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伴随中国汽车出口的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其中既有在国内发展状态良好,进而想要在全球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头部企业;也有因国内市场发展不利,转而想要到海外市场试一试的车企。后者,更有一种因出口而被“拯救”的意味。

  10月19日,在中国市场命途多舛的神龙汽车再度公布了新的发展战略,在中方股东东风集团和法方股东Stel-lantis集团的共同决策之下,神龙汽车在未来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成为Stellan-tis集团重要的全球出口基地,在中国生产,向全球销售”。

  无独有偶,10月8日,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声量甚小的极狐汽车,向外公布了其分别与日本、阿联酋的经销商集团签署合作意向书,从而进军日本市场和阿联酋市场的计划。

  诸如此类,不论是后发的自主车企,还是转型受挫的合资车企,向海外发展成了这些企业品牌拓展、盘活国内产能的契机。

  相对于“内卷”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的空间更大且竞争激烈强度更低,这是国内车企走出去的直接原因。但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的不可控因素也很多,关税、法规、标准、文化差异等,都是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的“拦路虎”。

  实际上,海外市场也不只是个别品牌的“突破口”。2021年和2022年,国内汽车出口分别达到201.5万辆和311.1万辆,今年1~9月,汽车出口量再度攀升到338.8万辆,出口数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从2020年的4%提升到了现在的16.1%。

  若减去出口的数量,整个中国车市难以在近两三年实现增长,而更可能是延续自2018年以来的销量下滑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出口更是拯救了中国车市。

  后发自主车企到海外找机会

  极狐汽车在10月8日连发两条与出海有关的消息:一是北汽蓝谷(极狐汽车母公司)与日本TURING公司正式签署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基于极狐车型阿尔法S为日本市场提供高阶智能驾驶产品,计划于2024年进入日本市场销售;二是极狐汽车与阿联酋本奥米尔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联手开拓阿联酋和沙特两大中东市场,本奥米尔集团已确定采购600辆极狐作为首批订单。

  此举成为极狐汽车希望通过出口打破发展僵局的重要动作。极狐汽车是北汽蓝谷于2019年发布的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先后上市了阿尔法T、阿尔法S、考拉等车型。但极狐汽车销量不温不火,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9个月,极狐汽车的销量分别为0.5万辆、1.19万辆、1.45万辆。作为对比,蔚来、小鹏、理想等汽车品牌的年销量在2022年均已达到10万辆以上。

  在极狐汽车之前,蔚来、小鹏、零跑、哪吒、岚图、极氪等大部分造车新势力车企已经走向海外市场。

  作为新势力中最早出海的车企,小鹏汽车在2020年底便将小鹏G3车型引入挪威,此后又进入瑞典、丹麦和荷兰等国家。小鹏汽车还计划在2024年开拓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在内的欧洲主要汽车消费国。

  蔚来汽车紧随其后,在2020年11月正式启动“马可波罗计划”,同样以挪威市场为首个落脚点在欧洲市场展开布局,目前已进入挪威、德国、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

  除欧洲市场外,东南亚与中东地区也是造车新势力们的热门出口地,目前零跑、哪吒、岚图等品牌在泰国、印尼、以色列已经开始销售。

  从销售数据上看,目前造车新势力在海外市场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全球汽车产业平台Marklines数据显示,2022年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的出口销量仅为1204辆、754辆。

  尽管新势力车企的销量规模尚小,但向海外出口、制定全球战略已然成为车企之间“攀比”的一种新风尚。出口时间的早晚、出口目的地市场的高端与否、出口车型的多寡,都被车企拿来作为亮点向外界展示。

  在新势力车企中也有当前不考虑海外市场的车企,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理想汽车。今年7月,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社交平台上对外表示,2025年之前,理想汽车不会做海外市场,会集中全部资源实现2025年的目标。

  合资车企靠出口盘活国内产能

  与自主车企面临的情况有所相似,一些在竞争中失利的合资车企,也开始打上依靠出口拉动销量的主意,其中的代表性企业包括起亚、福特、雪铁龙等。

  近几年,随着中国自主品牌造车技术的成熟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原本在中国市场“躺着赚钱”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生存愈发艰难。于是,变卖工厂与产能出租成为自救之策,而内销转出口也是提升工厂产能利用率、改善企业效益的好办法。

  悦达起亚在2022年开始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在加速新能源转型的同时推动出口业务发展。当年8月,悦达起亚提出了将盐城工厂打造成为起亚全球出口基地的构想,当时的计划是到2026年出口规模扩大至10万辆以上,一年后这一目标又被翻了一倍。

  今年上半年,悦达起亚累计销量为5.97万辆,其中累计出口车辆2.67万辆(含CKD),同比增加52%,占总销量的比重约为45%。

  出口销量的快速增长让悦达起亚尝到了甜头。今年年中,悦达起亚表示,未来将继续增加出口车型,计划今年全年出口超10万辆,形成内销外销“平分秋色”之势。到2026年,实现盐城工厂的年出口规模提升至20万辆以上,出口国家由目前的50多个国家增加到80多个国家。

  福特也是积极推动从中国向全球出口的车企之一。今年5月,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JimFarley)表示,福特在中国的战略将发生变化,其新战略的重点将是商用车业务、电动汽车和出口业务。

  而在吉姆·法利表态之前,福特汽车已经开始推动中国工厂的出口业务。4月,福特汽车决定在长安福特杭州的工厂生产改版林肯航海家,并将其出口到美国。不久后,福特汽车与江铃汽车宣布在现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江铃汽车的产品出口业务。

  吉姆·法利表示,以江铃福特为例,今后福特会将中国作为“出口中心”,向南美、澳洲和墨西哥等市场出口价格更低的电动车和商用车。

  10月19日,东风集团与Stellantis集团对神龙汽车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东风集团表示,未来将在稳定神龙公司国内销量和规模的基础上,与Stellantis集团共同支持神龙公司以“神龙造·全球销”为战略方向,借助双方股东的全球资源、品牌效应,扩大整车和零部件的出口业务。

  据神龙公司提供的信息,近几年,公司出口业务发展十分迅猛。2022年,神龙公司出口总量达到3.7万辆,同比增长180%,创历史新高。今年,神龙汽车几项新规划的出口项目已全面启动,并在年内落地,可持续贡献出口量,未来还有更多出口项目陆续启动。同时,神龙公司成立国际事业部,构建国际化人才队伍,打造面向全球的汽车企业。

  头部企业持续拓展海外

  如果说新创车企出海发展是顺应时代的节拍,那么一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初就开始出海的车企则堪称海外发展的开拓者。奇瑞集团、长城汽车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出口销量已经成为这些车企销量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以奇瑞为例,奇瑞汽车的出口占比在不断扩大。销量数据显示,2022年,奇瑞汽车总销量为123.27万辆,出口销量为45.16万辆,占比37%。今年上半年,奇瑞汽车总销量为74.14万辆,出口销量为39.4万辆,占比增至为53%。

  从出口销量排名来看,当前国内车企中出口汽车最多的是上汽,其出口销量占比比奇瑞更为悬殊。2022年,上汽乘用车销量达83.9万辆,其中出口销量为47.8万辆,出口占比达到57%。

  其中,带有英国血统的MG品牌是销售主力,2022年MG品牌海外最畅销的车型MGZS年出口销量达16.8万辆,其他如MGHS、MG5等车型年出口销量也达到6万辆以上。同期MG品牌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等近20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TOP10。

  此外,长城、吉利、一汽、东风、长安、比亚迪等自主车企同样在很早就到海外市场发展。近些年,长期在海外开拓的自主老牌车企的销量也实现了逐年增长。今年前9个月,长城、吉利、长安的海外销量分别达到21.17万辆、19.40万辆和17.38万辆,排名在上汽和奇瑞之后。

  汽车出口的“热与冷”

  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加入汽车出口行列,出口正在越发影响整个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步伐。2021年至今,在疫情、缺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快速成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汽车出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国内汽车出口达到201.5万辆,同比增长1倍,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7.7%,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2022年,国内汽车出口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11.6%;2023年1~9月,国内汽车出口338.8万辆,同比增长60%,占汽车销售总量的比重为16.1%。

  从2021年至2023年前9个月的不到三年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4%提升至16.1%。

  也正是出口市场的大幅增长,推动中国汽车总体销量在2021年至今得以实现小幅增长。2021年,中国汽车销售2627.5万辆,同比增长3.8%,结束了自2018年来连续三年的下降趋势;2022年,中国汽车销售2686.4万辆,同比增长2.1%。2023年1~9月,中国汽车销售2106.9万辆,同比增长8.2%。

  在出口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行业人士发出提醒称,海外市场复杂多变,中国企业需慎之又慎。“海外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如果市场需求下降或竞争加剧,出口增长可能会受到影响。”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同时表示,“中国车企在出口方面还有一些明显不足,比如缺乏品牌知名度和渠道优势、缺乏国际化人才和经验等。此外,在涉及全球贸易环境、国际法规和文化差异等方面也需要更多了解和适应。”

  在过往多年里,中国汽车在出口遭受过的波折不少,目前的高增长势头来之不易,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已经解除。近期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即是最新的案例。在调查结束后,欧盟有可能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加征高额关税,这需要中国车企冷静应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王帅国

上一篇: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下一篇:新西兰留学申请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