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学前班不要盲目上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对于即将升入一年级的“小豆包”和家长来说,剩下的时间更是充满了期待和忐忑。那么,该如何帮助“小朋友”们过渡到“小学生”?家长又该做好哪些准备呢?记者采访了有关方面的专家。

  听天气预报记温度

  有助于锻炼孩子专注力

  “孩子在升入小学一年级后,特别容易在作息时间、注意力、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四个方面出现不适应。”在日前举行的海淀区家庭教育大讲堂第48场公益讲座上,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肖英向家长分享了做好幼小衔接的经验。

  肖英表示,就作息时间而言,幼儿园以活动、游戏为主,教学活动不多。而小学有系统的三级课程设置,没有专门的午睡时间,作息时间和幼儿园完全不同。所以,孩子入学之后容易出现早上起不来、下午打瞌睡的现象。对此,她建议,家长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晚上八点半左右争取让孩子入睡。除了晚上早点入睡之外,8月份开始,家长可以有意识训练让孩子不睡午觉或者来一场有目的的旅行,让孩子逐渐习惯不睡午觉。

  肖英还发现,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还存在不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收拾书包以及不会爱护自己的学习用具、自己主动喝水等问题。她建议,家长可以通过教方法、刻意反复练习、检查监督等方式,帮助孩子掌握应有的自理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孩子主动养成与小学学习相适应的卫生习惯、礼仪习惯等。

  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大挑战。肖英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0分钟到25分钟之间,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展仍在发育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会逐渐好转。家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提前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比如,通过听天气预报记各个城市的温度来锻炼专注力;通过听不断延长的句子并使其跟着复述,训练注意力的广度等。“这几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语言的沟通,让孩子抓取词语、抓取关键词,从而提高注意力。此外,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接抛球等游戏,提高注意力。”

  学前班不要盲目上

  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随着开学的临近,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了不少心存焦虑、倍感困惑的家长。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是否需要“笨鸟先飞”,利用进入小学前的暑假时间,给孩子找个一对一辅导或者报名就读学前班。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假期里“先飞一段”最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到了课堂上,就失去了认真听讲的耐心,“课堂上没什么可学的,孩子就容易待不住。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等讲到了深入、难点的部分,孩子也不愿意听讲。”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表示,在孩子成长发展方面,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他对记者说,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个在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到了54周的时候,一个孩子练了7周,另一个孩子只练了2周。那么,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孩子爬楼梯的速度更快。“所以,有的培训机构声称,孩子经过培训之后,与没有经过培训的孩子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也增强了。其实,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成长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有些能力是孩子到了一定的时间段之后可以自然发展的。”

  北京史家小学终身名誉校长卓立特意为面临幼小衔接的家长们编写了一本家长手册《欢迎来到一年级》。他介绍,在东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孩子5岁开始上一年级。5岁的孩子尝试课堂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能理解课堂的规则、在教室里坐得住。从这个角度来说,进入学前班这个练习场所体验一下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前班是为了预先感受即将到来的课堂学习方式,而不是去接受小学一二年级知识的提前灌输。此外,学前班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孩子在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中,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前表现了出来。这样一来,就可以给父母一个及时的提醒,以便更早找到对策。

  过度期待极度厌学

  上学态度反映家庭问题

  滔滔马上要上小学了,拿到通知书没几天,学校就组织了入学教育,帮助他们提前了解将要就读的新环境,认识未来的同学。没想到,入学教育之后,滔滔在这个假期里添了个新习惯:每天都要磨着爷爷去自己的新学校转一圈。学校在假期里不开门,他就趴在门口一看就是半天。烈日炎炎,常常热得浑身是汗,但是爷爷连劝他到阴凉地方都劝不动。爷爷又心疼又无奈,只好找到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我这孙子是不是得什么病了?”

  与滔滔相反,来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还有另一种极端:在遥遥的家里,“上学”几乎成了家里的禁忌话题。只要有人提到要上小学了,遥遥马上翻脸,又哭又闹。爸爸妈妈很是发愁,“这还没上学呢,就厌学成这样,以后可怎么办呢?”

  温方主任表示,这两种极端的心理状态都需要引起家长的关注。一般来说,对于上学的极度期待,说明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了情感的缺失,“家里面大人关注少,只好期待着去外面新的环境里寻找关注。”他提醒道,这种情形下的孩子很容易“交友不善”,急于找到情感沟通和宣泄的渠道,所以“不良友伴”就有了可乘之机。

  而孩子对上学回避的心态,所反映出的状态与之恰恰相反,“这种孩子对于亲情有过度依赖的倾向,不利于孩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温方建议,这种情况下,家庭环境、做事标准等应该努力向学校看齐,家长不能事事包办,要鼓励孩子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孩子上学由谁来管

  家庭教育一致性很重要

  近日,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还接待了不少家庭群体的咨询。孩子还没上学,家庭内部大战先有了苗头。以诺诺家为例,父母上下班时间与上学时间冲突,没法接送,只好把这艰巨的任务拜托给了爷爷奶奶。没想到,爷爷奶奶则坚持一个观点,“既然孩子放我们这儿,什么事儿就得听我们的,当父母的就得撒手。”双方谈不拢,便来到咨询中心寻求专家帮助。

  温方主任表示,在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一致性”。他提了几个四字原则:分工合作,协同共管;密切联络,增强信任;积极示范,合规处事;把握原则,发展为先。

  其实,那些自己无暇全职带娃的家长也无需感到歉疚和太过担心。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此前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祖辈参与育儿,不会对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祖辈只是部分参与孩子的教养,不是在教养中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并不会对孩子的生活适应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在给家长的手册中,卓立校长也对到底“谁来管孩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两个人都是全职上班。开学伊始,大多数家长会商量,两个人谁的工作时间更灵活一些,谁在工作之余的精力更多一些,就由谁来主要管理孩子的学习。“有可利用的时间和精力固然很重要,不过,这些年来,在接触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沟通方式的家长以后,我认为这件事最好的选择标准是:谁更愿意管孩子。”卓立校长说道。

  卓立表示,因为有意愿,才能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才会花更多时间观察孩子,有更多耐心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总结规律技巧等。如果不巧的是,更愿意做这件事的一方工作比较忙碌,那么双方可以在充分讨论后,协商好分工。比如,制订好计划后,由时间比较充裕的一方来执行,并且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互相不断反馈调整,直到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家庭学习节奏和形式。

  (本报记者牛伟坤)

上一篇:南疆幼儿园师生为祖国送上新年祝福
下一篇:多地延迟开学 线上课程大增 在线教育概念股上演涨停潮 在线教育能否持续得看“硬核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