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油翁》三段内容,为何第三段只有一句话,却被语文教材删除?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在我国古代社会,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有能够放眼世界无人所及的作品。

  这些作品,在历史的沿革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而除了作品之外,它们本身所象征的意义和蕴含的道理,也极具启发性。

  

  因此,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之中,会有许多古人的作品呈现在书本之中。从唐诗宋词,到寓言散文,都有许多名篇被选入其中。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所学到的文学作品不同,而各文学作品,也并非是不经任何修改就被搬到了教科书之上。

  欧阳修的《卖油翁》便是经过删改之后才被放入书中。奇怪的是,《卖油翁》所删改的部分,仅是原文的最后一句话。

  

  在讨论《卖油翁》的删改之前,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原文的内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从这段原文我们就能看出,陈尧咨的箭术非常厉害,因着其高超的箭术,他也养成了自矜自傲的性格。然而,他没想到的事,自己引以为傲的箭术,在卖油翁的眼中,仅仅是“但微颔之”的态度。

  

  要知道自己箭术举世无双,卖油翁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其不咸不淡甚至稍有不满的态度自然引起了陈尧咨的注意,于是便有了第二段内容: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恐怖片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一向自矜自傲的陈康肃自然不乐意,却没想到卖油翁的回答更令他不满意,“唯手熟尔”四个字,完全就是看不起他的意思。但是当老人将油丝毫不漏地倒进葫芦里,甚至连放在葫芦上面的铜钱都没有沾到半点油的时候,陈康肃震惊了。

  当他觉得卖油翁在倒油这方面很有本事的时候,卖油翁又用了“唯手熟尔”四个字来形容自己。

  可以看出,整段文章所要讲的内容非常明显,就是卖油翁说了两次的“唯手熟尔”,一切高超的技艺,都建立在勤练之上,故而是熟能生巧。

  

  然而,在这段话结束之后,其实还有第三段: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意思是,这个卖油翁,与《庄子》里面所讲的庖丁和轮扁又有什么区别呢?

  只是一句话的差别,缘何教科书要将其删除?

  

  首先,这篇文章被选到课本之上,其目的便是为了让学生们学到熟能生巧的道理。而《卖油翁》一文,第一段讲陈尧咨擅长射箭,准度极高,而卖油翁却不甚满意,便是为了引出第二段不满意的原因。

  当老人进行了一番倒油操作之后,陈尧咨便明白,那些看起来十分厉害的手段,都离不开长期的练习,因而自己在箭术上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卖油翁在倒油上的技艺一般,是长期练习的结果。

  

  两次“唯手熟尔”都写出了陈尧咨与卖油翁勤加练习、熟能成巧的本领。

  即两段话已经能够完全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文章的含义,能够使教学目的达成。故而,第三段是否需要已经并不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

  

  《卖油翁》全文仅一百多个字,言简意赅地将两个人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原文的最后一句话,又大大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

  简单一句话,便涉及到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典故比较常见,即我们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之所以能够将宰牛的技术运用得出神入化,便是他长时间的解牛经验使他对牛了若指掌,因而解牛才会显得得心应手。

  

  第二个典故便是轮扁斫轮。这一故事大致内容讲的便是轮扁认为古人留下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传给后人,唯有自己的经验方能让自己得心应手,而流传下来的知识不过是糟粕((无用)罢了。

  虽然同样也涉及到了得心应手,但庄子这篇文章实际上对知识与经验是含有明显的褒贬色彩的,他借用轮扁之口,表示曾经的经验无用,套用在现实之中,就是所谓的知识无用。

  

  首先,单要扩充这个典故,就相当于让学生们再次学习了一篇新的文言文。其次,这篇文言文对知识的贬低容易影响到学生们的心性,故而老师还得花时间解释,在同学们心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原本仅陈尧咨与卖油翁两人的对谈就能学会的道理,经过最后一句话的补充之后,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

  

  与课本上所强调的“唯手熟尔”这一道理不同,原文是有一个侧重的主人公的,即卖油翁。欧阳修的这篇文章,是采访陈尧咨后所写。

  在陈尧咨年少练习射箭之时,便是通过偶然遇到的卖油翁悟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而后才会发奋读书,在21岁的时候就跻身朝廷。

  

  卖油翁于陈尧咨而言,是有一定的恩情在其中,因此,文章末尾一句话,便是对卖油翁的肯定和夸赞。

  而选入课本的《卖油翁》,是为了突出熟能生巧的道理,若将最后一段放进去,反倒让卖油翁的形象更为突出,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

  故而,在多种因素交织之下,即使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也被舍弃于教材之外。

  

  课本,也就是教材,即教授学生们所需要的材料,是抱着一定目的出现在社会之中的。当一篇文章能够完整地传达出这样的目的之后,那么通过适当的删减让学生能够在合适的阶段更好地吸收知识,反而是一种较为恰当的方式。

  举报/反馈

上一篇:【新闻下午茶】天气又“任性”了!阴雨迷雾回南天轮番“上位”!还有……
下一篇:【作文帮】2022高考8篇满分作文来了!绝对惊艳,赶快收藏!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