雨水。它总是按照它自己的节奏,闯进我们的生活,不管我们欣喜与否。

  古诗中有很多描写雨的诗句,很难想象古人的想象力是如此的开阔,把雨描写得多姿多彩。生活中常见的普通的“雨”在诗人笔下变得鲜明生动,情韵十足。

  

  (1)最有爱心的雨。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万物生长离不开雨水。而这“雨水”似乎有了思想,它知道春天的到来,于是偷偷地随风潜入,滋润万物,它不猛烈,生怕惊醒人,又怕摧残了花木,温柔的润泽万物。“润物细无声”,既写出“春雨”细密的特点,又写出对雨的喜爱之情。

  

  (2)最丝滑的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雨是什么样的?诗人用“润如酥”来形容,“酥”是动物的油,形象地写出早春时节雨水细腻润滑如酥之状,准确地捕捉到它的特点,可谓神来之笔。

  

  (3)最迷蒙的雨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写雨用“烟”来修饰,称之为“烟雨”,给人细雨蒙蒙,如烟如雾之感,描画出江南独有的雨之情状。无数金碧辉煌的佛寺,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如真似幻的色彩,增添了诗歌的魅力。

  

  (4)最大的雨

  暴雨

  宋代 陆游

  风怒欲掀屋,雨来如决堤。

  孤灯映窗灭,羁鸟就檐栖。

  暑令方炎赫,秋声忽惨凄。

  传闻涨江水,已断瀼东西。

  这首诗的雨不是那么温柔了,诗人先写狂风怒号,似要掀开屋檐,接着写大雨倾盆而下,犹如江河决堤一般。这雨不是一般的大,而是从天空中倾泻一样。

  

  (5)最广的雨

  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是写黄梅时节的雨,家家雨,指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突显出下雨之广,又含有下雨之久之意,描绘出一幅江南夏雨图。正因为阴雨连连,池塘水涨,才会出现“处处蛙”的情景,从而展现出乡村之景的清新恬静、和谐美妙。

  

  (6)最难捉摸的雨

  客中初夏

  宋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夏天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刚才还晴空万里,不知哪飘来一片云,一场雨便突兀的下了起来,一边烈日当空,一边雨水淅沥。诗人用一个“乍”字,准确地写出了这种雨水的特点,可谓十分传神。

  

  (7)最及时的雨

  如梦令 有寄

  宋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这首词词人用“一犁”形容春雨简直绝妙。“犁”本指农民耕翻土地,雨水之后,土壤松软,便于耕翻。用“一犁”形容春雨,既写出雨水的充足,又写出春雨来得及时,来得恰到好处,难怪词人急于“归去”,犁地春耕。词的妙处在于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8)最细腻的雨

  

  绝句

  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诗写的是雾雨。沾衣而“欲湿”写出雨丝之细,甚至不能打湿衣服,让人难以觉察,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杏花雨"又写出细雨滋润了美艳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的样子。

  

  (9)最少的雨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如果说春雨如少女温柔多情,那夏雨就像粗犷大汉,豪爽急切。夏天的雨水不像春天,那么绵密,那么细腻。稀稀疏疏,雨点大,落得急。词人用“两三点雨”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夏雨的这一情形。像是偶尔飘来一片云,忽然挤出几滴眼泪,没等你避雨,已是雨过天晴。

  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借雨表达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有机会再给大家分享。

  谢谢阅读!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年法考分值占比、考情预测、备考计划等!内附最新备考资料~
下一篇:计算美学黄晟昱:设计行业迎来生产力变革,让AIGC驱动设计创意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