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不同的咳嗽该如何用药?临床指南来了!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干货满满!

  近年来,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202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正式发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01

  普通感冒

  病毒感染是感冒的主要病因。

  ▌?临床表现:

  除咳嗽外,还伴有其他上呼吸道相关症状,如流涕、喷嚏、鼻塞和鼻后滴流感、咽喉刺激感或不适,可伴发热,全身症状少见。

  普通感冒的咳嗽常与鼻后滴流有关。

  ▌?药物治疗:

  不推荐常规单独使用中枢性止咳药物。

  成人推荐由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减充血剂联合镇咳药物的复方制剂治疗伴有咳嗽的普通感冒。

  减充血剂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联合应用能明显缓解咳嗽,改善打喷嚏、鼻塞等症。

  单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明显临床获益。

  无发热、头痛、肌痛症状的普通感冒患者,不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

  0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病毒感染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少部分可由细菌引起。

  ▌临床表现:

  初期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咳嗽可渐加剧,伴或不伴咳痰,细菌感染者常咳黄脓痰;病程日韩综艺常自限,全身症状可在数天内消失,但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3周。

  ▌药物治疗:

  剧烈干咳者可适当应用镇咳药物,有痰而不易咳出者推荐使用祛痰药物或黏痰溶解剂。

  缓释愈创甘油醚可缓解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不推荐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咳黄脓痰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建议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者,可考虑给予口服抗菌药物。

  03

  感冒后咳嗽

  当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症状消失后,咳嗽仍然迁延不愈,持续3~8周,X线胸片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之为感染后咳嗽(PIC)。

  其中以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又称为“感冒后咳嗽”。

  ▌药物治疗:

  对部分咳嗽症状明显的患者建议短期应用镇咳药、抗组胺药加减充血剂等。

  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有一定效果。

  不建议使用ICS激素和孟鲁司特钠治疗。

  04

  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

  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和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称鼻后滴流综合征。

  ▌临床表现:

  慢性咳嗽,以白天或体位转变后咳嗽为主,入睡后较少;有鼻部和咽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

  ▌药物治疗:

  1.非变应性鼻炎以及普通感冒引起的鼻后滴流综合征:

  推荐首选口服第一代抗组胺药和减充血剂治疗。

  2.变应性鼻炎以及普通感冒引起的鼻后滴流综合征:

  推荐首选鼻腔吸入鼻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效。

  3.慢性鼻窦炎引起的鼻后滴流综合征:

  推荐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对于合并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口服激素序贯局部鼻吸入激素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鼻吸入激素治疗。

  鼻用减充血剂可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缓解鼻塞症状,但不宜长期应用,需要警惕其导致药物性鼻炎的不良反应。鼻用减充血剂疗程一般<1周。建议联合应用第一代口服抗组胺药和鼻用减充血剂,疗程2~3周。

  黏液溶解剂(羧甲司坦/厄多司坦)治疗慢性鼻窦炎可能使患者获益。

  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

  05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

  ▌?临床表现:

  咳嗽大多发生在日间、直立位以及体位变换时,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痰。进食酸性、油腻食物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

  除咳嗽外,40%~68%的GERC患者可伴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及嗳气等典型反流症状,但也有不少患者以咳嗽为唯一症状。

  ▌?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

  推荐抑酸药物,包括PPI和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作为GERC的首选治疗方法。

  PPI的抑酸效果和症状缓解速度佳,但需餐前半小时或1h服用。无PPI时也可选用H2受体拮抗剂。

  2.促胃动力药:

  促胃动力药对缓解GERD相关症状可能有效,建议对于GERC患者,可在抑酸基础上联用促胃动力药。抗反流治疗疗程至少8周,逐步减量。

  06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慢性咳嗽的最常见病因,国内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约占慢性咳嗽原因的三分之一。

  ▌?临床表现:

  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但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比较剧烈,夜间及凌晨咳嗽为其重要特征。

  ▌?药物治疗:

  推荐ICS联合支气管舒张剂,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或单用ICS治疗。

  长期吸入激素可能有助于预防典型哮喘的发生。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CVA有效,能够减轻患者咳嗽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减缓气道炎症。

  07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

  EB是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3%~22%。

  ▌?临床表现:

  主要为慢性刺激性咳嗽,常是唯一的临床症状,干咳或咳少许白色黏液痰,多为白天咳嗽,少数伴有夜间咳嗽。

  患者对油烟、灰尘、异味或冷空气比较敏感,常为咳嗽的诱发因素。患者无喘息、呼吸困难等气流受限相关症状。

  痰嗜酸粒细胞增高是必要诊断依据。

  ▌?药物治疗:

  EB对糖皮质激素反应良好,治疗后咳嗽很快消失或明显减轻。建议首选ICS治疗,持续应用8周以上。

  初始治疗可联合口服泼尼松10~20mg/d,持续3~5d。

  半数以上的EB患者治疗缓解后会复发,合并鼻炎和持续性嗜酸粒细胞炎症是复发的危险因素。

  08

  变应性咳嗽(AC)

  临床上,某些慢性咳嗽患者具有特应质,痰嗜酸粒细胞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将此类咳嗽定义为AC。

  ▌?临床表现:

  刺激性干咳,多为阵发性,白天或夜间均可咳嗽,油烟、灰尘、冷空气、讲话等容易诱发咳嗽,常伴有咽喉发痒。

  具有下列指征之一:

  ①有变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接触史;②变应原皮试阳性;③血清总IgE或特异性IgE增高。④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治疗有效。

  药物治疗:

  ICS和(或)口服抗组胺药物治疗4周以上,初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3~5d)。

  09

  难治性咳嗽

  除了不明原因慢性咳嗽,临床上还有一些有潜在慢性咳嗽病因的患者,但针对这些病因进行治疗,咳嗽症状无明显缓解,称之为难治性慢性咳嗽。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调节因子类药物加巴喷丁治疗有效,其他药物如阿米替林,巴氯芬、卡马西平、普瑞巴林等亦可选用。

  雾化吸入利多卡因对临时缓解难治性慢性咳嗽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来源:药评中心

  本文整理:Gcplive

  责任编辑:彭建萍?戴戴

  版权申明

上一篇:2023 考研大纲有哪些变化,该如何解读?
下一篇:23考研倒计时一个月,研究生迎来“新变化”,读研变得越来越难了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