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前,不上数学课 —— 一场未竟的课程改革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2-12
手机版

  原标题:小学三年级前,不上数学课 —— 一场未竟的课程改革

  

  1

  小学三年级前,不上数学课

  一场未竟的课程改革

  童彤是赤壁市正扬小学的第三届实验班学生。“实验班”的教学安排是,一二年级不学数学,每周6节的数学课课时换成识字、写字、说话和阅读课。上了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后再学习数学,用四年学完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

  校长吴震球本身是特级教师,在他看来,目的是保留学生心里的数学火花。他认为,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重复学习很快地熄灭了他们原有的那种灵性。”吴震球在1997年第4期的《特级教师》刊物写下自己的担忧。

  在小学教育界,这一名为“小学素质教育课程现代化”的课程改革有些激进。

  学生需要在小学初接触数学的一年中完成原有教材三年的内容,追上普通班同学的进度。因此,教材内容编排和筛选非常重要。

  正扬小学实验班的三年级教材由吴震球特制。他删去了原教材的“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等单元,将上下、前后、左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知识交由学生在生活成长中自然习得。下一步,是将人教版一二年级数学和三年级上册数学五分之四的内容整合为七个单元。

  老师需要先教书本以外的基础规则。第一节课,学校教师胡琨将家庭作业先做一遍,拍下来,幻灯片展示,告知作业格式。

  模仿能力差的学生,照抄都会出错。规范作业格式,通常需要一个月时间。此外,一节课40分钟,正常三年级生20分钟能完成的课堂作业题量,实验班下课都做不完。

  第一年教学,语速还要放慢。很多数学用语对实验班学生来说都很新鲜,出一道题目,被减数是8,减数的差是3,求减数。学生们愣住了,不知道什么是“被减数”。

  还得在教学实战中摸索出“跳台阶”的方式——教材页数有限,无法做到全部知识点的衔接。

  譬如学算盘,根据人教版教材设定,二年级介绍算盘各部分功能,四年级过渡到算盘的用法,而实验班学生跳过了前一部分,学习中会出现断层。需要老师自行发现,在上课时把“漏洞”补上。

  班上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胡琨常需要一对一辅导。他养成一个习惯,提前半小时进班,当面批改家庭作业,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胡琨的课堂尤其在意听课率,有人走了神,他宁可把课停下,也要把他的关注点拉回来。在保证听课率的前提下,胡琨反而不多留家庭作业,即便在压力最大的三年级,孩子们也能在半小时内完成。

  此外,为应对学生两年的数学空白期,吴震球已经做好方案。一二年级生重点学习语文和艺体课程,加强听、说、读、写、思训练,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古诗和美文。

  魏平班上的学生,背诵古诗“没有间断过”,最多的学生已经能背出460首。她推荐的课外书,人手一本,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它三本学生们都看过了。孩子们还都养成了每周一篇周记的习惯。

  2018年11月底,杨小微曾到正扬小学评估,后来还将这一实验纳入《我国教育2030年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研究》课题,以子课题“小学课程整体优化的实验研究”为任务进行研究。立项通知书显示,该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

  数据显示,此前实验班三年级期末考试成绩颇佳,数学平均90.1分,比普通班高11.5分;语文平均90分,比普通班高15.3分。

  无论专家评估、家长意见还是学生成绩,都对这场实验作出了正向反馈。但没人能预言结果,胡琨心里有数:“普及很难,但即使推广不了,至少实验班这些孩子受益了。”

  至9月底,这场课改实验是停还是继续有了进展,已开办实验班或可将继续开办,有关部门还将跟踪实验班毕业生的中学成绩,为这场实验做更长期规划。

  节选自

  南方周末:小学三年级前,不上数学课:一场未竟的课程改革

  2

  做教育,资源越少,创意越多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即便是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各校的差异仍可能十分明显。如有些学校有高端的科学实验室,有些学校有高水平的艺术设施,有些学校有豪华的校舍,等等。由此有些人认为,创新是这些投入多设施好师资强的学校的事情,与一般学校关系不大。事实果真如此?一所普通学校,一所条件设施简陋的学校,一所位于乡村的学校,没有精良的设备,没有高级的设施,能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能不能培养学生高阶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前我曾开设过一门选修课,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用尽可能低级简陋的工具和尽可能简单的方案去解决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对客观条件依赖的越少,需要调动的知识和智慧就越多,就越需要聪明的大脑。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些科学试验,其设计之精巧,堪称艺术杰作,足以令我们叹为观止。蒂娜·齐莉格在《斯坦福大学创意课》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资源越少,创意越多”。很多时候,在简陋的条件下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曾和同行讨论过一个问题:平日里我们喝酸奶,喝完后扔掉包装盒,你知道包装盒里还残留了多少?你浪费了多少?让学生去研究一下吧,这是一个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的问题。你如果有测量工具,如天平或弹簧秤,那么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但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甚至没有任何测量工具,那么你还能解决并回答这个问题么?今天的文明都是人类“无中生有”的创造。越是资源少、条件差,越能考验和增进人的聪明和智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会有许多方法和途径,很多时候并不完全依赖外部条件。某些观点认为只有精良的设施和高级的设备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学生,这完全是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肥皂泡》。我想任何学校,哪怕条件再简陋,也可以让学生玩玩肥皂泡,研究一下肥皂泡。我曾和贫困地区的老师开展过一次“头脑风暴”——你认为肥皂泡能引发出哪些问题,开发出什么教学内容或课程来?结果大家脑洞大开,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内容涉及艺术、科学、文学、哲学、社会、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例如:怎样改进泡泡枪的设计?泡泡液是安全的么(如果不慎入口会有伤害么)?怎样改变泡泡液配方使泡泡呈现出不同色彩?怎样测量泡泡的大小和重量?为什么有些泡泡会连在一起?怎样测量泡泡的平均寿命(这是个数学问题,可以模拟一个社会的人口平均寿命)?影响泡泡平均寿命的因素有哪些(进而引申出的问题是,影响一个国家人口平均寿命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的生活方式是科学的和健康的)?怎样设计一种泡泡游戏?需要制定哪些游戏规则?怎样用手机拍摄出有特技效果的泡泡图片(可以在学校举办专题艺术展或比赛)?泡泡的象征意义:梦想、多彩、自由、奔放,当一个人斑斓的梦想破灭时,应当怎样面对?泡泡对生命意义的隐喻:一个泡泡从诞生到破灭,仿佛人生,虽然短暂,怎样才能更加绚烂多彩?等等。我希望这样做能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智慧,使教师建立起职业自信。

  一位院士曾对我说,我国最杰出的几位青年数学家中有半数来自西部地区。培养优秀学生,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投向城市中的学校,投向设施优良的示范校、重点校,还要把目光投向西部,投向乡村,投向那些条件简陋的学校,为那里的孩子创造机会,提供资源。

  我国目前还有相当多的孩子在条件一般的学校中学习。他们获得的资源少,机会少,但他们单纯而朴实,同样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一旦获得机会,得到激发,找到方向,他们可能会更加执着、更加坚定,而这些是决定人未来发展的比分数和智商更为重要的因素。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他们是不可或缺的有待发掘的富矿,而教师是这些矿藏早期最重要的挖掘人。教师只有突破认识上的误区,才能发现并挖掘出这些矿藏,才能让自己和这些孩子都有所作为。

  节选自

  中小学管理:创新与资源的关系有多大?

  

  3

  李希贵:从四个问题了解教育的真相

  什么是学校? 一句话:学校是孩子走上社会之前的社会。

  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在学校里先活一遍?因为在学校这个地方,犯错没有风险。或者说犯错的成本很低。学校安全地给成长中的孩子划出边界,在边界里边什么都可以有: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有迷茫,所有未来在真实社会里一个人可能遇到的情况,最好都让他们在学校里先体验一遍。

  有时候,孩子做错了,这样就有可能发生冲突,但是没关系,学校要接受这种情况。没有体验就不可能成长,在学校期间的体验是不分好坏的,每种体验都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价值。

  家长代替不了孩子的体验,无论你跟他们说什么,他永远、也只能去自己重新再来一遍。

  你会看到世界上各个国家虽然学制是不一样的,比如俄罗斯小学四年、我们是六年、美国大部分是五年,但是到基础教育结束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框定在18岁。这并不是因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知识、能力都需要学到18岁。而是到18岁,一个人的动力体系和制动体系基本上就达到平衡了。也就是说你的发动机和刹车基本上能匹配了,这个时候才把你放到社会上。但是比如有的国家还有一个规定,21岁之前不能喝酒。因为喝酒了之后,可能你的刹车系统又失灵了。

  这就是基础教育,需要为一个人在成年之前提供全部社会生活的体验。提前“预活”了一遍了,知道社会是怎么回事了,然后放飞我们教育工作的挑战就是应对这个问题:怎么能够把一个学校在最大限度上变得更像一个社会呢?

  什么是课程? 一个孩子想要用十二年基础教育的时间,要把人生过一遍,那怎么可能呢?并不是纯靠自然发生,我们需要通过把社会生活中那些典型的部分抽取岀来进行浓缩和提纯,把它变成学校的课程,这样才可能在12年里完成这个任务。

  那么,在设计、规划和开发课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

  第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情形。

  第二,每个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以及基于他们未来不同的成长路径、有可能需要的社会场景。

  当我们基于这样两个维度来开发课程的时候,才能实现这样一张课程表。

  这样一张课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帮助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展开人生的宽度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不主张提前学习,也比较反对以加速学习为特色的补习班,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学习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宽度,而只是在增加进度、增加深度。

  这样导致它过早地放弃了孩子们在特定年龄段的各种可能性,使他们一头扎进一个所谓特定的成长路线上不可逆转。当他生命的多样性被压制、他应该涉猎的宽度也被封死的时候,他就会盲目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一旦此路不通,换跑道的机会窗口就被关闭了。

  ……

  节选自

  得到:关于教育的真相,这位校长只用四个问题就讲透了

  4

  “废除伊顿”,公私合并

  英国教育是要大翻天?

  英国工党于7月9日组织了一场“废除伊顿”的活动(Abolish Eton Campaign),倡议将私立学校整合进公立学校,并且将私立学校持有的资金和财产公平地分配给其他学校。

  随后,这项提议在9月举行的工党会议上被通过,意味着明年的工党大选纲领中或许将纳入此项计划。而一旦在大选中当选,人们通常会以执政党兑现了多少竞选纲领中的承诺来判断政府的业绩。

  活动支持者认为,现有的教育体系对于普通家庭背景的孩子而言没有任何优势,这些孩子能否接受优质教育、他们的潜力能否被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来,取决于父母银行存款的高低。

  此外,社会流动委员会和Sutton信托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英国法官、顶级公务员、外交官以及大量的媒体、艺术、运动领域专业人士都是接受私校教育的。

  反对私立学校的运动声称获得了议会工党议员的支持,包括前工党领导人Ed Miliband、影子财政部长Clive Lewis等。Lewis说“私立学校是不合时宜的,在21世界没有立足之地。当私立学校的孩子比公立学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多300%时,我们不能声称有一个公正的教育体系。”

  毕竟,作为寄宿学校的伊顿公学每年的学费是40,000磅,而提供走读的威斯敏斯特公学每年学费是29,000磅。

  与此同时,工党的现有政策之一是增加学校的增值税费用,此次反对私立学校的提议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着工党进一步挑战私立学校的精英特权以及打破现有的教育体系。

  工党的这项议案还提出,希望将大学录取限制在“私立学校学生的比例与更广泛的人口(目前为7%)相同”。

  可是,这样的方案将面临重大的法律阻碍。提案中没有提到英国数百所的私立学校,其中一些学校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还有一些小型的信仰学校(faith school)。然而,这些学校都没有享受到诸如威斯敏斯特公学那样所拥有的特权或资源。

  其实,上一届工党政府就曾试图改变收费私立学校的慈善地位,但因为法律的原因被迫停止。特蕾莎梅政府在2016年的教育绿皮书中也曾提及这一问题,尽管后来放弃了。但足以说明,英国的私立学校和英国的教育体系的确存在问题,且需要改革。

  ……

  自7月以来,英国工党关于改革英国教育体制的激进提议将教育辩论推到了聚光灯下。打破了千禧年后对关于什么是对孩子最正确的教育的政治共识。一方反对私立,倡议教育资源平分,一方坚持私立,提议加强私立和公立的协作,大国的教育改革难上加难。

  节选自

  顶思:“废除伊顿”,公私合并!英国教育是要大翻天?

  5

  假如没有这几位老师

  他们可能不会获诺奖

  2019年10月7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门扎获得这一奖项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詹姆斯·皮布尔斯、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彼得·汉德克。10月11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

  拨开诺奖耀眼的光环,回溯当初学术道路入口的徘徊。他们或是因为中学老师一句偶然的指点,或是得益于教授倾力的帮助,点燃了投身科学研究的火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威廉·凯林:因为大卫·利文斯顿教授,我才发现自己可以成为科学家 我曾在实验室中为一项既枯燥又无足轻重,并最终被证明不可完成的独立研究而挣扎。我的导师用“C +”奖赏了我,并在成绩单上注明“凯林先生看起来是个聪明的年轻人,而他的未来就在实验室之外的任何地方。”

  这一痛苦的经历使我确信,我应该成为一名临床医生,而不是一名科学家,因此我接受了临床训练。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彼得·拉特克利夫:听从中学校长的话学了医 在颁奖典礼现场,拉特克利夫谈到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的奇妙开端:

  请允许我回顾一下使我走上这条幸运之路的沟沟坎坎。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兰开斯特皇家文法学校读书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那时我的专业是化学,成绩还算不错,也一心想将来投身工业化学领域。一天早晨,优雅(但令人敬畏)的校长出现在化学教室里。“彼得,”在令人感到紧张的寂静中,他说,“我认为你应该学医。”没做过多考虑,我的大学申请表就改了。直到今天,我也不确定他是否认为我会是一个好医生还是一个坏化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迪迪埃·奎洛兹:和导师一起领诺贝尔奖 1995年,迪迪埃·奎洛兹正在日内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长他24岁的米歇尔·麦耶。博导并不因为奎洛兹年轻而轻视他、支使他,而是鼓励他大胆创新,闯出新路子。

  世界大奖和扬名天下或许是可遇不可求的意外之喜,但能在好老师的引导下,山重水复间,迷茫困顿中终于找到毕生奉献的学术方向,却可以说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节选自

  重庆教育智讯:假如没有这几位老师,他们可能不会获诺奖

  6

  班主任如何科学地管理班级

  班主任不仅需要做好个体教育,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带领一群人进步、发展。这些工作当然不是只凭“勤奋”“爱心”就能做好的,必须有专业的思维和方法。所以,每个班主任都需要有一定的管理科学常识,对“管理”的认知不能仅停留在“管束”“控制”,或“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层面上。

  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四大块:

  

  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首先要明确管什么(内容),其次是谁来管(学生,教师, 还是师生合作?),最后是怎么管(方法)。

  科学管理班级,是为了把事情做好;人本管理要求班主任真正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文化管理则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做正确的事(基于价值判断)。除了早期的科学管理理念(又称“古典管理学”),现代管理理念都不主张控制人。那么,减少控制,班级会不会一团糟?学生会不会放任自流?我们希望有一些办法,可以减少控制,但能让班级和学生发展得更好。

  

  

  管理学界的共识是,好的管理不是把人管住,而是激发人的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被激发的学生几乎不要人管,自己就能不断进取。由一群被激发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一定是活力十足、积极进取的团队。所以,激发学生是班主任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节选自

  源创图书:陈宇:如何科学管理班级

  

  7

  孩子比较个性

  是该尊重,还是该教他适应社会?

  孩子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特点”,不知道该尊重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孩子有他的天性,父母也想尽量支持,另一方面又担心任其发展,将来会不会“不适应社会”?总之,都爱孩子,但一说到“跟外界的链接”这种事,几乎就是所有父母的软肋。

  为什么对个性问题的关注变多了? 一句话,因为社会在进步。

  关注个性这种事,条件是很苛刻的,只有在发达的社会里才会发生。社会越落后,我们越是只能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依据最大公约数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最低的需求。

  某种意义上,我们在个性问题上的纠结,都是社会可以容纳一部分,又不能完全容纳的问题。是把一种口味偏好看成“挑食”,还是“忌口”的问题。挑食就是必须改掉的毛病;忌口就是可以保留的个人风格。而它们本质上是不同背景下的同一种东西。当父母们一边希望发展孩子个性,一边又担心与“社会”脱节,这种两难的背后是什么呢?它代表着社会已经跃跃欲试地从“最大公约数”时代,进入允许多元化需求的阶段。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问:这个社会有足够的条件,接受更多与主流标准不合的人,给予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吗?

  我们如何成全? 理想状况下,每个孩子都可以被成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也有偏好的理解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式。理想的情况,注意,理想,是不存在好与不好,什么样的偏好都可以成全。

  成全没有那么难。一个玩具,三个孩子都想要,可以都满足啊。协商一个规则就好,现实中不就是这样吗。也许不是完全满足,会争执,也会有妥协。但整个过程是合理的,理直气壮的。我们接受这些争执和妥协是正常的一部分。没有人会质疑:“孩子怎么这么想玩玩具?是不是有问题?”

  但有时候,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假设。我们假定孩子只能有“正常”的——或者说,跟别人一样的——需求。一旦多出来或者少了某些东西,就自动化地判定为:它是带来麻烦的某个“祸根”。

  社会是有底线的。两条基本的底线是:自立,不伤害别人。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只要自立且不伤人,怎么样都可以。只要做的事情能在这个社会立足,就没什么不可以。

  最受挑战的,是我们头脑里的框架。可以没问题,但我们还会自动地认为:这怎么可以?打扰到别人怎么办?埋没了前途怎么办?以后有一天被社会修理怎么办?但是我们很少再问一句:这些灾难化的结论是怎么来的?它们真的会发生吗?

  有时候我们是先有结论:不可以。然后总是可以找到论据:为什么不可以?——但也许我们真正想说的是:我们“没条件”,而非“不可以”。

  孩子不是问题,只是遇到了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怎样是对的。这样我们才知道,接下来要朝什么方向去努力。比如委屈孩子,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我们知道问题的根本出在哪里,这就不至于把孩子看成有问题的对象。

  孩子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上课时间不在状态,怎么解决?最理想的建议就是换个教育环境,找到一种更灵活的,让孩子更自在的教育方式,以及愿意(或者说,有足够资源)欣赏她的老师。想让孩子发展成更有独特性,更有力量的存在,不是只要一个理念就可以,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可能是钱,可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可能是巨大的心力,去弥合系统的普适性与孩子天性之间的落差,探索一条独特的,成全这个孩子的发展之路。

  但不是每个家庭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就跟孩子沟通。让她理解现在的麻烦是什么。这当然很考验家长。

  ——有时候我们就不愿意面对真相。真相是:孩子并没有问题,至少这根本不是她的错。她是遇到了问题,或者说遇到了麻烦。麻烦在于,环境不具备可以成全她的条件。迫于现实的局限性,她不得不额外付出一些代价。

  孩子是好孩子,合情合法合理地带着她的天性,在一个暂时不能成全她的环境当中成长。她需要接受这一点。首先是家长要接受这一点,很难。但接受这一点之后,孩子看很多事情的态度才不一样。父母看她的态度也不一样。

  这是值得去面对的真相。

  有人说:“孩子理解不了这么深的话题”。可以啊,不解释。但不解释不代表可以颠倒黑白,把问题说成孩子的问题,这就成了糊弄。除了让父母获得一种虚幻的解脱感,没什么好处。仿佛把问题推给孩子,就够了,他的天性就是问题,他生来就是跟这个世界为敌。把孩子拽出他们的小世界,要他们与外界“链接”。没什么可理直气壮的。我们看着那个空空的世界,至少可以在心里默哀。

  这是最起码的,你要知道这件事谁是谁非。

  节选自

  李松蔚:但你要知道这件事谁是谁非

  8

  一周热点回顾

  西安推出行动计划提升基础教育 西安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教育强市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推进解决全市基础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破解教育民生服务短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西安市教育局局长姜建春介绍,根据《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未来3年,西安市将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30所,增加学位38.95万个。市级设立3年不少于50亿元的学校建设专项奖补资金,将根据学校建设任务完成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给予区县、开发区差异化奖补。

  西安将进一步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内生动力,由学校自主选拔任用和管理中层干部,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设立2亿至4亿元学校质量提升专项奖励资金,每年奖励200所办学水平提升成效明显的学校。

  此外,西安将着力提升师资素质,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到2021年,将培训教师6万人次,培养市级骨干教师3000名、卓越教师500名和教育家型教师100名,形成校园长队伍成长型、专家型、领航型人才梯队培养体系。

  河北省出台法规,明确教育惩戒权 近日,河北省出台《河北省学校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立法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规定,学校对不遵守校规校纪、有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为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必要的惩戒措施。

  成都新规:写字楼也能开幼儿园 10月9日,成都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印发《成都市利用既有建筑举办公办幼儿园附属办园点安全管理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其中明确:成都各区(市)县政府要根据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需求,利用城市综合体(含住宅底商)、产业园区内产业用房、社区综合体和商业楼宇、写字楼等既有建筑举办公办幼儿园附属办园点。

  该《基本要求》有效期为4年。

  在公办园学位不足的现实压力下,成都市教育局此次发布的《基本要求》,规定可以在利用“既有建筑”举办公办幼儿园“附属办园点”,也就是说符合资质的写字楼里也可以开幼儿园了。《基本要求》意在推动创新小型幼儿园、微型幼儿园办园模式的落地。

  教育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进入全面整改 10月11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奋进看落实”系列通气会第一场。系列通气会的主题就是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向大家介绍和通报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的教育话题的工作推进和落实情况。

  第一场通气会聚焦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也是当前的一个硬骨头。

  全国共摸排了城镇居住小区4.21万个,其中存在规划、建设、移交或普惠不到位等方面问题的有1.84万所幼儿园。从4大类问题来看,移交不到位的有1.15万所,占总数62.5%,这是下一步整改工作的重点,要推动各地加快移交,尽早投入使用。从区域分布来看,全国整改任务超过900所的有9个省份,合计1.13万所,占总数的61.4%,这是下一步全国范围内整改的重点地区。在做好摸排的同时,各地坚持边摸排边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改任务的有6300余所,占总数的35%。

  由于治理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各地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重视程度还不够,治理工作小组牵头协调作用发挥不够到位;有的地方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对小区配套园移交后人财物等方面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有的地方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有力,没有压实有关部门的责任等等。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高度重视,将在下一步的整改工作中切实加以推动解决。

  ▼

  责任编辑:

上一篇:保护文学原创打击网络抄袭
下一篇:以爱相伴·见证成长——定远县张桥中心幼儿园期末汇报活动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