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的120年人生 | 这套顶配经典必须拿下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1-25
手机版

  原标题: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的120年人生 | 这套顶配经典必须拿下

  

  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120周年

  他是20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国际文学界将他与鲁迅并提,两度提名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他写下了湘西的美丽、痛苦和哀愁,他着迷于生命的鲜活与坚韧,他笔下的边城、翠翠、萧萧、茶峒,构成几代人对田园牧歌与人性之美的最初想象。

  他就是沈从文,比莫言早24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诺奖评委马悦然说:“如果沈从文1988年5月没有去世,肯定能得奖。”

  胡适称他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巴金认为,沈从文不仅有很高的才华,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黄永玉说,沈从文一生从不相信权力只相信智慧……

  作为20世纪集大成的“文体作家”,沈从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汪曾祺、莫言、贾平凹、陈忠实、余华、阿来、王安忆等都对他推崇备至。

  他的作品温和、诗意又充满悲悯;而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他选择在艰困寂寞、痛苦挫败中,把生命支持下来,他遗留下的文学与精神财富,对处于当下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愈发充满力量。

  徐志摩说,沈从文的作品值得读者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所以今天要为大家隆重推荐这套—— 《沈从文别集》。

  这套书中的内容由沈从文生前亲自选定,共20册,250多万字,收录沈从文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书名由汪曾祺拟定,有“最后的才女”之称的张充和题签,张兆和、沈虎雏作序,知名书籍设计师陆智昌设计。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套书都堪称“顶配”。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中国最后一个浪漫派

  这套顶配经典必须拿下

  来源 | 中信

  01

  只有小学文凭的他

  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

  出身湘西山城的沈从文,家境破落,14岁就当兵,从军流徙中见过了世间太多的残酷。

  只有小学毕业文凭的他,毅然选择弃军从文,离开家乡追求“文学梦”。他决心通过知识和思想去拯救国家,他什么都没有,但有信仰。

  

  在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里,你能看到沈从文北漂初期的处境:到北平的头两年,考大学屡次落榜的沈从文,被迫蜗居在北大附近一间逼仄的小客房里。他勤奋写作,投稿像雪片一样飞出去,却纷纷下落不明。

  穷困与迷茫中,他拿起笔写信给郁达夫求助:“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我只要生!我不管如何生活方式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每日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

  最难的时候,他也不曾放弃 “我倒要看看,我自己支配自己,比命运处置是更好还是糟糕?”凭着这份信仰,他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懂的人,成为了“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

  不到20年的创作生涯,共结集出版作品高达80多部,其中包括除诗歌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散文和戏剧,一生著书文字多达500多万字。

  

  在鲁迅、巴金、郁达夫、茅盾等文学大家云集的民国,他是作品最多的那一位。

  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评比中,他的中篇小说《边城》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世人只看到他的成就,只有当你沉静下来,去品读他的日记、自传、书信,才会发现,这份成就背后,是鲜为人知的用心和坚守。

  

  “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到社会中,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的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地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摘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

  “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如何忧愁,我也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摘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02

  他是不可救药的“美”的爱好者

  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美’的爱好者,对于由于人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美的东西具有一种宗教徒式的狂热。对于美,他永远不缺乏一个年轻的情人那样的惊喜与崇拜……”

  凭着这份对“美”的狂热,他建构了无与伦比的湘西世界。

  

  1934年,沈从文在故乡拍摄的虹桥景象,“这也是他唯一一张摄影作品”。

  他写湘西的高山绝涧:

  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农民各就河边编缚竹子做成水车,引河中流水,灌溉高处的山田 。(《沈从文别集·自传集》)

  也写湘西美好的人和故事: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条黄狗。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扶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别集·边城集》)

  

  沈从文手绘的湘西图景

  而他笔下的湘西人,更是富有强盛的生命力、洒脱的生命形态和执着的生命追求,给人以无穷的力量。

  在《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沈从文别集·柏子集》等作品中,你会看到沈从文笔下不同性格的湘西人与他们各异的人生,但这些人都具有一种共性——拥有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预备兵技术班里的教官,是个杠杆技术极好的人,沈从文“不管作什么总去作,不太关心成败得失”的人生态度,就是在跟这位教官的训练中形成的;在怀化镇,拉风箱打铁的小工人是多么勇敢又快乐地工作着,不关心劳动的苦累;抑或在寒冷的十一月下溪里泅一阵水,不在乎严寒冻骨甚至个人生命。他们为快乐而活着,没有太多的利害考虑。

  

  沈从文欣赏他们自然流露的人性美,赞叹他们,并且受他们的“辐射”,形成了“把钱花光后仍然有说有笑,躺在温暖软和的棉军服上面,说粗野的故事,喝寒冷的北风,让船儿慢慢拉去”的洒脱态度。“凭着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

  在以痛斥黑暗、控诉不公为主流的20世纪文学浪潮中,沈从文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他通过笔下的山水和人物,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相信”——相信人性中有真正的洁净、纯良,相信美好的情感是生而为人最应当珍重的东西。

  03

  在艰难困苦中,将生命支持下来

  沈从文曾在给大哥的家书中说,要每年好好写一到两本小说。当时他大约四十岁,正值盛年的他,不曾料到重大转折即将到来。

  1948年,沈从文被认为是“反动”作家,遭到郭沫若等人的严厉批判。一些学生也写横幅,对他进行侮辱。

  沈从文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曾绝望地两度自杀。一次将手伸到电线插头上,一次吞煤油割腕自尽,但都被家人及时发现,救活过来。此后,沈从文公开宣布封笔,不再写任何小说了。

  

  但他并未因此走向绝望和自弃,而是从另外一种路径觅到了人生意义的出口。他钻入冷门的古文物堆里,以沉默之美代替文字之美。没想到,这一沉默就是30年。

  30年写作生命成了一片空白,但他的生命并没有白白过去。他写作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战国漆器》等学术著作。他历时15年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为经典巨著,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的空白。

  从生命全部去看……万千人在历史中而动,或一时功名赫赫,或身边财富万千,存在的即俨然千载永保……但是,一通过时间,什么也不留下,过去了。

  另外又或有那么二三人,也随同历史而动,永远是在不可堪忍的艰困寂寞,痛苦挫败生活中,把生命支持下来,不巧而巧,即因此教育,使生命对一切存在,反而特具热情。

  沈从文在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说的,正是他自己的写照,是一个在哪怕最坏的时代,也能把生活坚持下来的文人的风骨。

  

  而这样一种信念,对深处变局中的我们来说,何其重要。

  妻子张兆和说,直到整理编选沈从文遗稿时,她才“真正懂得沈从文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看完这套《沈从文别集》,你将看到最真实的沈从文。

  

  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诞辰120周年纪念

  中信出版·大方×楚尘文化重磅推出

  沈从文亲自编选,一生作品精粹

  精装珍藏版全20册,沈从文之子授权独家出版

  阅读珍藏的最佳读本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责任编辑:

上一篇:从客家小妹到双料硕士——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的铿锵人生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本硕博新生大数据来了,硕士生源不如博士生?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