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幼专:百年名校再奋进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5-28
手机版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铜仁幼专),是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与铜仁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是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学校、省级“双高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全省高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

  这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贵州省思南师范,其文脉则可追溯到400年前明代理学家李渭创办的为仁书院。学校曾九易校名,五迁校址。201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从思南县城整体搬迁至铜仁市川硐教育园区,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回首11个春华秋实,幼专人心中都珍藏着一份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恰似百年风华正青春,志存高远铸师魂。

  教育“明珠”再璀璨

  百年信仰历久弥坚,百年风华继往开来。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为黔东,乃至贵州、西南地区革命、建设、改革,尤其是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以“教育愚公”刘恩和为代表的乡村教师,被赞誉为“云贵高原上师范教育一颗璀璨明珠”。

  2012年“升专”以来,秉承“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的学校精神,深入推进内涵发展,涌现了一批以全国优秀教师旷光彩教授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该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省级优质校、省“双高”校建设单位。

  重视师生的精神引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近年来,该校大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不断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安静、安心的环境。与此同时,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起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显形文化氛围,并以此渗透到校园隐形文化之中。

  “软硬”兼施,比翼齐飞。该校在大力加大基础设施“硬实力”的同时,全力推动师资学科优势“软实力”建设。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作了整体规划设计,定位高标准、高品位,坚持把人文景物建设成既具有可供观赏的文化艺术精品,又建成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深远教育意义的“活教材”。

  学校强化内涵建设,深入实施“4321”学生专业技能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并通过国家师范类二级认证,学前教育专业群为省级重点专业群,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美术教育为省级骨干专业,构建了“学前、小教、艺术、文旅、健康”五大专业群。学前教育等8个专业与贵州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铜仁学院联合办学。成立了铜仁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建成了“玉屏箫笛文化大师工作室”等25个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成立了学前教育发展中心为代表的5个科研工作团队。承担省市各级科研项目136项,获省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13项,出版著作教材近70部。学校获批“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铜仁市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铜仁市学前教育发展中心”“铜仁市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铜仁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研究中心”等多个市级平台挂靠学校。

  千双“慧眼”共奋进

  近年来,该校打造了“为仁印记”思政品牌,培育出“中国好人榜”获得者、孝老爱亲典型代表杨琛、“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赵跃等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累计为铜仁、贵州乃至武陵山片区输送了上万名优秀教师,多次荣获全省思政检查评估优秀等次,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等荣誉。

  面向全国,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育人才。坚决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要求,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承“献身教育·回报山乡”的理念,抢抓铜仁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机遇,主动开展了“铜仁市学前教育发展125协同创新计划”,助推形成了“铜仁模式”;积极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普通话推广、关爱留守儿童等“三下乡”实践服务活动。

  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落于实际行动中。连续2年获团中央表彰,先后9次获中央部委表彰,连续4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红旗文明单位”“双合格学校”。每年,铜仁幼专面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4000余人。

  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在地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在地国际化”思路为引领,打造“留学铜仁·爱在幼专”“铜城黔语·丝露同行”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品牌。成立了“中国—老挝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获得优秀国际化办学案例1个;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周项目,成功申报、承办6个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项目;与20多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面向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招收国际生,深入实施“千人留学计划”项目,是省内唯一一所获批“贵州省华文教育基地”的高职高专院校。

  名校“五迁”展翅飞

  为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2012年,这粒“师范教育”的种子从思南乌江之滨迁到铜仁锦江河畔,一个崭新的铜仁幼专开始逐梦前行。披荆斩棘逐梦行,志存高远展翅飞。在短短10余年时间就在办学规模、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上取得了长足发展。

  创双高,推进高质量发展。该校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一个目标(创建本科层次的幼儿师范学院)、立足两个阶段(创建双高计划建设阶段、创建本科办学阶段)、实施六大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文化名校、开放活校、服务融校)、筑牢四大保障(组织与思想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督导与评估保障)。

  该校奋力创建省级“双高计划”院校,使学校建成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化、对外交流品牌化、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高端化、人才培养成效化、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化,初步探索研究生教育,成为铜仁市乃至武陵山区师范教育的重要培养基地。

  顺势而为,探索本科合作办学。发挥学校办学体制机制优势,不断拓展合作办学渠道,广泛汇聚校友力量,主动牵手一流高校大院名所,保持与师范教育行业紧密联系,搭建合作平台,共谋发展。

  探索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强化东西部高校协同创新。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建立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指导、评价和服务机制,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形成发展共同体。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专业优势,积极对接企业行业、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和课题合作项目。优化校友合作机制,搭建校友与学校交流互动平台、校友企业与学校发展利益共享平台,推进校友与学校发展共赢共荣。

  近年来,委托培养“专衔本”毕业生5000多人,均顺利拿到本科学历。202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与铜仁学院、凯里学院签署了本科联合培养协议,获得了学前教育、美术学、舞蹈学、思想政治教育4个专业的本科联合培养资格,全面实施了联办“专升本”应用型本科普通学历教育试点工作。

  敢问“路”在何方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出发,不仅需要勇气,必不可少的是魄力和智慧,而铜仁幼专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强化学前教育,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乡村振兴,教育同行。该校以打造“校地发展”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探索校城融合发展、校地联动发展新模式,持续实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打造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高地。

  支持附属幼儿园独立建制,改革附幼管理体制,使幼儿园获得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坚持服务社会与学校事业发展互促双赢的办学理念,在“125学前教育协同创新计划”和“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乡村振兴教育研究院”,探索实施“125学前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建立成熟的政府-高校-幼儿园(G-U-K)协同创新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实施卓越山区幼教人才培养培训行动,打造“政府依托、行业依靠、区域知名”的学前教育服务高地,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提质升级。

  搭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平台。加强与市(州、区)县等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校地优势互补、发展互促、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全面落实校地合作协议,办好市旅游学校、思南校区、附属幼儿园、附属小学,牵头做好铜仁市第二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各项工作,探索成立“铜仁市幼儿园教师研修基地”“铜仁市小学教师研修基地”,开展乡村一线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村发展服务业,办好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做好小学、幼儿园教师省级培训计划。

  思贤若渴揽人才。该校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组织人事部,成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务、组织人事、相关学院等有关负责人。出台学校引才工作方案,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公开条件、公开报名、公开考试、公开聘用、公开监督,并按照制定引进计划、发布公告、报名、资格审查、考试(专业测评、综合测评、面试评审、业绩答辩等)、体检、考察、公示等聘用程序招揽人才。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迷人校园,四季如春,万木葱茏。漫步校园八大景,桃源筑梦、为仁眺远、五峰揽月、百年足迹、静水莲心、书院清音、山水铜仁、中和涌泉。

  铜仁幼专,因“八景”而显得更加温婉秀丽;“八景”,也因铜仁幼专而显出深邃悠远的意蕴和灵气。“八景”有了那些在“身旁”凝神静思的教授们的学识修养,自由和深远的思想熏陶而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和灵魂。在琅琅读书声中,这样的“八景”,将与铜仁幼专一起名扬天下,成为学子们追寻的梦想天堂。

  古色古香惹人醉。校园里,到处是箫声笛韵,以及同学们排练铜仁民族民间舞蹈的身影,在铜仁幼专这片文化的沃土上,学子们又在为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而精心筹备了。

  铜仁幼专开展“五种文化润心育人工程”建设,积极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活动,以大美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人、以壮丽黔东红色文化鼓舞人、以多彩贵州民族文化熏陶人、以梵天净土生态文化陶冶人、以清风校园廉政文化塑造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

  成立百囍文化剪纸大师工作室、玉屏箫笛文化传承大师工作室、贵州土家族儿歌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创新团队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和平台;为弘扬国学经典及学校传统文化精神,组建了“为仁书院”“李渭教育思想研究院”“为仁阁”等文化载体,为打造文化幼专注入了新的活力。

  沉醉书香,气韵芳华。铜仁幼专“为仁书屋”正式开放,书屋舒适宁静、整洁明亮、绿意盎然,设有读书角、咖啡吧、计算机使用角,陈列着红色经典著作、黔东文化研究文集、学校百年发展成果、老师们的原著等,成为教师们阅读充电、品读休憩、净化心灵的好去处。

  为仁书屋,志存高远。书屋以“为仁”命名,旨在激励广大教师坚守师范教育初心。1919年,在拥有400年文化传承的“为仁书院”旧址上,思南县立师范讲习所正式创建,这也是铜仁幼专前身“思南师范”的最初模样。“希望老师们能够秉承为仁之志,润育黔东学风,在为仁书屋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以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朱保贤所说。

  整个校园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极具中国山水“留白”的意蕴,类似诗作中“无题”的字样;“八景”,又像是一段段“曲径”,将带你“通幽”,仿佛昭示着: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平坦;景与天空、山色交相辉映,亭台廊榭中,倩影灼灼,争论不断,时不时泛出思想之光。

  长风破浪会有时

  “双高”建设是铜仁幼专当前的重大任务之一。正在从铜仁幼专建设的实际层面,结合建设方案和申报指南要求,对标对表找准差距,明确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铜仁幼专“双高”建设存在的痛点、弱点,精准提出建设省级“双高”校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全力合作打造标志性成果,助力“双高”申报和建设工作。

  今年,该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奋力构建起适应学校高水平发展的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制度体系。

  对标对表,逐梦前行。该校办学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始终坚持“立足铜仁、面向贵州、辐射武陵”服务方向,组建了学前、艺术、小学、文旅和体育健康“五大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小教、体育等专业获评省级骨干专业,艺术和文旅专业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化内涵发展,培养了2万多名优秀人才,专升本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学霸专业”“学霸班级”“学霸寝室”不断涌现,获批省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25个,本科专业联合办学稳步推进,组建了本科教育学院,迈出了本科办学的坚实步伐。

  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推进“在地国际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培养培训国际学生500余人,精心打造了“留学铜仁·爱在幼专”国际教育品牌和“黔城铜语·丝露同行”人文交流品牌,是全省唯一获批“贵州省华文教育基地”的专科学校,已成为铜仁建设“内陆开放要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特色鲜明、贵州一流、全国知名”是该校的奋斗目标。努力使一些学科能挤进省重点学科、骨干学科行列,建立人才吸引和培训的良好机制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深入实施文化名校战略,着力构建高质量高品味文明校园,争创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强化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蓝图绘就千般景,扬帆破浪奋进时。“我们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守初心、担使命、铸师魂,全面开启铜仁幼专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新征程。”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博士)、教授罗红芳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瀚泽

  通讯员 张羽洪 唐仕杞

  编辑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举报/反馈

上一篇:人到中年:不高估关系的人,都不简单
下一篇:韩国湖南大学双语班开学典礼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