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23:《传媒1号》新媒体经验“十年谈”|传媒大学站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4-28
手机版

  

  十年,在大众传播媒介史面前,实为沧海一粟,但如果把视角聚焦在21世纪,《传媒1号》无疑是百舸争流的传媒浪潮中云帆直挂的那一支小船。

  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媒体凭借无孔不入的传播力,迅速触达每一个普通人,真正做到「有人的地方就有新媒体」,大量涌现的传媒劳动力投入市场,可真正能够站稳脚跟的新媒体人却少之又少。新媒体运营的干货看了那么多仍然不会用?写作理论如数家珍却提笔难书?新媒体人到底如何成长?

  带着这些思考内容,传媒1号的主编浅度,在四月踏入了国内传媒的领军学府——中国传媒大学。

  

  (浅度 中国传媒大学演讲)

  

  传媒1号的十年发展史,有时代红利的加成,更有团队伙伴同心齐力的付出,在无数个赶稿制片的日夜里,成功的秘诀就在那盏开着的灯里。纵观十年,我们可以粗浅的把它的沿革脉络划分为4个阶段:

  

  《传媒1号》发展阶段图

  ◎ 风口期

  择势而动,应势而为(2013 - 2016)

  一个媒体人,应该具有敏锐的嗅觉,这种嗅觉是对于「媒体发展风向的判断」和「内容创作的审度」,即抓住

  

  2013年,是腾讯推出微信后的2年,在捕获大量日活用户后,公众号功能横空出世,当时的人们还没完全脱离电视和报纸的收看阅读习惯,而我们正是趁着人们转变思想之时,秉持着传播最新鲜资讯的理念,凭借公众号一举起势,创立了传媒1号,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而这恰好抓住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新迭代的风口;

  有了平台的优势后,我们便将目光锁定在推送的内容上,仅是提供每日新鲜资讯并不是长远之计,「原创」更是一个新媒体的源头活水。碰巧的是,2013年左右,涌现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象级综艺:国内音乐竞技类天花板《我是歌手》,亲子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音乐选秀王牌《中国好声音》等,不仅拉高了作为观众的「娱乐审美阈值」,同时也给我们媒体人一些灵感,何妨做一些赏析辣评以娱受众呢,除此之外我们还牵头举办活动、发布原创书籍,在「新内容」赛道上大刀阔斧的前进。

  

  2013 - 2016新内容、新产品图片

  

  ◎ 打磨期

  构建体系化内容常态(2017 - 2018)

  2017年,经过4年的「肆意生长」,传媒1号已经发展为国内前列的新媒体门户,不仅收获了忠实的粉丝,也给开始在行业中积累口碑、引领风向,此时作为主编的浅度意识到「规范性」「体系化」的构建刻不容缓,作为内容输出者,有灵性的同时,也要有稳定性,所以我们开始两年的打磨。

  我们这个「小媒体」由综艺评论起家,却不能只把目光锁定在综艺领域,而置其他媒体内容于不顾,于是第一个打磨的便是「定位」,我们称之为树立「大媒体观」。

  

  有了这一步的拓宽,我们能够选取的素材在扩张,提供的视野更广阔,但在版面上,我们却做了「加固处理」,比如我们推出了紧跟行业,提供权威、精准与深刻洞察的分析板块《1号蓝皮书》 ;能够博览全球综艺、剧集、电影、传媒热点万象的《1号学术》(现1号风向);以及综艺评论、研究、政策解析于一体的《1号月刊》。

  

  历史版面图片

  

  

  此外,头脑风暴过程中,我们也大开脑洞,借鉴优秀的综艺模式,打造了一些特色专题,如《综圈101》《剧圈101》《1号cosplay系列》《1号奇葩说系列》,给团队伙伴提供了一些独特魅力的施展空间。

  总的来说,在这两年的磨合过程中,传媒1号顺利的将原本狭窄的「题库」变得丰盛,把精彩的产出化「偶发」为「常态」,这像极了一个新媒体人的成长之路:从兴趣到事业的蜕变,从热情期到稳定期的转型;也同时为后面攻城略地的扩张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扩张期

  双线并行 锐意进击(2019 - 2021)

  攘外必先安内,如果说上一个阶段是沉淀打磨的「安内之举」,那么2019 - 2021年便是全力进击的「攘外之旅」,对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媒体而言,仅凭现有团队的力量只能达到维持现状,而我们的事业版图瞄向了星辰大海,盘旋在我们脑海的一个词语就是扩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双线并行的方式,大步进击。

  第一条线,主动出击。通过以「合作」驱动扩张的方式,以资源互补的理念,吸引了大量业务伙伴的加入,按照不同合作方式,分为了单线合作和联盟合作两种。

  

  第二条线,通过以「内容」驱动扩张的方式,在每个阶段抓住当下热点潮流,提前针对未来趋势,对话行业大咖、学习先进技术、举办行业论坛,在每一季活动结束的时候,形成合集。

  例如针对2023年讨论度最火爆的话题——人工智能,我们开展了AIGC+文娱的未来景观板块。4-6月份我们会围绕不同主题,希望能够以更落地的解读,缓解这一先进技术下人们的迷惘和担忧。

  

  

  值得庆幸的是,在一路「升级打怪」的旅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荣誉,还有对个人长足发展的思考和对新媒体更深刻的理解。

  ◎ 新周期

  全媒体矩阵虽迟但到(2022 - 2023)

  时间来到2022年,疫情的阴霾也即将过去,人们的生活似乎逐渐回归正轨。对于传媒1号而言,传统的图文平台已经十分成熟,但对于长短视频平台和音频平台,我们仍是新手;在团队的信任汇之,主编浅度被推举试水,全媒体矩阵虽然姗姗来迟,但还是不负众望,粉墨登场。

  

  

  

  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速度堪比光速的新媒体时代,老媒体和新媒体的边界也在变得模糊,新媒体可能在某个瞬间变成了老媒体,而我们需要一直思考的,是老媒体是否能转化为新媒体。

  就像「传媒1号」这个已经10岁的「老媒体」,享受到了第一批平台红利,抓住了每个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和大多数媒体同行一样有过自我磨炼和向外扩张,在或好或坏的环境中,仍然踔厉前行。

  

  

  新媒体写作其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不能通过一篇文章或一场演讲覆盖所有新媒体写作,所以分享的写作方法,仅仅是千千万万条写作道路中的一种。在2015 年到 2023 年这八年的写作的道路中,浅度总结出了这些写作方法论,仅供同学们参考,同时提醒大家不要被定式思维困住。

  ◎ 文艺评论4个步骤

  1.散点思维阶段(看片):做分析笔记,往往要做3000字以上的一手笔记;

  2.块状思维阶段(整理):把散点思维按照观点相似性进行块状分类;

  3.线性思维阶段(大纲):寻找一条叙事主线,把最大块的思维串联起来(有时候是要有所牺牲的);

  4.展开思维阶段(成稿):要基本按照大纲的线性思维来展开,不能过于僵化,否则就会丧失灵性。

  浅度

  「这既是4个思维的阶段,也是4个步骤的阶段」。我说的文艺评论,包括了比如说综艺评论、电视剧评论、动漫评论、纪录片评论,可能都可以参考这样的一套的模式。如果能迁移出去,比如说你们大家还能用这套方法去做别的事情,那当然我最高兴了,但至少可以运用在写这种「文艺评论」上。

  

  ◎ 写作中的「新」

  除了一些技巧方法外,对于创作者来说,创新永远是伴随一生的课题;

  而对于读者来说,新其实就是这四个维度:

  

  「观点新」其实就是要保证原创,它是一种新媒体人的傲气,大家需要有我要去首创,去第一个发出声音的心态,那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选题新」就是在保证原创的基础上,对选题进行重组或创新,强制把你的视野、想法、思维角度拓宽,打破一些框架去进行各种创新;

  「文体新」是说通常来讲,以往的文章都保持着三段式的文体,开篇,中间三段核心点,结尾总结升华;但传媒1号始终鼓励大家多去变化,比如曾经模仿《奇葩说》,通过两名写手分段立论博弈,在不断交换立场的过程中,形成类似辩论的新文体;

  「板式新」是在文体升级变化的过程中随之发生变化的,我们鼓励大家去做脑袋里有不一样的思维的人,多去思考和突破,少走老路。

  ◎ 降维打击 —— 造新概念法

  造概念是一个能够抓住观众眼睛,又显得比较高大上的一个点。

  「理论」是不好造的,理论是需要学者去慢慢地研究的,但「概念」是好造的,它就是一个比较高度概括又吸睛的一个知识小点。

  浅度

  比如说前一季度的时候,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做了一系列的新的传播模式的探索,那我把它的这一系列的探索概括为「春风传播」,那它的源头是什么呢?就是那时候张华立台长做了一个在湖南卫视的一个内部分享,叫不信春风唤不回。就是经过了三年的疫情,相对来说是整个影视圈是在一个比较低迷的一个状态,他的意思就是说相信现在春风是可以唤回一切的,那么我就在他的这句不是春风唤不回的基础上,把他们的一系列的操作打包成一个概念——春风传播。

  

  

  最后谈谈我们要如何成为一个新媒体人。

  其实从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不是线性发展的,它是由一些时刻,一些事件,还有一些思考共同构成的;浅度说,她没有什么奋斗,是一个一生平顺无忧的人,奋斗这个词让她觉得有点累、有点辛苦,但是一路走来是一个开开心心的、顺其自然的状态。

  ◎ 人生重要的7个时刻

  

  ◎ 成长的3个阶段

  总的来说,浅度人生的7个时刻,在无形中解释了新媒体人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个体的发现」

  要有【喜欢的自我发现】

  ——时刻1

  并朝喜欢走去

  ——时刻2

  要有【能力的自我发现】

  ——时刻3

  并朝能力走去

  ——时刻4

  第二阶段,是「个体的发展」

  从进入职场,到担任主编,这五年时间,浅度更多在发展自己,包括了评论的能力,内容驾驭的能力等;

  第三阶段,是「群体的担当」

  我们要去关心更多的整个行业中的人,不只是提供一些干货,我们可以去关心,偌大的这个行业中,不只是大佬,也有中产的、中级的、中层的,也有平凡的、渺小的;所以慢慢会超越个体的价值追求,在这个团队能够养活的基础上,还可以去做更多的事,去找寻一个更大的愿景。

  ◎ 新媒体人的「道」与「术

  道者,理念也,思考也;

  术者,行动也。

  作为新媒体人,要去树立时间、生命的经纬中的坐标,这个经纬的坐标不只是个人的,还有建构起协同作战的朋友们,传媒1号的读者朋友们,这是我们共同的时间尺度,所以从长远来看,要树立一个百年的媒体愿景,同时短期内也要建立十年的历史经纬。

  所以,传媒1号的「十年经纬之道」,就是:

  十年,开启「1号系列丛书」

  十年,寻找「100位有灵魂的传媒人」

  十年,「1号评论」形成流派

  十年,「1号风向」走向世界

  十年,「1号招聘」成为中国传媒招聘良心门户

  而作为主编的浅度「个人修行之术」,则是建议大家做好「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

  

  Q:如果时间倒流、意识不改,你会怎么在大学重生?

  A:多看书。虽然主张终生学习,但是现实是,很多人后悔没有珍惜校园的读书时光;多去自主创造、自我寻找、自我激发,别把自己过早嵌入到「传统工作模式」当中,要让自己「幼态持续」,要让自己「大器晚成」;尽量大地拓展自己的世界,阅人、交友、旅游、兴趣,尽量大地点亮你自己,点亮你的地图,你的地图越大,你的天空越大。

  

  Q:怎样理解「新时代传媒」?

  A:「媒体进化论」的实时下,「新媒体」永远是相对量,不必焦虑;中国是媒体进化速度最快的当代社会,这是喜讯,也是给新媒体人快速学习成长的警钟;「媒体适应力」是高校「媒体教育」的核心。

  Q:「媒体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

  A:传什么,是价值判断,是不变的;怎么传,是技术实现,是恒变的;

  所以恒定不变的「媒体价值教育」,要注重「批判性思维」;

  恒久在变的「媒体适应力教育」,分两个层面:

  意识层面:建立人生预设,传媒人的一生就是媒体迭代的一生;越反固化,适应性越强。

  知识层面:回归传媒本源,它是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交叉学科,越认知宽,适应性越强。

  

  (学生积极做笔记)

  Q:《传媒1号》最近的推文除了关注文娱话题,也将目光放在了AIGC和「现代孔乙己」等热门话题上,这些内容是你们的新转型吗?或者说本来就是传媒的责任?

  A: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用上一个思路来回答,本质上要思考「传什么」。传媒1号「媒体价值观」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重「业」;第二阶段重「业」更重「业内人」;所以针对这些思考,我们从长短两个方向只制作了不同的专题。

  

  短线:《影视传媒学子,能否脱下孔乙己的长衫》

  长线:《十年寻找百场传媒人生》

  

  主编结语:

  慢慢地,你会意识到,人在系统面前,是无比渺小的。但是,人的存在,又会是系统中的一个变量:你可能会让系统,往好的方向挪动一毫米;也可能会让系统,往坏的方向挪动一毫米。你的意志、你的选择,并非微不足道。所以,你要怎么存在?

  未来的你,一定慎重。

  

上一篇:2022年互联网+工会维权服务优秀案例|扬子石化关爱职工身心健康案例
下一篇:上海反诈中心提示:频频收到露骨短信?警惕桃色陷阱背后的真相!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