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账本 大变化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2-12
手机版

  

  龙泉社区干净整洁的农家住宅小区

  ■从简阳城区沿318国道进入平泉街道龙泉社区,沿着平整的水泥路往村子里走,穿过上百亩如绿色屏障般的现代化葡萄种植基地,掩映在茂密竹林中的一栋新建二层小洋楼就是贫困户白祯林的新家。“11月5日买牛奶支出6.5元,买化肥42元……”刚吃过午饭,年过古稀的白祯林摸出笔,颤巍巍地开始他一天之中最重要的工作——记账。翻开蓝色的账本,大到每月领的社保,每年的土地流转收入,小到一卷纸、一笔农具维修的零碎开支,白祯林一条条记录得清清楚楚。这一记,就是35个年头。

  ■1986年,龙泉社区被选为全国371个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白祯林和其他49户农户从此开始每日记账,把家庭的每一笔收入支出记录在册。这一份份详尽的农家账单,不仅真实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历程,为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也深刻展示了成都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农村广袤大地的巨大变化。

  ■“纵观这些年记录的账本,近三年账本上记录的更多了,收入更多,支出也更多了,支出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消费更多在基本生活方面,这几年文化娱乐、子女教育花费更多了。这四年,也是简阳划归成都以来的四年。”龙泉社区支部书记吴正义说。

  保障之变

  住院有了底气

  生了病不再自己硬扛

  百亩葡萄基地,隔开了白祯林的新旧生活。葡萄基地东头一处低矮灰暗的砖瓦房是白祯林此前住了几十年的家。在这个家里,白祯林靠着种地和四处打零工,勉强维持着一家五口人的温饱。基地西边,步行仅几分钟路程,16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是白祯林集全家之力建设的新居。宽敞的客厅内,彩电、冰箱、沙发等家具家电应有尽有,自来水、天然气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18年春节全家搬进新房,白祯林过了这辈子最幸福的一个年。

  幸福感不仅来自居住设施等“硬”实力的提升,更来自如医疗、社保等“软”环境的建设。

  翻开账本,白祯林指着4月份支出那一栏,看病支出2485元。“气管炎的老毛病翻了,住了一个星期的院,总共用了2万多元。”白祯林回忆说。“以前他恼火起来咳个不停,说个话就跟拉风箱一样呼呼的,劝他去医院不听,尽是自己买点药吃了就硬扛。”社区的老支书、同为记账户的薛俸高在一旁告诉记者,“现在晓得保养了,还是要去医院正规治疗。”

  思想的改变得益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2016年,简阳融入成都后,简阳市民能够参保成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其社保、医保标准有了大幅提高。不仅如此,作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白祯林由政府资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根据相关报销和补贴政策,白祯林住院个人自掏腰包的费用仅占到花费总额的十分之一。不能让“病根”变“穷根”。简阳市融入成都后,把实施医疗保障扶贫工程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举措,累计资助参保25万余人次,医疗保险报销152.3万余人次,投入医疗保障资金5.69亿元,切实减轻了贫困人口的看病负担。

  教育之变

  要把娃娃管好

  子女教育最舍得花钱

  “10月9日,社保收入800元。”和白祯林一墙之隔的邻居李贤明,认真记录下这个月的收入。这笔稳定的“工资”用于他小女儿李雁希每月的教育支出。“有了这份社保,我们打工的人心都没那么慌。”

  麻利地收拾好碗筷,李贤明翻出手机通讯录,联系着以前在简阳国光厂打小工时建立的老关系,寻找近期在外务工的机会。李贤明和妻子文化程度不高,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两口子务工赚来的辛苦钱。“不能让女儿也走同样的打工路。现在条件好了,供她读书没问题。”在李贤明的账本上,每个月最舍得花钱的就是教育支出。

  “以前在外打工,想回来照顾家庭也莫法。这两年简阳发展好了,就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工作。现在生活重心就是把娃娃管好。”说起在阳安中学读高一的小女儿,李贤明满脸宠溺。“上个周末她回来还在给我们摆,新校区要修好了,明年就可以搬过去读书。在新校区读书劲头都更足。”

  李雁希即将就读的阳安中学新校区,是成都实施“东进”战略后,简阳启动“教育强市”的重要工程,总投资近10亿元。“阳安中学现有的老校区占地总面积仅23.7亩,学生人数最高峰达5000余人,生均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严重不足。”阳安中学副校长朱永昌告诉记者,“相较于老校区,新校区仅占地面积就增加10多倍,能容纳90个教学班,提供4500个学位。此外,在硬件设施等方面将对标国内先进高中的办学标准,打造简阳教育的新名片。”

  产业之变

  乡村振兴新路

  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

  “10月,酿酒销售收入11750元。”龙泉社区支部书记吴正义按惯例记下了本月的生产性收入。作为社区发展的掌舵人和致富带头人,他不仅要记录自己家的一份小账,心中更随时记着整个龙泉社区的“大账”。龙泉社区距离简阳主城区10公里,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积1338亩,农户1110户3372人。“我们社区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足5分,依靠传统农业的路子走不通。绝大部分劳动力靠外出务工赚钱。留不住人、发展不了产业,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哪里?”自2016年接任龙泉社区支部书记后,一心甩开膀子干事,带领群众致富的吴正义满脑子都在想这个问题。

  “龙泉社区离简阳城区近,离三绕直线距离只有几百米,交通、区位优势突出。此外,靠近沱江河,水资源丰富。社区的提灌站够附近3个村的生产用水量。”梳理家底后,干过多年实业的吴正义有了思路。“我们社区地少金贵,每一亩都要抓产出效益。招项目,不一定是规模大、种类全,但是一定要‘术业有专攻’,最好是农业细分市场领域的高端项目。”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多方考察后,龙泉社区引入发展爱媛、黄金蜜柚等特色柑橘产业的汇众龙投、种植市场颇受青睐的非洲菊的花卉合作社;对前两年已入驻的盛地农庄,规模扩展到上千亩的同时,还引入10多种高端葡萄品种,打响了龙泉社区首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几年下来,落后农村变城市社区、靠天吃饭的农民变身新型产业工人、产出低下的“沉睡”资产变成社区发展的雄厚资本。

  “未来龙泉社区要在提高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引项目方面持续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以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交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标准答卷。”吴正义心中的社区大账又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收入之变

  变身产业工人

  家门口上班收入不错

  “今年葡萄采摘期,仅盛地农庄就吸纳了本村200余名劳动力,人均月薪在2500元左右,居民除了土地流转金,还能在家门口多一份务工收入,大家都很开心。”看着发展蓝图逐渐变为现实,吴正义心中绷紧的弦才稍稍放松。伴随着产业项目的壮大,龙泉社区居民的钱袋子也一天天鼓了起来。从2016年人均收入15957元到2019年人均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

  “4月收入3500元,5月1600元,6月1800元……4月份修枝比较忙,干满了一个月,还有加班,其他时间都只上10多天班,活路比较轻松。”记账户何兆琼指着今年的账本告诉记者。土地流转后,她去年选择在家门口的汇众龙投公司打工,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以前好恼火,种一年田就只够吃饭,现在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收入比种地高多了。”对于现在的生活,何兆琼非常满意。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何兆琼最喜欢在村口社区活动中心亭子里休息,看着四周环绕的绿树、墙角那株盛放的三角梅,仿佛一天的疲倦都没有了。

  “这几年社区变化大哦,修了路,改造了活动中心,对了,还建了绿道,漂亮得很。”这位年过半百的农村妇女,去年第一次知道了绿道这个词。“网格员经常走村入户地宣传,大家现在都晓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前天在征集大家意见,说以后每个月要收污水处理费,我双手同意,该交的。”对于账本上即将多一笔生活支出,这位平时节约得甚至有点抠门的妇女投了赞成票。

  记/者/手/记

  数据记录蜕变 未来更加可期

  “不要小看了这个账本,每一个数据都是来自一线,是最接地气、最真实的,能直接反映农村变化动态。每年来自全国各观察点位的数据将直接录入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系统,为国家农村工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政策好不好?农户真正受益没?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在数据上也能直观反映出来。” 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副站长刘娟表示。

  “真实”“变化”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两个高频词汇。账本上日益丰富的衣食住行的各项开支,逐渐增加的多渠道收入记录……越来越细化的表格,一个个记录在册的数据背后是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加持下广袤农村最真实的蜕变。

  方寸之间的小账本蕴含着国家战略的大格局。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居民的账本上,宏伟蓝图通过一个个数字正在清晰呈现,美好未来更可期待。

  本报记者 王丹 摄影 胡大田

上一篇:天长市“爱心托管班”破解幼儿家长接送难题
下一篇:彭山区实验幼儿园开展“爱国卫生共参与,健康生活你我他”大扫除活动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