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打造兵团援疆的“湖南模式”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5-18
手机版

  编者按:

  至2023年3月30日,我市第三批援疆工作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二二一团开展援建工作整整三年。三年前,他们肩负组织的重托,不负初心使命,接过对口援疆“接力棒”,投身祖国边疆建设与发展。三年里,他们用情用力,攻坚克难,夙夜在公,较好地促进了兵地融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推动了产业兴疆项目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实事工程,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就医就学、创业就业等方面,扎扎实实为各民族职工群众带来了红利。

  援疆事业,薪火相传。我市第三批援疆工作队即将完成使命,为此,本报特派一支采访队伍,深入采访报道。即日起,本报开辟“援疆故事”专栏,陆续推出一组大型综合报道,以飨读者。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殉华 通讯员 陈鹏伟

  三月底的吐鲁番市,榆树的枝条刚刚吐芽。杏树的盛花期虽过去几天了,距市区近20分钟车程的十二师二二一团驻地,却还有不少杏花热烈地开着。茫茫原野上,苏醒的土地孕育着勃勃生机。“杏花节刚办过了,那几天可热闹啦,每天上万人来这里赏花,团场名声大振,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咧。”来机场接我们去驻地的工作队队员郭荣自豪地说。确实,工作队三年不间断植树造林,他们亲手栽下的杏树苗,通过精心浇灌,长成了大片的杏林,能不自豪吗?这,还只是工作队其中的一点点成绩而已。

  2020年3月,我市第三批援疆工作队带着责任和使命,进疆开展工作。工作队对口援助十二师二二一团,在对口援疆工作中,他们始终牢牢把握工作方向和重点,按照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1135”工作思路,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红石榴品牌建设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和组团式援疆为重点,助推团场脱贫巩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在智力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润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成果丰硕,着力打造出了兵团援疆的“湖南模式”。

  队伍建设:让湖湘精神落地生根

  我市第三批援疆工作队共计22人次(含中期轮换7人),其中党政干部7人次,专业技术人才15人次(含教师8人,医生6人,新闻媒体1人)。目前在岗援疆干部人才14人。这支队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人员是从各单位抽调来的,来时素不相识,生活习惯、性格各不相同,如何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加强自身建设?

  

  “第一堂课,就是要求大家牢记援疆初心使命,发扬湖湘红色传统,把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拿出来。”十二师二二一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党委成员、益阳市援疆工作队队长袁野告诉记者。在队伍建设方面,袁野颇有心得。坚持打造政治引领型、学习成长型、价值驱动型组织,是带好队伍的关键。为此,工作队开展了与团场职工、民族家庭“结对走亲戚”、野外拉练、语言演讲、球类比赛等主题党日活动,进行“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叩问心灵的价值观自我测评。提出“傻子”理论,今天的你想想昨天的你,这个月回望上个月的你,做了什么傻事,有什么傻想法,你就进步了。为积极营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党支部喊出来“一家人、一条心、一起干、一块甜”的口号,引导干部人才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益阳援疆“队伍平平安安、工作走在前列”。业余时间,工作队开展“同读一本书、共育爱国情”“援疆同行,书香共品”等读书活动和“我的父母在援疆”主题征文等活动,培育援疆干部人才良好家风、学风,营造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增强援疆干部人才和家属对“守家有你,戍边有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发挥援疆干部人才专业特长,开展“少数民族国语提升班”“兵地融合医疗共建”“小手拉大手 一起说国语”等特色项目创建活动,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现在是工作队队员在疆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了,虽然是“加时赛”,大家没有怨言,没有急迫归家撂担子的心理,他们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不落下一件事,不留下一个遗憾,助力二二一团稳定发展,把接力棒传下去。

  “目前,我们的各项工作力度不减,在队伍建设、项目落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和文化润疆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第四批工作队顺利接手。”袁野对记者说。

  民生实事:红石榴品牌凝聚人心

  在二二一团团场医院、学校、人才公寓等地,随处可见红石榴logo和“湖南援建”四个红色大字。三年以来,我市援疆工作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嘱托,在民生实事工程方面,着力创造“红石榴”品牌,彰显红石榴的“红、圆、甜、紧、精”五字特色。

  三年当中,我市援疆工作队解决了一些团场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改扩建职工医院、修建学校和幼儿园、建设青年干部人才住房,援到了干部职工群众的心坎上。连队党建阵地、三连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把乡村振兴工作帮扶到了点上、根上。

  

  教育方面,积极探索“1+2+X”组团式教育支援模式,注重提升本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红石榴1+1 湘吐同心”共建活动,建立交往交流、资源共享机制,促成221团学校与市龙洲小学结对。疫情期间,两校以书信、视频形式结对往来,双方300多师生通过线上主题班会增进友谊。线下,援教老师精心设计,开设了“红石榴民族学生国语提升班”,提高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举办了“小手拉大手,一起学国语”“家访共筑爱国情、民族团结一家亲”等课外活动,掀起了家长、孩子共学普通话的热潮。在援疆教师的努力下,2021年,二二一团学校中考成绩位列全师第二名;2022年,二二一团学校中考成绩跃居全师第一。援疆教师所教科目成绩均位于全师前列。

  

  医疗方面,实施“兵地融合促团结”发展项目,援疆医生带领二二一团职工医院医生每周赴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常态化开展坐诊和手术,吐鲁番市人民医院医生也到二二一团职工医院坐诊,开展医疗技术交流。医疗工作组赴吐鲁番市艾丁湖镇和亚尔乡开展义诊活动4次,为民族地区群众义诊178人次。增设中医科,开设中医诊室和中药房,开展常见病和慢性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填补了二二一团医院中医诊疗的空白。免费为二二一团阳光幼儿园幼儿开展口腔检查200人次。疫情期间,工作队干部人才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在物资保供、核酸检测、小区防守等岗位任劳任怨,两名技术人才不分白天黑夜,支援二二一团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的建设。

  乡村振兴:增强动力增添活力

  二二一团三连是我市第三批援疆工作队援建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刚任连队党总支书记的赵静,是1989年出生的女同志,她是山东人,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后,和爱人来到连队,种植无核白葡萄。她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她三年来见证的从无到有的变化:

  连队现在有了4000多平方米的红石榴文化广场,有了150亩精品葡萄园,有了职工农业创业园,园里改建了34个大棚。连队新建了2座污水处理站,还有3500米配套污水管网,提质改造了3公里主干道和6公里游客观光采摘葡萄的内部道路。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振兴,连队集体收入、职工人均收入和就近就业人数实现了翻番。

  

  当地干部职工发自内心的夸奖,眼见为实的成效,是我市援疆工作队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队首先高标准规划,从湖南聘请设计院对示范点踩点设计,形成“1+3”分期实施的规划方案,即1个区域整体规划,3个专项设计。将援疆资金、师团财政资金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到二二一团三连乡村振兴示范点核心区建设,重点打造样板点和示范区。目前,二二一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暨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和二二一团连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迅速,已完成投资1600万元。同时,二二一团三连与益阳高新区清溪村连结成乡村振兴共建单位,深化结对共建,互鉴互促。

  举报/反馈

上一篇:湖州求是教育集团:求是学术周|推进三优行动,迈开优研步伐
下一篇:2023年电工证考试时间一年考几次?几月份报名考试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