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教育培训行业创业经历,极度自负与自卑充斥了我的内心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0-02-16
手机版

导语

我是一名在线教育行业的创业者,从2014年到现在5个年头了,这期间我的公司大约融了5个亿,但也烧掉了6个亿,现在钱烧光了。我经历过账面上趴了几个亿的意气风发、站在舞台中央的飞扬跋扈,也经历过被竞争对手诽谤攻击、核心团队的集体出走。

本文来源公众号| 鲸Media 作者|老加州担担面

创业者只有两种极端状态:要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站在人生顶峰;要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全盘否定。这种极度的自负与自卑一直充斥着我的内心,一刻不能安宁。我们这类人从来没有中间的状态,普通人的平滑状态和心理自我创业后就没有过了,太安逸的状态会折磨死我。

5年的创业经历让我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了认知或行业资源。5年时间很短,回顾一下就像在昨天,5年时间很长,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最终,我用了5年的时间换来了与世界的和解、与自己内心的和解。

今天我想把经历过的5年创业经历写下来,送给还在创业、身处寒冬的你,最后也送给自己。

1

人一旦有了和命运叫板的筹码

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2014年,30岁的我厌倦了给别人打工的生活,恰好手里也有点钱和资源,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与自我效能感,开始了这段创业经历。

创业其实和很多人换工作一样,是内心对于现状的不满。我无法忍受平淡的自己为别人的事业而活着,老觉得应该做出一些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事业。这种心态就好比租房,我即使有能力租住一套200㎡的房子,但我还是会选择买一套哪怕只有50㎡的房子,因为50㎡的房子是完全属于我的。

一开始身边创业的朋友就问我:“大多数的创业者,是梦想驱动型或理想驱动型,你是哪种?”

我告诉他都不是,我想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一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自由。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一点事业,哪怕我的舞台很小,但只要能够站在我的舞台上,这就够了。人其实很难安分下来,一旦有了点钱、有了点资源、有了一点跟命运叫板的筹码之后,他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和自我效能感、再难忍受平淡的活着。

为什么有些不想创业的人会选择创业?我觉得是被逼到那个地步,比如老俞,当时被北大开除后创建新东方,就是因为被逼到那个份上。而多数人是因为还没有足够的筹码,去冲出生活的沼泽,还在生活中挣扎。

幸运的是我在创业之初就融了500万人民币的天使,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要是做不成把房子卖了。每一轮融资后创业者的心态都是非常嚣张的,都会进入一个嚣张的顶点。现在回过头来看,五年前在创业一开始就融了500万,已经让我的心态和预期产生了偏差,而这件事造成的后果或者说是代价,一直到五年后的今天才想明白。

这件事情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过去整个蓬勃发展的创投圈里大家的一个认知错误——投入产出比。

2

投入产出比到底衡量了什么?

什么叫投入产出比?

今年暑假期间,在线教育企业里的作业帮、猿辅导、学而思都是几个亿的资金往里投,多的时候十个亿也往里投,但最后换来了多少收入呢?大家预期的是用1个亿的投入换来1个亿甚至2个亿的的收入,但实际情况是投入1个亿只换来了几千万的收入,这种情况肯定就是赔的。

既然大家都把投入产出比作为一个核心的指标,但为什么还会发生上面的事情?

终于,我从上一代的创业者身上找到了答案。

上一代的企业家在创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投入产出比,他们就是逼着自己去想一件事情——能不能没有投入或者用很小的投入,换来高产出? 他们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商业本质,教会大家如何赚钱。

柳传志、俞敏洪最开始的时候没钱,更不会有人投钱,这种情况下只能靠自己赚钱。所以越是资源紧俏的时候,才能逼着机构/企业家去找寻最具商业本质的东西。

我们这批创业者往往忽略了商业本质,考虑的是我先去融钱,然后用融来的钱砸出一个市场。

通过两代创业者的对比,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大家对投入产出比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误解。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普遍会忽视的是什么?

普遍考虑的是商业上我怎么用100万的投出,换来200万或者300万的收入,这样我就算赢了。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很多问题因为这100万而被掩盖,没有完全解决。

比如:组织问题。创业时候你肯定会把最好的团队留下来,不好的淘汰,但是有钱的时候,团队安于享乐,效率低下。

比如:产品问题。创业时候想的是产品迭代创新,但是有钱的时候,通过大量补贴,好像也能做出200万的收入。

比如:流量问题。创业时候会花大力气做获客和免费流量,但是有钱的时候,似乎靠投放就能触及用户和获取流量。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好像用钱都能解决,钱已经变成了万能。

什么时候该谈投入产出比?

就是你先过了从0到1的阶段再说。从0到1的问题,你应该去找自己的商业本质,从1到10的问题,才是投入产出比解决的。

以前的观点:钱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剩余。

现在的观点:钱已经快成一种生产资料了。(和锄头、耕具一样的生产资料)

3

人们是因为选择而相信

并不是因为相信而选择

为什么资本寒冬对企业的影响这么大?

从2018年开始,我们能看出市面上的很多企业其实都没有抓住商业本质,资金链一旦出问题,企业马上就会受到影响。但凡渡过了从0到1的企业,资本寒冬对他的影响就会特别有限。决策者收紧一下支出、提升一下人效,这些东西就都上去,这些都是商业的本质。

从0到1是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建立的关键期。如果你忽略了商业本质,单纯的觉得有钱就能有收入、有流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件事情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斯通见惯,只是在教育行业里,大家还觉得是一件挺新奇的事。ofo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有一天我的投资人有田告诉我,因为跟谁学已经上市了,而他的大班课做的非常好,今年暑假的教育赛道里,大家都在学着做大班课,包括作业帮、猿辅导,但是至今来说,我们觉得大班课做的好的、各方面都做起来的,仍然只有跟谁学。

我们可以看到事物本质是什么?

到今天为止,猿辅导大约融了6亿美金、作业帮大约融了9亿美金、跟谁学大约融了5千万美金,并且做到上市。融资最少的跟谁学好像也没有做的多么差劲,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评价一家公司的好坏,往往是从他的估值、融资额评判,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你要把一件事做成,靠的是创始人、团队、商业模式、战略、执行力,这里面还包括资源(钱、人脉、行业资源和其它)等,大家都把钱当成一个最显而易见评判一家企业的标准,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觉得是大家对投入产出比这件事的意识是错误的。

今天市场上绝大多数耳熟能详成功的大企业,他们往往不是靠烧钱烧出来的,他们靠的是最开始那条好的商业模式,从0到1时候的商业模式就是自己趟过来的。

比如:微软,最开始就是做操作系统、软件、生态,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是能赚钱的,而不是靠砸钱出来的。比如:Apple,最开始卖消费类电子产品,同样如此。

当然也有个例,亚马逊的图书业务做了十几年,亏损了十几亿美元才开始盈利。我们今天来看特斯拉,也不被看好,一直在亏钱,在大家看好他的未来。我们需要知道,只有少数企业是这样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这种少数企业的案例被大家认为是一种常态。

这件事就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哈佛辍学后创业,大家就会欢呼辍学创业就是牛逼的人,但其实不是,只有少部分人是这样,有一个专业名词可以解释这个,“聪明人的现实扭曲立场”,人们是因为选择而相信,并不是相信而选择。比如我选择了你,所以相信你行。

【写在最后】

我和我的投资人有田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感兴趣的话,以后会持续更新。关于教育和创业,我们能聊的有很多。

上一篇:一起来关注下成都教育培训设计的主要技巧要点
下一篇:疫情之下,致窝在家里的我们:教育培训业怎么办(实践篇)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