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OL大会感言 | 耳闻不如目见 目见不如足践(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革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原标题:TESOL大会感言 | 耳闻不如目见 目见不如足践(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王革 王子超)

  编者按

  由中国日报社、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计划于7月27日-30日在中国澳门召开。( 点此查看大会通知 )自2018年创办以来,大会为中外英语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国际化、专业性、高规格的交流平台,极大促进了中外教育及人文交流。本期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革、王子超的参会学习感言,重温往届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内容,以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新加坡学者Willy A Renandya在主旨发言中谈到,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understand.(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这句生动又发人深省的总结加深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教育不应当是教师的自说自话、自导自演,也不应当只是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主旨发言和分会场发言无一不向我们传达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教材、评价等多维度联动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的必要性。从大会发言中我们不仅可以把握新兴的教学理念与英语教学的新方向,同时也了解了从小学到高校、从城市到乡村,在不同教育体系中,英语教育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教学观念方面,北师大王蔷教授提出教学核心价值的“大观念”(big ideas)告诉我们,在教学和研究中,要把握好主题大观念和语言大观念两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虽然语言习得是主要目的,但我们也需要重视教学主题中蕴含的跨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日益提高,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目的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大观念”的引领下,让英语教学挣脱教学模式形式化和教学内容碎片化的藩篱,让学生在内容教学中学习语言,在语言学习中了解内容。

  在各分会场,参会教师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感悟与经验与同行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创设“学生中心”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进行一场“为学习而测试”的有效测试,教师能动性都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加拿大的Farrell教授所强调的who I am is how I teach,教学风格与教师内涵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好的课堂不是靠模仿形成,而是靠充实自我、丰富自我的灵魂来实现的。

  本届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为我们提供了英语教育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案例,堪称中国英语教育的学术盛宴。相信在这场学术盛宴的滋养下,中国英语教育将取得更高的成就。

  来源:《21世纪英语教育》第335期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三年级是“分水岭”?老师:避免成绩下滑,尽量做好3件事
下一篇:4.15EMBA论坛 | 徐晋涛:双碳目标与增长模式转型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