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象科技领域近期发生了哪些大事?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5-26
手机版

  3至4月全球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3月至4月,全球气象科技新进展来了!在这期间,《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发布;IPCC 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扩大欧洲地区对CAMS和C3S数据的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布气候战略文件……

  还有哪些重要科技进展?

  我们一起来看!

  WMO:发布《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

  

  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15℃ 图片来源:世界气象组织官网

  当地时间4月2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指出,由于吸热温室气体达到创纪录水平,陆地、海洋和大气在全球范围都发生了变化。在全球气温方面,2022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5℃。尽管在过去3年,拉尼娜事件产生了降温影响,但2015年至2022年仍是185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2013年至2022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4.62毫米。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海平面整体已上升了超过10厘米。2022年2月25日,南极海冰面积缩减至有记录以来最低水平,为192万平方公里。

  IPCC: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

  

  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综合报告》表明,有多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案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而且目前这些方案都具有实用性。根据该报告,一个多世纪以来,化石燃料燃烧以及不平等且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使用方式,导致全球温升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这不仅造成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也给全球每个地区的自然和人类造成日趋严重的威胁。更严重的热浪、更强烈的降雨和其他极端天气进一步加剧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不利影响将随之加剧。

  WMO二区协(亚洲):杭州亚运会预报应用研发项目启动

  

  3月13日至16日,WMO二区协(亚洲)区域大会召开 图片来源:世界气象组织官网

  当地时间3月13日至16日,在由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气象局主办的世界气象组织(WMO)二区协(亚洲)区域大会上,“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对流尺度集合预报及应用研发项目”启动。经过近一年技术攻关,该项目关键技术取得显著进展。通常情况下,局地暴雨、大风等高影响天气很难被准确“捕捉”,该项目可通过研究亚运会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系统,结合分钟级多源观测资料,开发出更高时空分辨率(百米级、分钟级)应用产品并进行示范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认识多尺度初值误差、模式误差对高分辨率模式预报的影响,掌握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

  中国: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

  

  4月16日,风云三号G星成功发射 图片来源:新华社

  4月16日9时36分,中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搭乘长征四号乙遥五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继美国、日本联合发射专用降水测量卫星之后,国际上第三颗成功发射的主动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配置了降水测量雷达、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波成像仪、全球导航卫星掩星探测仪等4台业务载荷,整星采用主动降水测量与被动微波、光学成像遥感相结合的方案,并通过中继技术开展业务数据传输,实现全球中低纬度地区云和降水参数的高精度遥感探测。其地面系统可为业务应用提供数算一体的数据和IT资源支撑平台,实现业务数据全流程质量监视。

  ECMWF:扩大欧洲地区对CAMS和C3S数据的使用

  

  图为“目的地地球”计划资料图 ?图片来源: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官网

  4月19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欧洲地区使用空间技术网络(NEREUS)协会签署协议,旨在增强欧洲区域对哥白尼大气监测服务(CAMS)和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C3S)的认识,并促进基于CAMS和C3S数据的应用。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健康、能源、气候适应、城市规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温室气体监测等方面深化交流,并将合作推动数值预报高性能计算和“目的地地球”计划实施。ECMWF哥白尼服务主任让·诺埃尔·蒂保表示,该协议将有助于拓展CAMS和C3S数据和服务的应用,更好地满足区域发展需求。NEREUS主席蒂埃里·科泰勒认为,合作有助于欧洲地区充分利用哥白尼数据和应用,实现绿色和数字化转型,并推动欧洲绿色协议的实施。

  NOAA:海底潜伏着强烈的热浪

  

  图为卫星捕捉到的大西洋盆地西部的特征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官网

  3月13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研究表明,海洋热浪也发生在水下深处。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由NOAA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利用观测和计算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北美周边大陆架水域多发的海底海洋热浪进行广泛评估。由于底层水温数据集相对稀缺,科学家利用名为“再分析”的数据产品进行评估。评估从现有的观测数据开始,并采用计算机模型来模拟洋流和大气的影响,以填补空白。通过运用类似的技术,NOAA的科学家们能够重建19世纪初的全球天气。研究团队发现,在北美周围的大陆架上,底层海洋热浪往往比表面热浪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可能比上面的表层水域有更强烈的变暖信号。海底和表层海洋热浪可在同一地点同时发生,特别是在表层和底层水混合的浅层区域。

  NASA:发布气候战略

  

  3月3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推进NASA气候战略》文件。该战略首次评估了NASA整个机构内与气候有关的工作,不仅包含科学与探索,还涉及到了每个任务理事会和NASA相关设施。为评估与推进气候战略,NASA成立了气候战略工作组。NASA气候战略旨在通过科学、探索和创新活动观察、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该战略提出了四个关键优先事项,即创新、告知、激励与合作,以协助NASA的气候整合工作。其中,创新的首要任务依赖于NASA超过60年的持续地球科学研究,并延伸到航空工程,推进绿色航空技术研发,以确保NASA相关中心和设施的可持续性。该战略还阐明了NASA向公众和决策者提供信息方面的承诺。

  谷歌:结合人工智能和航拍图像在搜索中推出极端高温警报

  

  3月29日,谷歌公司(Google)发布博客文章表示,该公司将针对极端高温天气推出新的搜索提醒。谷歌正在与“全球高温与健康信息网络”合作,以确保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该功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推出,并将提供有关热浪的信息和危机应对举措。其中,危机应对举措包括用于追踪野火的工具,以及洪水、地震和飓风警报。除了警报和天气预报之外,用户还可以收到关于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在哪里可以获取当地资源的指示。

  新西兰:首架太阳能平流层飞机可监测天气和收集重要数据

  

  图为Kea Atmos Mk1飞机 图片来源:Kea Aerospace公司

  3月9日,新西兰第一架太阳能平流层飞机(Kea Atmos Mk1)起飞。该飞机被用于平流层飞行试验,将收集高分辨率航空数据,广泛应用于极端天气事件监测、环境监测、精准农业、灾害应对等领域,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Kea Atmos Mk1是一种无人驾驶飞机,翼展为12.5米,可在50000英尺(15.24千米)高度飞行长达16小时,重量不到90磅(40公斤),比大多数商用客机飞行高度更高(33000英尺至42000英尺,约为10.06千米至12.8千米)。该飞机由Kea Aerospace公司研发,该公司一直在建造和运营电动飞机收集相关数据。

  《科学》:全球变暖背景下骤发干旱将成为干旱“新常态”

  

  图为骤发干旱相对于次季节尺度干旱观测比 图表来源:《科学》杂志官网

  4月14日,《科学》杂志上刊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袁星领导的国际团队的文章,研究证实由于气候变化,世界各地的干旱速度日益加快。在过去64年中,全球干旱正在经历由慢发干旱向骤发干旱的转变。未来,迅速发展的骤发干旱将成为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新常态”。根据模型预估结果,到2100年,在全球持续升温影响下,次季节尺度干旱的出现速度将加快,缓慢干旱向骤发干旱的转变将扩展至全球绝大多数陆地区域。研究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全球33个地区74%的区域,特别是在东北亚、东亚、撒哈拉和欧洲,骤发干旱日趋频繁,几周内就会加剧。该研究团队由中国、英国和美国科学家组成。通过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干旱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以及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如何促使干旱发生速度加快,对理解干旱变化特征以及完善现有干旱监测预警体系具有关键意义。

  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创建海啸预警系统

  

  日前,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预警系统,可以快速对海底地震进行分类,并确定海啸事件的风险。来自该大学数学学院的研究团队将先进声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时监测地震构造活动。研究人员利用水下麦克风(水听器)收集的录音,测量了发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200次地震产生的声辐射。该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监测声重力波来快速掌握海啸大小和规模的可靠信息。为了与现有预警系统配合使用,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模型,通过水听器录音来对地震构造事件来源进行三角测量。之后利用算法对地震走滑类型和震级进行分类,并对长度和宽度、隆起速度和持续时间等地震特性进行测算,以揭示海啸规模。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流体物理学》杂志上。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原标题:《全球气象科技进展速览》

  策划/编译:刘淑乔

  编辑:张明禄 胡亚

  发布:刘佳

  审核:崔国辉

上一篇:软科排名出炉,武汉大学第九,南开大学第十九,差距拉大
下一篇:读研为了考公?这几大类冷门专业值得报考!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