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是否“自律”作为中考择校的重要依据时,有个普遍认识有待商榷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本地有两所被高度认可的重点高中。

  对于这两所高中的评价,多年以来在民间一直存在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

  

  例如一所高中老师们管得严,更像是传统的重点高中那样,而另一所则更为“素质教育”一些,老师管得并不严。

  基于这一普遍性的认识,在初升高的择校上也出现了一种非常普遍性的观点——比较自律的孩子适合去那所管得不严的高中,而不太自律的孩子则最好去那所管得严的高中。

  这里面的逻辑也很简单,例如以不够自律的学生为例,如果学生不够自律,那么他们在那所管理不严的高中就读,就很可能会紧张不起来、无法专心学习;而如果他们上另外一所管理比较严格的学校,周边的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浓厚,对他们的学习会更有利……

  多年以来包括我在内也都认为这样的建议是没问题的。

  

  但因为今年我家孩子也要中考了,所以当我切身接触到各种各样择校建议的时候,对上面的这个建议产生了疑问——把自律作为择校的重要选择依据合理吗?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自律”进行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除了自律本身,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对很多人而言,自律并不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品质。

  1、什么是自律?

  关于自律我们都会想到它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以及规划、执行、克服障碍以提升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

  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拥有自律能力的渴望是远超对成绩渴望的。

  

  因为在学习上能够做到自律的学生成绩一定错不了,且人们也都愿意相信,自律的孩子不光是当下会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在未来也能获得好成绩。

  但可能很多人对自律的认识也仅仅停步于此了。

  2、自律并不是稳定的。

  尽管自律是一种能力,但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自律并不是稳定的。

  例如一名初中生在整个初中三年可能在学习都会一直很自律,但上了高中之后,他的这种自律的能力未必能够保持住。

  在这个问题上既有主观原因,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

  例如这名初中生在初中时的自律能力是基于初中学习本身、学习环境、家庭氛围、学习体验、个人理想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成型的一种适应初中学习的能力。

  但严格来说这只是这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自律能力。

  

  当他升入高中之后,学习本身、环境、体验、经验等客观上必然都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他而言,只有及时适应并做出有效地改变之后才能够获得自律能力,或者说他的自律才能够从初中延续到高中。

  3、自律是会消耗能量的。

  在学习上我们容易关注到的“能量消耗”更多时候主要还是体现在了“减负”上。

  例如学习负担太重影响到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等等。

  

  实际上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能量消耗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会消耗学习者的体能,还会消耗诸如意志力等这些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事物。

  “立常志”不难,难的是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各种阻力。

  “立常志”后产生的自律、积极、乐观等能量对很多人而言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被不断消耗,最终多数人只能变成“常立志”。

  

  仅仅只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再回来看把自律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这个问题,可能就会觉得其参考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了。

  事实上即便是不考虑这些问题,如果坚持拿自律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的话,自律的孩子反而应该去管得严的那所重点高中,不够自律的去那所管得不严的高中可能会更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能够考上这两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其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的综合能力基本上一定会比同一届的绝大多数学生强很多。

  

  二是能够考出这样成绩的学生,自律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了。

  那些所谓的不够自律的学生,在不自律的情况下还能学得如此好,要么说明他们在天赋、习惯、方法上会有过人之处。

  最重要的是他们极可能更适合的就是这样的学习方式。

  

  而如果把他们送到一个管理很严的环境中学习,那么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束缚、制约,再加上学习本身对各种能量的消耗是很大的,那么我认为这样的环境反而不适合这样的学生。

  而那些更自律的学生则很可能更适合。

  反之也是一样,自律的学生在一个管理比较松的环境下,会导致他们必须消耗更多能量去抵消因“管理松”而产生的能量消耗需求。

  

  综上,我认为把是否自律作为择校的重要选择依据是合理也还是有必要的,但在分析的时候还需结合自身、学校等客观实际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自律或者不够自律就一定适合什么学校。

上一篇:前方到站→南京师范大学!校园宣讲马不停蹄,下一站可能是你的学校!
下一篇:【对话乡贤⑤】胡义扬:“肝胆相照”护佑百姓健康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