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党史上最牛中学”,走出三位中共一大代表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2-06
手机版

  100年前,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了武汉中学,成立了武汉地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很多年轻学生在这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以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走上了民族抗日救亡的道路。

  穿越历史风云,99年前,13位代表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鲜为人知的是,13位中共一大代表中,从武汉中学(原名:私立武汉中学校)走出了三位——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武汉中学作为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堪称“党史上最牛中学”。

  今年恰逢这所中学建校100年,校园里没有隆重的百年校庆气氛,正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校园,尤显安静。武汉中学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于1920年创办的。百年来,这所红色革命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记者近日采访发现,武汉中学百年传奇历史中凝聚下来的“朴诚勇毅”的校训精神,一直“在线”延续。

  英雄城市命名的中学

  

  深居武昌区粮道街上的武汉中学,是以这座英雄城市命名的一所中学。走进校园,看似不起眼的校内一角,几间小小的砖瓦房,与现代化的校园有些不搭。这里正是武汉中学的校史馆,也是董必武等人于1920年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校旧址所在。

  一走进校史馆大门,“朴诚勇毅”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由董必武确立的校训。纪念馆内的历史图片、文献实物传告着后人,这里承载了武汉中学的百年传奇: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就是在这里建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它是中共湖北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根据地,也是传播新思想和革命火种的发源地。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三位一大代表,都曾在这里授课。

  

  武汉中学校史馆内部分展览史料。本报记者李伟摄

  武汉中学新生的入学第一课也要从这里开始。校团委组织“弘朴”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志愿者,为新生们讲解革命传统和校史教育,学生讲给学生听,用一种特殊方式传承精神。高二(9)班的陈梦菡是一名校史馆志愿讲解员,她仍然记得第一次走进校史馆的那一刻,自己被微微昏黄的灯光感染,历史与生俱来的厚重感,感染着她,令她觉得连馆内的消防栓都带有淡淡的隆重感。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陈梦菡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校史馆,接受讲解培训时,她多次凝视一张张宝贵的照片和资料。陈梦菡说,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自己的学校,一所在民族历史风雨飘摇中诞生的学校,一所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输送力量的学校。它固然经历过艰难的时刻,可犹如风雨后的青松翠柏,在狂风暴雨的洗礼后散发出不灭的青春气息。如今,她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的荣耀,体会到成为一名具有红色基因的名校学生的自豪。

  

  2018年学生志愿讲解员为新生讲解校史馆。

  疫情期间,高一(2)班的曹永佳写下这样的感想文字:“倘若嫩芽遇上狂风,是一幅怎样景象?如果青春遭到疫情,又是一番怎样风景?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年轻人虽说少不更事,但在病魔肆虐的紧要关头,尚可见那遍布的青春力量与奉献身影。”

  3月10日晚,正在看新闻的武汉中学教师鄢来所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视频画面中向总书记汇报东湖新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红衣女孩,竟然是他班上的毕业生谢小玉。

  “00后”谢小玉是武汉中学2018届高三(2)班毕业生,目前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疫情期间,她在社区做起志愿服务工作,为居家隔离居民跑腿买菜、买药、拿快递、充水卡燃气卡等。

  过去有人说年轻人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年轻人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谢小玉说,自己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一名“朴诚勇毅”年轻学子,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应该的,抗疫一线也是学校,志愿服务就是课堂。

  7月1日下午,一场特殊的高中毕业暨成人典礼在武汉中学开场,500余名高三学子,步入成人门,接受师长们的“成人”祝福与嘱托。特殊的日子,特别的仪式感,为特殊时期奋战高考的学生们带来特别的祝福。

  

  7月1日,武汉中学高三学生成人礼现场。

  “十八岁,我们都应承担起对于社会的责任,对于祖国的担当。疫情中,一个个逆行者曾让我们热泪盈眶,他们的家国大义筑起守卫人民生命的坚实屏障。而今的我们,也应学习他们的担当,勇敢担起祖国的未来。”高三(3)班的成思怡慷慨激昂地说。

  参与疫后首场高考的年轻人,这样自谑: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生于非典”的大家,被迫地“考于新冠”。人生这场直播,没有回放功能,唯有勇毅向前。

  溯源红色中学的建校史

  

  在校史馆的“筚路蓝缕 艰苦创校”板块,一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是一份手稿,纸张泛黄,字体遒劲。这是1963年董必武在回忆私立武汉中学校十大特点时所写。

  

  武汉中学校史馆内部分展览。本报记者李伟摄

  据武汉中学团委书记江黛介绍,董老1963年回忆办校特点时进行了归纳总结,比如学生报考费和学费都比当时武昌私立中学低;职教员是低薪或不支薪;帮助学生课外阅读报纸书刊,促进学生注意国际国内的时事问题;迎接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思潮,启发学生的革命思想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9年,时年33岁的董必武寓居上海,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结合自己投身民主革命的经历和思考,他明白要实行革命,必先唤醒和组织群众。董必武与同在上海的湖北老乡李汉俊等人经过精心筹划,决定从宣传新思想、提高民众的阶级觉悟入手,立即着手办两件事:一是办报,二是办学。

  1919年8月,董必武由上海返回武汉,开始了全新的革命事业。由于资金募集的困难,办报的计划中途搁浅,董必武将精力集中在创办一所中学上。在董必武的艰辛筹措和众多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私立武汉中学校于1920年3月正式开始招生。

  

  董必武。新华社资料片

  《董必武选集》中记载了董老于1963年所写的关于武汉中学回忆录,其中,董必武提到,因为当时武汉公私立中学不多,招生较易。当时董必武等人住在武昌巡道岭湖北省教育会内,关于校址、校舍问题,湖北省教育会西北角有一所房子,曾办过学校,房内有教室三间,办公室一大间,风雨操场一个,还有大小几个院子,有可供学生食宿用的两排房间,教室内还剩存一些桌椅,房子虽僻陋,修补添置可以对付两年。

  据董老回忆,开办费因校舍现成,所需不多,大家商议在创办人中募集,这样,创办人由董必武、张国恩、刘鼎三、李缄三、刘质如、倪季端、江文波、雷大同、刘觉民九人组成,除雷大同捐120元外,董必武等人各捐20元。

  “为凑足经费,数九寒天,董老典当了自己身上的皮袍,换来20元钱。”江黛说,这一典故,学生志愿讲解员每年都会重点讲给新生听。

  各项办学手续都办齐后,私立武汉中学校于1920年春季招考了两班学生,开始照章教课。记者在武汉中学校史馆内看到,按照1925年编印的《私立武汉中学校学则》,课程设置方面,全校除开设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体育、图画、乐歌、手工等学科之外,还在不同年级开设公民学、博学、近代史、人生哲学等必修课。

  此外,初、高中两级均采分科选科制,设普通科、职业科,还从规章制度上强调体育和思想品德应达到的“标高”,“体育及操行成绩不合格者,虽修满规定之学分亦不许毕业”。

  曾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的谢甫生于1921年至1924年在私立武汉中学校读书。他曾回忆称,董老亲自担任首期两个班的国文教员,陈潭秋、李汉俊、恽代英等人都在学校授课,如担任社会科学教员的李汉俊讲经济学,会分析资本主义的性质、特征,编写政治问答读本,并解答“什么是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等问题。正是在武汉中学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促使自己走上了革命道路。

  “进步青年”陈潭秋在五四运动期间表现积极,经黄冈老乡董必武介绍,在思想上接受了共产主义。1919年秋,23岁的陈潭秋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毕业后,到武汉中学担任英文教师和班主任。

  

  陈潭秋。新华社资料片

  1920年秋,董必武在武昌抚院街寓所里秘密召集陈潭秋等人,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组。1921年7月,陈潭秋、董必武一起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当时,董老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校走出三位中共一大代表,成了一段佳话。”武汉中学校长杨定成说起这段历史十分自豪。

  在董必武等人的努力下,私立武汉中学校每年两班结业,招两班新生,学校常年保持8个班学生的规模,直到1928年国民党桂系军阀攻夺武汉,才把学校封闭。当时的武汉中学采用白话文教授国文课,“男女同班”更是冲破封建礼教禁锢的创举。据董老回忆,当时为了对付上级检查,学生报名时不注明性别,从而带头开了“男女同班”的先例。

  董老曾在《私立武汉中学校简记》中说:“学校第一批学生于1923年结业,1924年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的就有四名,当时的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收生很严,湖北的中学结业生常有一校一年没有录取一名的。”

  武汉中学更是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不少师生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据统计,学校教师中有五位成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在1927年冬爆发的鄂东“黄麻起义”总指挥部的十名领导人中就有五名毕业于武汉中学。1965年,武汉中学在原址复学,学校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目前是湖北省重点中学。

  红色基因如何永保“在线”

  

  站在武汉中学校史馆内,面对或意气风发或恭肃严整的董必武照片,重温一段厚重的历史,人们很容易接受穿越历史风云的昭示:青年人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光辉历史,学习和汲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品德、情操和精神,并沿着由他们所开启的道路继续前进,具有重大意义。当代青年,只有心怀天下,朴诚勇毅,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董必武以“朴诚勇毅”为该校校训。原来,“朴诚”正是董老家训,按董老自己的解释,“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有恒心,有毅力,能够坚持”。

  

  武汉中学的朴诚勇毅校训柱。

  杨定成解释,“朴诚勇毅”这一校训,从性格品质方面规定了做人的准则,既包含着中华民族讲修身重节操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人格追求,通俗凝练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曾指引许多有志青年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武汉中学退休教师谢吉麟感慨,这些年,武汉中学变了,变大了,变漂亮了,其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自学校1920年建校以来,在校训“朴诚勇毅”思想指导下的“人格教育”理念却没有发生变化。

  

  部分学子在武汉中学校园内。本报记者李伟摄

  武汉中学推行的“人格教育”是该校传承的重要办学精神之一。早在建校时,董必武就定下这个基本教育理念。杨定成说,多年来,学校始终将“人格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融入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以“学生成长导师制”和学生课余党校、少年团校、家长学校和学生值周校长制、值周班长制、家政值周制和学生干部竞聘制的“三校四制”等为载体的“人格教育”工作品牌。

  “了解红色革命校史,知晓‘朴诚勇毅’精神,坚定青年学生树立理想与信念。”江黛告诉记者,武汉中学持续多年开展“朴诚勇毅”四星评比活动,在评比过程中,发掘培养一批团员中的优秀典型学子。

  高一(11)班关淑婧曾被评为“毅之星”,坚毅的品质在她的身上生动呈现。她出生十个月后便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俗称脆骨病。而患有这种病的患者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骨密度极低,极易骨折。

  面对疾病的坚毅,在关淑婧步入武汉中学后更加凸显,也逐步转变成攻克数理化难题的坚毅品质。关淑婧说,是武汉中学培养了自己的坚毅品质,教会了自己忍耐,教会了自己乐观地克服困难,也教会了自己成长……

  武汉中学党委书记曹双华说,为了让红色基因融入学校红色课程建设,武汉中学不断推进“红色”进入学校课程总规划,班会晨会校训课程、最美思政课、历史课深挖校史传承……

  

  武汉中学的最美思政课。资料照片

  在今年七一成人礼上,曹双华面向高三学子说:“在全国人民坚守执着的精神感召下,我们每位师生虽然身处疫情中心,但我们没有退缩、没有消沉,而是坚守一隅书桌,奋战特殊的高考冲刺。这是疫情期间带给我们的最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牢记疫情期间坚如磐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记挺身而出的共产党员,牢记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跟随时代的脚步,奋斗不止,永远跟党走。”

  一席话,掌声雷动,是500余名“朴诚勇毅”学子们的内心价值认同。

  经历熏陶,武汉中学的毕业生们早已熟谙母校的红色基因:100年前,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了武汉中学,成立了武汉地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很多年轻学生在这里接受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以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走上民族抗日救亡的道路。星星之火,从武汉中学点燃,历史也铭记了武汉中学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武汉中学的红色大厅一瞥。

  高三教师叶莉感慨地说,这个特殊的学期,也给年轻学子们留下了特别的记忆:学校课堂被“搬到”网上,老师化身“网络主播”远程上课;考生在家上网课复习备考;高考时间推迟一个月……这场疫情是个大课堂,通过线上教学、线上考试,已经教会年轻人一个道理——唯有直面困难方能战胜困难。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年轻人迟早要勇敢地走出“温室”,走向“远方”。

  百年前,私立武汉中学校的窄窄一道门,成为通向新时代的大门。

  现今已斑驳的牌匾与墙垣,见证着一代代武汉中学人接受风雨洗礼的模样……新时代的武汉中学人,正从“朴诚勇毅”的校训里寻找方向,不忘初心,矢志前行。

  

上一篇:小学生写作文植入广告走红网络 被称为最牛公关
下一篇:勿忘国耻手抄报简单漂亮二年级(勿忘国耻手抄报简单三年级)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