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的“折断”,背后是对历史遗产的情感漠视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88148d014c4c483f82228f5274bb2ca2.jpg

  □刘恒毅(荆楚理工学院)

  8月24日下午4时20分许,右玉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杨千河乡境内的三十二长城被人挖开一个缺口。接警后,刑侦大队迅速赶赴现场,经现场痕迹勘验,民警初步判定古长城系被大型机械开挖而损毁。随后,民警循线追踪,在邻县和林格尔县境内发现一台挖掘机和一男一女,经现场询问,古长城正是被二人破坏,民警将二人传唤回县公安局作进一步调查。(9月5日 光明网)

  三十二长城,位于山西省右玉县右卫镇西南大约十公里的桦林山上,因其边上的三十二村得名,三十二村又得名于明长城进入右玉境内的第三十二个敌楼,是明长城的一段,现存较完整的边墙和烽火台。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十二长城因雄浑辽阔的古代边塞风情闻名遐迩,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道砖瓦的围墙,更是中国古代边塞文明的“活字典”,承载着历史的源流和文化的积淀。然而,2人为抄近道挖断明长城,这种行为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文化遗产的亵渎。这让我们不禁要反思,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否足够,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是否还有待提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不够,是造成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据报道,犯罪嫌疑人破坏长城,仅仅是为了节省路程,用挖掘机将古长城原有豁口开挖成一个大缺口,以便于挖掘机从该缺口处通行,对明长城的完整性和文物安全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淡薄,对历史遗产的情感漠视,不禁让我们反思文物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否落实。

  有关资料显示,明长城并不是第一次遭到破坏。据《中国经济周刊》此前报道,2015年9月,榆林市榆靖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未经文物部门审批开工建设,造成3处明长城遗址遭破坏。有人认为,过去的历史遗物不应该成为阻碍发展的“拦路虎”。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份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基,是我们追寻古人俯瞰山河的“指向标”。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次事件还暴露出监管不力的问题。古长城的破坏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过一系列环节的疏忽和纵容才得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执法,需要有关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对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体系。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文物不受侵害;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值得庆幸的是,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侦办中,这为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警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敦促我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我们应该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教育,增强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保护从历史长河走来的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使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今人之责任,更是历史之保全。

上一篇:即将进入24小时警戒线!或现双台风效应,浙江海事启动Ⅳ级防台响应
下一篇:国外孩子去美国留学条件 美国留学优势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