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是如何盗取中原名号的?中原=豫州=河南=洛阳的历史演变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5-10
手机版

  

  (作者:赵辉)在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及夏商周历史文化研究中,“中原”历史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夏文化考古研究中,考古学界“中原中心论”观点的产生与形成,与河南洛阳的“中原”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何谓华夏?舍中原而言华夏,岂不扯乎?”一位知名考古学家的观念代表了中国考古界历史认知的局限性,代表了“中原中心论”产生的历史根源。

  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方面来说,“何谓华夏?舍中原而言华夏,岂不扯乎?”并非没有道理,错误的地方在于河南洛阳的“中原”并非中国原始的中原位置,原始的中原地理位置另有其地。在中国数千年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在中国历史地理的变化中,“中原”地理概念逐渐发生了乾坤大挪移,最终导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夏文化研究工程中以河南洛阳“中原中心论”错误观点的产生与形成,并成为中国考古学界与历史学界中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左右着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的方向。

  中原=豫州=河南=洛阳,是这一历史认知产生的根源;西汉时期豫州的行政地理,是产生这一错误历史认知的源头。笔者将从中国历史地理的演变中,还原出原始“中原”地理发生乾坤大挪移的历史过程。

  

  豫州,中国古代地理区域名,指的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以河南为中心,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历史上曾数度达到鼎盛时期,自夏朝至宋朝长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是根据《唐书 地理志》和《汉书 地理志》得出基本观点。《尚书》、《尔雅》、《周礼》、《吕氏春秋》等史书中,都记载有九州,虽然对九州的具体记载并不相同,但都有豫州。《周礼》记载:“河南曰豫州”。《吕氏春秋》中说:豫州在河水和汉水之间,是周的所在地。于是,九州之中的“豫州”为“中原”的历史观点就形成了;因“河南曰豫州”,“河南”为“中原”的观念也形成了。

  在西汉历史中,除了“九州之中”的“豫州”,还有一个“河南郡”以洛阳为郡府。于是,“河南”位于“洛阳”也因此得以确立。中原=豫州=河南=洛阳的历史文化,得以有凭有据地得到中国考古学界与中国历史学家的普遍认知与认可,以河南洛阳的“中原中心论”观念得以确立。但是,关于原始“中原”的历史文化地理,果真如此吗?

  

  豫州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西汉时期,西汉在河南设豫州刺史部,辖颍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国。东汉时期豫州下辖颍川郡、汝南郡两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四国,县九十七个,豫州治所为谯(今安徽省亳州)。三国的曹魏时期,豫州下辖颍川郡、陈郡、鲁郡、汝南郡、谯郡、弋阳郡、阳安郡、襄城郡、汝阴郡九郡,以及梁国、沛国两国,豫州的治所在安城。南北朝时期,州的数量增多,地域缩小,南朝宋设有豫州,州治地寿春(今安徽寿县),另设有南豫州,治所在姑熟(今安徽当涂县)。北朝的北魏设有豫州,州治地在汝南(河南汝南县),另设有东豫州,州治地在南新息(今河南信阳息县)。

  两汉之前的豫州地理位置与范围已不可考,但两汉时期豫州的地理区域却是比较清楚的。目前我们只能根据西汉时期豫州的地理区域,考证一下原始“中原”地理是怎样发生了巨大挪移。

  中原,本意为“原野之中”,原本泛指原野,最早出现于《诗经》,《诗经·小雅·吉日》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诗经·小雅·小宛》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禹贡》中因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引申称“中原”。因此,原始的“中原”概念为“原野之中”、广袤的平原,引申概念的“中原”为九州之中州“豫州”,两种含义既有关联又有根本区别。

  

  西汉时期的豫州刺史部包括颍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国四大地域。其中的沛郡是豫州的一个大郡,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五河县、泗县以西,河南省夏邑县、永城市以南的区域,加上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区。沛郡辖区位于淮河流域的中段,《汉书·地理志》“沛郡故秦泗水郡。高帝更名。莽曰吾符。属豫州。户四十万九千七十九,口二百三万四百八十。县三十七”。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大部被楚国吞并,战国后期更是楚国的腹心区域,在《左传》中,“楚失华夏”“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徐即诸夏故也”记录下楚国在这一地区的征伐得失。可以说,整个沛郡辖区与今天的河南省没有多大联系。

  沛郡地域广袤,处于华东地区的腹地,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区。从地形上看,沛郡的突出特征是平原广野、地势低平、河流众多,遍布沼泽,直到秦代时仍有“沛泽”、“大泽乡”等地名,并因优越的水利条件而迅速成为人口众多的繁庶之地。中国历史上自民间起兵建立新朝代的人物多产生于这一区域附近,如刘邦、曹操、朱温、朱元璋等。在西汉,沛郡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首先反秦的陈胜吴广在蕲县揭竿而起,刘邦灭项羽大军于垓下建立汉朝,是汉民族的龙兴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对这一地区的真实概况。可以说,淮河中游的沛郡才是真正的原始“中原”地区。

  

  因此,从历史渊源来说,西汉时期的“中原”位于“豫州”之内,有其历史真实性,有其文化合理性。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再说淮河中游的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河南省,就是根本的错误。西汉时期的豫州沛郡属于今天的安徽北部,沛郡的原始“中原”属于安徽北部,与河南省已无瓜葛。虽然西汉时期沛郡的“中原”属于豫州,但今天的河南简称的“豫”并不含安徽的淮北大平原。如果说西汉时期的“豫州”曾经包括“中原”地区,那么,今天河南所简称的“豫”与原始“中原”已毫无关联。

  曾经作为河南省历史来源的西汉“河南郡”郡所“洛阳”,在西汉时期是一个独立州郡,与“豫州刺史部”分属两个地区,“河南郡”更是与“沛郡”相隔数百公里。在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洛阳”代表了“河南”,“河南”代表了“豫州”,“豫州”包含了“沛郡”,“沛郡”代表了“中原”。于是,今天一个荒唐的历史观点就诞生了——河南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原”;一个荒谬的学术观点也冠冕堂皇地产生了——“中原中心论”,并成为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的主导理论。只是狗尾续貂的荒唐理论,通过多方考古努力,在河南洛阳也找寻不到任何考古实证。河南洛阳的“中原中心论”,如癞蛤蟆垫床腿,不知要撑死多少代考古人的学术生命,让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瑶瑶无期。

  

  辛亥革命四杰之一的柏文蔚对“中原”历史概念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原”原始地理有过精辟总结:“大禹导淮,而后又勤治沟洫。同时益掌山泽,弃教播种,淮域之农业基础以定。历夏商周秦,而井田阡陌,农利大兴,邘沟既凿,四渎交通,漕转东南,助西京汴洛之繁荣。可知淮河流域,实吾族农业立国之根据地,而四千年文化产生之中原也。”

  在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工程中,“中原中心论”是一个观念正确,认知错误,所导致的在地理研究方向上的根本错误。错误方向的产生,来源于历史演变中对地缘政治的错误认知。只有对历史追根溯源,才能真实地还原出中华文明发展形成的本源,再现中华文明发展的伟大历程,展现出中华文明形成的原始光芒,照耀中华民族的未来之路。(作者:赵辉)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京私校与湖南村小,两个留守儿童的人生可能逆袭吗?
下一篇:山大的自考毕业证与本科毕业证的区别是什么?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