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3岁的苏州姑娘每月工资30元,却捐给国家10万元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5-24
手机版

  

  1981年3月25日,苏州丝绸印染厂女工杜芸芸,将一笔价值10万元的财产上交国家。

  这件事当时在苏州乃至全国引起巨大轰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著名演员张瑜主演的电影《清水湾,淡水湾》,就是改编自此事。

  杜芸芸出生于1958年,1981年刚23岁,在印染厂的工资每月只有二三十元,又哪来的10万元财产呢?又是什么原因让她自愿放弃这笔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钱财呢?

  杜芸芸是苏州人,从小家庭困难。4岁那年被过继给上海的姑妈杜萼曾为养女。

  杜萼曾的丈夫顾珏珊是上海一个富家公子哥,于1953年去世,两人没有子嗣。晚年的杜萼曾难耐寂寞,与哥嫂商量后,将杜芸芸过继到自己名下。

  杜芸芸来到上海,被姑妈视为掌上明珠,疼爱有加。姑妈还为她专门请了保姆。但是杜芸芸在上海的幸福生活只有短短4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姑妈家被查抄,金银首饰、名人字画、红木家具等被一抄而尽。姑妈难以承受打击,于1967年郁郁而终。

  

  姑妈去世,9岁的杜芸芸成了孤儿,原先经常登门的顾家亲戚没有人愿意收留她,并把她送回苏州。可是此时她的父母已经去世,杜芸芸只好寄居在一位姓陈的表姐家。

  表姐愿意收留杜芸芸,并非因为亲情,而是看中了她每月来自上海的15元的生活补助。

  这样一直到杜芸芸14岁,表姐一边瞒着她领着她的补助,一边抱怨钱不够花,杜芸芸花了她多少钱等等。

  也许正是从那时候起,杜芸芸开始害怕听到“钱”字,打心眼里对钱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

  14岁那年,杜芸芸开始外出打工。虽然打工很辛苦,甚至去帮人刷马桶,每月只能赚3块钱,但她觉得自己不再是白吃饭的人,每月把工资交给表姐手上时,也能看到她的一点好脸色了。

  1977年,高中毕业的杜芸芸响应国家号召,到南京黄天荡插队做了一名知青。在那里,她认识了童三男,这个后来成为她丈夫的男人。

  1978年,政府开始为过去被打倒的人平反,并逐步发还被查抄的物资。有一天,表姐找到杜芸芸,告诉她可以去上海讨要姑妈被抄走的家财。

  杜芸芸按表姐说的到街道开了证明来到上海,才知道表姐不但领了自己每月的生活补助,还把自己做知青的200元奖励扣掉一半,只给自己100元。

  杜芸芸非常难过,她没想到表姐如此冷漠无情,但她不能说什么,毕业表姐收留了她很多年。

  1979年,杜芸芸与童三男回到苏州,在丽华丝绸印染厂当了工人,每月工资有二三十元。

  

  她本想这样平静地工作,与男友结婚,建立一个自己的小家。可是姑妈留下的遗产却把她推上了风口浪尖。

  1980年,上海清退办计算出应退还杜萼曾的财产,折合人民币为10万元。

  消息传出后,表姐伪造了一份遗嘱,到清退办谎称自己是财产的继承人。而平时见不着人的顾家人也出现了,并与表姐打起了官司。

  两家打官司的事传到杜芸芸耳朵里,她没说什么,认为那与自己无关。

  但法官在审理中发现,杜萼曾生前曾有一个养女,可是陈顾两家在法庭上吵得不可开交,却都绝口不提那个养女之事。

  精明的法官通过多方查找,终于找到了杜芸芸本人。1983年的一天,上海静安区法院的法官找到杜芸芸,向她了解她与养母杜萼曾之事。

  杜芸芸将事情告诉了法官。听了杜芸芸的诉说,法官对她表示同情,并对她说,只要你有证据证明你就是杜萼曾的养女,你就有权利继承你养母的遗产。

  

  杜芸芸本不想介入这场纷争,但一想到表姐和顾家的无情,想到被查抄得狼藉一片的家,想到姑妈对自己的疼爱,她决定把姑妈的遗产拿回来,自己宁愿不要,也不能落入那些无情之辈的手中。

  杜芸芸将当年红卫兵抄家时留给她的原始清单交给法院,上面清楚地写着她养女的身份。

  法院拿到证据,驳回陈顾两家关于杜萼曾财产的诉求,将10万元判给了杜芸芸。

  杜芸芸当时工资不到三十元,这笔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的遗产,让她一下子成了富豪。但她不但不开心,反而很害怕。

  钱还没到手时,表姐已经和顾家打得不可开交,如今钱到了自己手里,不知还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她不敢想。她从小就讨厌钱,现在拿到这么大一笔钱,她不知该怎么办。

  尤其是一些人听到年纪轻轻的女孩有10万元巨款后,开始想方设法地找杜芸芸要钱——有人说赌钱赌光了,要借钱;有说生活困难的,要借钱;甚至还有人给她写恐吓信,让她把钱交出来,等等。

  杜芸芸怕极了!在与男友商量后,她做出一个决定:把钱捐给国家。

  

  童三男虽然不舍得,但他支持女友的决定,和她一起到上海做了公证,把钱捐给了国家。

  捐完钱,杜芸芸松了口气。可是没想到她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那个万元户都很稀缺的年代,能毅然捐出10万元的人,会是怎样的一种气魄和胸襟?杜芸芸的行为甚至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金钱观和价值观的大讨论。

  当有人问她为何要捐给国家这么多钱时,她回答说:“我不想当不劳而获的继承人,我还年轻,能劳动,我要把这笔遗产献给国家,为人民造福。”

  1982年,上海《青年报》发起了由各级团组织推荐“1982年我最敬佩的10名青年朋友 ”活动,杜芸芸当选为十人之一。

  

  后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日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报刊相继对她进行报道。1982年,杜芸芸当选为当年的共青团中央委员,还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后来,杜芸芸离了婚,独自带着女儿靠每月200元工资维持生活。但她过得舒适、平静,在她看来,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举报/反馈

上一篇:首届“华语赛”开启,不分男女老少8个项目任你角逐
下一篇:行测作答技巧: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中的正反比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