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这些内容,才是应该学习的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1-22
手机版

  《春》作为一篇传颂不衰的经典散文名篇,入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篇课文,足见它的价值和地位之高。那么这篇课文到底有名气在哪儿?到底美在哪儿呢?同学们该学些什么呢?

  我见过一些孩子学习这篇课文,还是传统的老一套,学习生字词、作者、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当然,学习这些知识并没有错,这些知识都非常重要,而且都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不过,学习课文也要重点突出,主次有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不抓重点,每一课的学习内容都是一样的,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孩子的知识学到了,但是能力却提高不了多少。

  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这篇课文,我结合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确定出这篇课文可以学习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领略文章的景物之美。

  即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美在哪里,感受并且概括出来。注意: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阅读文字,学会概括。我见到过有的孩子照抄照搬教辅资料上的现成答案。比如第3到第7段就照抄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概括未尝不可,但是死板教条,毫无生机。

  第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习文章的表达之美,即课文用了什么样的语言和方法描写景物的。我把它概括为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描写的角度和方法(主要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时空转换、色彩搭配等等)。

  比如课文的第四段,作者描写春花。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用到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惊悚片比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拟人;“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既是比喻,也是排比。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来看,作者综合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时空转换、色彩搭配等方法,把春花写得立体丰富,有声有色,富有生机。

  

  以上两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孩子们一定要品读文字,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迁移运用到写作上去。

  第三,了解课文的结构之美。

  课文的结构之美,也就是小学学过的划分段落。这篇课文和后面的《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都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这一个知识点比较简单,点到即可。

  第四,体会作者的情怀之美。

  体会作者的情怀之美,也就是小学学过的中心思想,小学时概括中心思想可能是好多孩子学习课文的要点内容。其实好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明朗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套路的答题模式,学生体会概括起来并算不难。对初中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们体会体会,在这一个单元中,仅仅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次要目标,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讨论,欢迎留言。

  

上一篇:2016"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称号人员简要事迹
下一篇:「考情分析」南京师范大学 865学科生物专业考研上岸攻略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