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难,广东动员30万青年下乡,普通人该如何应对?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5-04
手机版

  今年开年之初,很多年轻人涌进广州,广州地铁迎来人流高峰,单日最高达到1037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第一感觉就是,疫情前那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经济繁荣又要回来了。

  确实,就在一两个月前,专家喊话“经济要复苏了”,官媒也发文“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的”,到处都是对经济复苏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再加上最近这段时间,每天上下班搭乘广州地铁时,十几二十分钟的限流,得挤了两趟才能上去的死亡三号线,让人不禁感叹,广州,真的很“旺”。

  

  然而,当我们拿掉这些表面现象后,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乐观。

  2020年高位上车了越秀老破小的大学同学,去年六月份时薪资降了40%,每天下了班去送外卖,晚上九点到家,收拾一下出门送单,接近凌晨一点回家,每个月能赚个一两千。

  前段时间他告诉我,最近好多年轻人都来送外卖了,其中不乏985、211的研究生,而平台显示的价格,也从从一单六七块降到三四块。

  事实上,当我们把一季度的数据拿出来,就会发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经济有增长吗?有。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但是,GDP增长的同时,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3月份全国的失业率。

  数据显示,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升至19.6%,较2月提升1.5个百分点,创2022年8月以来新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很值得耐人寻味,首先专家、媒体都在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其次,3月末,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也就是说,就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加上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以及其他存款,它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一句话概括就是:印钞机的确尽力了。那么多的钱流通市场,按道理应该是促进经济,怎么失业率不降反升?

  一个是GDP增长4.5%,一个是青年失业率19.6%。

  一个是宏观的,上升到整个经济盘,一个是微观的,老百姓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

  失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

  这不,带头大哥“广东”号召“30万青年下乡”。

  《广大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底,累计组织10万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10万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10万青年提升兴乡技能。

  

  30万青年下乡,是不是上世纪“知青下乡”历史轮回?

  在我看来,中国现在的经济成归功于快速的工业化,为中国带来了近4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自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以来,我们至少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工业化。

  第一次,是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是辛亥革命以后,民族工业兴起。

  第三次,1949到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尝试。

  第四次,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其中最为成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这个工业化有一点不同,在于这次是市场主导的工业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举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为工业化打下基础,并且释放了劳动力。

  随后不久,农村迎来的高光时刻——乡镇企业,当时不少乡镇大办企业,喊出“村村冒烟,户户上班”的口号。

  “离土不离乡,就地工业化”的乡镇企业,这是中国历史上难道的一次农村转向工业化的努力。

  注意,这里我说的是“工业化”,而不是“城市化”。

  要说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东北三省肯定榜上有名。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10%左右,东北城市化率就有23.8%。1975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为17.37%,而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36.47%、32.34%、36.48%;2010年全国为49.7%,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62.1%、53.4%、55.4%。

  东北的城市化率一直很高,但为什么后来成为人口流出大省?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产业。

  时至今天,中国城市化已经接近70%,显然到了一个拐点。

  但是,工业升级却一直没有完成。

  从好多年前喊出的“工业4.0”、到“产业升级”,这条路走到了一个尴尬局面:高不成、低不就、垄不断。

  一颗4.0的心,一宗3.0的硬件,造出2.0的设备,付出1.0时的努力去补偿。

  若是真正有心发展工业,把制造业重视起来,培养高精端技术,把制造人才支棱起来,地方不是只想着卖地拉高GDP,资本也不是只想拿着钱去做投机活动,而是真正完成产业升级,至少情况没有现在这么糟。

  最近这几年就业难,根本上讲是“结构性就业矛盾”,先是扎堆大厂、地产、教培,紧接着政策变了,形势变了,大规模裁员后又挤破脑袋去考公考编,说真的,孔乙己的长衫是年轻人自己穿起的吗?显然不是。结构性就业失衡从大学专业开始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而制造业因其稳定性而吸引不少年轻人,这年头“年轻人进厂打工”的新闻还少吗?

  

  当然我也不是鼓励年轻人都进厂,我只是想说明一件事,就业难真的不是年轻人眼高手低。

  一年比一年高的应届毕业生,城镇化率的拐点也到了,就这么大的蛋糕,你让年轻人怎么办?

  

  在我看来,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城市化,更多的是工业化,要达到真正的城市化,还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城市化不是一个说造几套房子摆在那里就叫城市化。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城市化越高的国家,经济自然越发达,因为从经济上来讲,城市化既能创造需求,也能产生供给。

  从“青年失业率19.6%”,到“广东动员30万青年下乡”,目前遇到的处境,其实挺无解的。

  一方面已经大力印钞流入市场了,可大家还是不消费,失业率还是那么高,那么多年轻人都进城了,要知道,留在城市的年轻人没工作是很危险了,没工作就无所事事,没工作还会没收入,没收入就容易走上歪路,说到底还是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下一步该怎么走,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才是唯一的出路。

  “广东动员30万青年下乡”,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翻开人类的发展史,你会看到一条清晰的迁徙路线:更多的人远离故乡,走进城市,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能在城里安身立命。

  城市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力量,不是因为有高耸坚固的城墙,而是相对比之下,城市里的机会更多,人生的可能性也更大,人们相信只要努力,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有条件的,离开农村,走进城市。

  没条件的,创造条件,离开乡土。

  不管有没有条件,都想着融入到城市。

  可当城市里的机会变少了,人生的可能性也没有了,城市也就失去吸引力了。

  诚然,对于每一个人而言,漂泊到陌生的城市,要克服很多的困难,而每一个回到农村的人,都有睡不着的夜晚。

  漂泊在陌生的城市,回到固化的小县城,这些在生活最底层的年轻人,哭过累过,那份艰辛,冷暖自知。

  

  城事堂

  探索发展脉络,解读城市和产业

上一篇: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初三英语一模作文解析
下一篇:我为书狂丨董凡:这本书,让你重新读懂苏东坡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