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河源的文人墨客,你知道多少?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4-20
手机版

  元代河源的文事,史料上很少记载。河源学宫、龙川学宫都在元初遭到兵燹,但也在元代得到了重修。在科举史上,河源县出了个解元,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解元,这也是河源县科举史上乡试最好的成绩。

  解元牌坊 资料图片

  兴勃亡忽的元代学宫

  元初之前的龙川循州学庙,一直都在今佗城的北边,风水环境好,背枕嶅山,面朝东江。离县治只有2里路。后山有丹桂亭,旧有泮池一口,旁边还有水塘数口。宋代多个龙川地方官长如循州知守宋煜、梁克俊、宋诩,县令倪应时等,都曾进行过修葺。

  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是循州学庙最兴旺的时候。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年—1258年),闽县李若水前来赴任龙川知县,以儒道行吏治。那时大约学庙建筑有些破旧了,他在营廨宇、缮仓库、筑城池之余,重修泮宫,循州学庙继续兴旺。然而随着宋朝的灭亡,循州学庙遭到战火的荼毒蔓延,元初至元十八年(1281年),龙川学宫惨遭兵燹,遂成废土。元帝忽必烈废除了科举制。

  待元朝天下鼎定,天下读书人仍需进学修业之所,以期进身,乃于李守旧宅处,辟作学庙。这个“李守”,疑即李若水。约40年后,时至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之时,整个国家政策也发生了转变,其即位诏书提出“从新拯治”朝政18条要求,其一即兴学校:“国家内置监学,外设提举、教授,将以作养人材,宣畅风化。今仰中书省自国子监学为始拯治,各处州郡正官、肃政廉访司申明旧规,加意敦劝。若教官非才、学校废弛者,从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纠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元仁宗延祐年间,一位名叫徐震的人前来赴任龙川知县。这徐知县下车之初,便前往循州学庙考察调研,见其屋宇偏狭,是低配版的泮宫,与庙学制度根本不相称,徐知县叹息良久,有重修学庙的打算。

  大概一年后,徐震治下的龙川政通人和,事简民裕,大概县里的经济充裕些了,延祐戊午(1318年)冬,徐知县请来工匠在龙川江右侧学庙旧地重建泮宫。次年秋建成,崇殿深宇,师生宿舍,俱宽敞明亮,无不新备。徐震又拨给学田,以其收入供学宫用度。参观了学宫的龙川父老感叹知县为当地子弟所做的好事、实事,于是相率立石,请来循州学正李仲著写了一篇序文,刻石以纪。

  龙川学宫 资料图片

  至治年间(1323年—1328年),一个叫蓝秃武宣(人名)的达鲁花赤(元官名),与同知孙恭,建集贤堂于新斋后,又名讲堂,以便祭祀斋肃。

  然而一乱又至一治,一治又来一乱,残暴的元代在各地农民起义大潮冲击下岌岌可危,战火蔓延至龙川,龙川学宫又被毁了。元时被毁的还有南宋时因纪念吴潜而建筑的东山书院。

  元代河源、龙川无进士

  忽必烈时代中止的科举考试,于元仁宗皇庆三年开始恢复。皇庆二年十一月,元廷正式发出行科举的诏书,“以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科场每三年一次开试。“自科举之兴,诸部子弟,类多感励奋发,以读书稽古为事”。

  另外,“举人从本(籍)贯官司于诸色户内推举,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举,以礼敦遣,贡诸路府。其或徇私滥举,并应举而不举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

  这是以考试加举荐两种方式来选拔人才,“为了以真儒辅治天下,新恢复的科举抛弃了只重词赋文章的考试方法,采用既注重行为操守也注重真才实学的方法。行为操守由地方官员负责考察和推荐,真才实学则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层层筛选,考试用书以朱熹的著作为主,显示了朝廷对理学的认可和尊崇。”(《元代政治思想史》中卷,史卫民)

  但元代40余年中断了科举,赴科场考试的人很少,每科取士数量亦少,共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闽赣粤“南人”更是受歧视,赣南、惠州无一名进士。河源、龙川尚有数名举人,其中,龙川有举人1人——刘泉,但中举时间各版县志意见不一。河源县亦有数名举人,据同治《河源县志》,有大德壬寅举人黄明德,任福建漳州府龙岩县知县;有曹德秀,为解元,任翰林院博士;谢天与及谢礼和分别于延祐甲寅、泰定甲子中举,分任云南顺元府同知、江南扬州兴化县教谕。元代河源谢家颇出读书人与官宦,尚有多人被荐辟出仕,如谢敬昭、谢至道,以武略荐辟,分别任兵马指挥、任镇府断事。

  元代时河源县诸科人物不算少,在光绪《惠州府志》中列有6人,而龙川只1人、归善2人。龙川诸科1人,为黄德震,是当时耆儒,攻读儒家经典数十年。河源的6人中,有举孝廉任潮州路同知的陈景贤,有举文学任凤翔教授的陈君用等。

  关于元代进士,有相关资料说龙川曾有进士1人,名朱廷琛,元统二年(1334年)进士,文林郎,后落居今和平上陵,曾任惠州府巡按理刑推官。但该年并未举办科考,而是此前一年的元统元年(1333年)三月,廷试进士,100人及第,其中有刘伯温。因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

  据查,朱廷琛原居江西南昌府建昌县(今永修县)宽仁乡,明初出任广东惠州府推官,因水土不服而殁于任上。其子仁瓒、仁通、仁达兄弟3人扶柩归葬,途经今和平县上陵镇时因故葬父于当地,兄弟3人亦定居于此。他们共生9子,按万一至万九取排行名,族内称之为“上九子”。居住在和平的朱氏子孙,便以朱廷琛为和平开基祖。其中第五子万五郎(大名成宝)移居兴宁丝竹湖,成为兴宁开基始祖。

  祯州夫子、河源解元曹德秀

  元代河源科举史最值得一提的,是解元曹德秀。

  曹德秀高中乡试第一,是在元代延祐元年(1314年)。这是自元代以来,历世祖、成宗、武宗三主40余年,第一次恢复科举考试。但曹德秀所中乃是举人,其中举时间,疑族谱与县志所载有误,当为皇庆三年(1314年)八月。当月举行乡试,全国共设17个考场。半年后会试,即次年(1315年)的二月,会试于京师。

  说起曹德秀,还得先说到他的祖先曹辅。曹辅生于宋代熙宁元年(1068年),官延康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福国公。河源曹氏族谱称《福国公曹氏族谱》。曹辅嫡长孙曹岱,以父荫任将仕郎(从九品下),初任庆元四年(1198年)惠州海丰迪功郎(又称宣教郎,从九品),次任嘉泰三年(1203年)南恩州司户兼参录,三任开禧三年(1207年)循州龙川县令,四任广州增城县令。嘉定六年诰授循州文林郎(从九品上),嘉定十一年(1218年)解任。其后20余世一直居住在河源中郭登瀛坊。至22世,分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存信五房,后裔迁居下郭(上围)、禾溪(仙塘)、洪溪(回龙)、长宁(新丰)等地。(见司雁人《河源客家简史》)河源曹氏常号绍德,大门对联为“豸史家声远,省元世泽长”。“省元”,指元代解元曹德秀。

  在今江东新区临江镇澄岭村,还保存有河源县唯一的省解元曹德秀的墓,已经多次翻修。

  曹德秀,字实君,号桂邨,元延祐二年乙卯科解元,历官金昌、汝州、鲁山县知县,慈惠爱民,清风两袖,利无不兴,害无不除。政事稍暇,立期传集生童,诣明伦堂讲解经书,会课论文品题引诱,始终不倦。钦授翰林院五经博士,致仕荣归梓里,训解五经,有志肄业者悉归门下。享寿69岁。邑宰旌赠祯州夫子,从祀乡贤,载邑志。(同治《河源县志》)

  据统计,自有科举开科取士以来,河源县(包括现在的源城、东源),河源共考取进士12人(其中翰林1人),举人81人(其中解元1人,即曹德秀),武举15人。

  在明清《广东通志》《河源县志》中,都有记载河源元代解元曹德秀的简略事迹与墓葬,但对他的生平着墨不多。光绪二十二年的《福国公曹氏家籍》(曹承玖重订)中,延承旧谱,记载了较为详细的曹德秀生平。

  据载,曹德秀幼年颇有大志,博览群书,文采甚佳,英迈不群。自元朝执掌国政以来,40余年不肯开科取士,不管兴学育才,数代士人仕进无望,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曹德秀不求治国平天下,只是修身齐家,默默读书。忽然到了仁宗时期,世祖以来的各种补充官员途径已经不适用,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314年,延祐元年,曹德秀一举考取乡试第一。消息传回河源,河源邑人都倍感骄傲。

  后人评论此事时,用了这样的文辞:“公以一代鸿儒,应运而兴,开吾槎文运之始,功甚巨也。”

  河源县人口不多,士子甚少,千年来中举者尚不满90人,解元唯此一人而已。元朝之后,河源明清两代的举人大幅度增加。

  曹德秀被授予河南鲁山知县之职。唐朝大诗人皮日休,曾为当年的鲁山知县元德秀写过《七爱诗》,其中有句云:“吾爱元紫芝,清介如伯夷。辇母远之官,宰邑无玷疵。三年鲁山民,丰稔不暂饥。三年鲁山吏,清慎各自持。”人们把元德秀唤作“元鲁山”。

  曹德秀与这位元大人同名,有这样的榜样在前头,曹德秀丝毫不敢松懈。到了鲁山之后,曹德秀清慎自守、廉洁奉公,虽然公务繁难,他仍能处理得井井有条,慈惠爱民,利无不兴、害无不除,鲁山风气为之一新。

  政事公务之余,曹德秀始终不改学者本色,他传集县中生童,为他们宣讲经典之精义,给他们批改文章,很多读书人闻讯前来。县民认为,曹德秀之治鲁山,不下元德秀。他们感戴曹德秀之德,亦如感戴元德秀一样。

  未几,元仁宗召集儒臣,求访朝野之遗贤、中外才学之士,曹德秀因为上述特质,被征召入翰林院任五经博士。

  曹德秀年老致仕归里之后,在家乡河源开馆授徒,训解五经,河源县里诸多豪贤,都出自他的门下。69岁后寿终,时任县令闻知,特旌赠“祯州夫子”名号,以昭曹德秀之道。

  曹德秀之前,曹氏有一位举人曹大节,是宋嘉泰四年(1204年)举人,颇有令名。邑人将大节、德秀俱入祀河源乡贤祠中。

  另,延祐元年(1314年)的那次乡试中,与曹德秀一同考取举人功名的,河源还有一个谢天与,今存有少量吟咏河源八景的古诗作品。

  曹氏谱中,对曹德秀带动河源读书风气作了一番高度评价:“即吾槎有明间仕宦蝉联,科名鹊起,称一时之威者,何莫非公之善道作则,闻风私淑者乎。”认为明代河源出了进士和不少举人,跟解元公曹德秀的精神激励有一定关系。

  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载:“省元曹德秀墓在江口杨梅迳。”以此推之,当时府志编撰者应是从河源知县所编纂的正德版《河源县志》中收录。今该墓尚存,已作多次翻修,在今江东新区临江镇澄岭村新村小组杨梅径,每年清明时节,来自河源、惠州等地的曹氏族人都会到墓前祭拜,追思解元公曹德秀的生平与精神。

  来源:河源日报

上一篇:昂立雅思课程及价格
下一篇:玉米二季报:下行周期的阶段性机会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