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替考温庭筠:助人为乐,技术高超,却一生未考中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公元858年,长安科举考试,考官们看到花名册上一个人名,大惊失色,紧急决定,将该生的座位安排到主考官旁边。

  不仅如此,还商量好,大家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盯紧这个考生。

  这是出自《新唐书》中的一段记载,描写的是唐宣宗时期的一场科举考试。

  他们把该生的桌椅安排到第一排正中间,还在桌子两侧加上了一人高的隔板。

  考试开始,监考官们紧绷神经盯着该考生。考生倒也没什么怪异举动,只见他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千字文章。

  考试结束,考官们才长出一口气,心说“这个烫手的山芋总算是脱手了。”

  

  只因他是一个技术了得的专业替考,咱们现在称之为“枪手”。

  几乎每一次科举,该生都会来参加,凡是他来考试,基本上都会给人当枪手。而且他总能得手。

  在堂堂的国家科举考试中,竟能明目张胆玩替考,这不是将国家法度当儿戏嘛。朝廷很不满,下令要严查替考,所以才发生了这一幕。

  然而考试结束后,当主考官沈詢得意地叫住该生询问:“这次你可得手了?”

  该生却故意装作无奈的样子说:“这次你们管得太严了,害得我只帮了8个人。”

  沈詢一听,当场傻眼。我们都严防死守到这种程度了,你怎么还能得手呀?

  

  这个神奇的考生就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温庭筠,和李白、杜甫、白居易并列为唐代乐府四大家的那个温庭筠,被称为“花间词”鼻祖的温庭筠。

  那么,这样一个大才子,为什么不规规矩矩考取个功名呢?他放着朝廷的金饭碗不端,竟然做起替考?

  就算替考来钱快,可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啊。

  万事皆有缘由,温庭筠自不会平白无故做起枪手。

  

  温庭筠出自没落贵族家庭,他从小立志要靠读书考取功名,改变命运,重振温氏家族

  他读书肯吃苦,且又天资聪慧,十几岁时便能写出出色的文章。

  自认为已经做好准备的温庭筠,打点行装来到长安城,准备参加科考。

  要说温庭筠也是有些放荡不羁的才子特质在身上的。他在长安备考之余,时常跑到烟花柳巷里和姑娘们讨论诗词,品品茶、喝喝酒。

  他还写了很多诗词送给姑娘们当唱词。

  很快,温庭筠的诗文名声就通过这些姑娘们的歌喉传遍了长安城,引来很多附庸风雅的纨绔子弟来追捧他。

  

  温庭筠的大名后来都传到了太子的耳朵里,太子一见他,非常喜欢,当即招他进府做了伴读。

  温庭筠一下子从普通书生,成了太子身边的红人,前途简直是不可限量。

  然而,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名望来的太快,温庭筠飘了。

  此时,宰相令狐绹邀请他帮忙,填一首《菩萨蛮》的词。

  因为当时的唐宣宗喜欢词,令狐绹是想找人代写词,假装自己的作品,献给皇上。

  温庭筠收了令狐绹的银子,当即填好了词。

  按说,钱收了,词填好了,这事也就过去了,可偏偏温庭筠的这张嘴惹了祸。

  温庭筠酒后竟然将此事给说了出去,以至于令狐绹找枪手写词的丑事传了出去。

  令狐绹从此对温庭筠怀恨在心。

  

  不久后,又一件祸事传来,太子因沉迷玩乐,被皇帝禁足。

  而温庭筠作为太子伴读,虽然没有被责罚,但也因此落得了一个吃喝玩乐、不学无术的坏名声,在当道者眼中落了一个坏印象。

  接下来的科考,温庭筠照常参加了,而且考场表现很优秀。

  当时科考,是发给每个考生三支蜡烛,等到三根蜡烛依次燃尽的时候,就该交卷了。

  温庭筠文思泉涌,一支蜡烛还没燃掉一半就答完了。

  初试他得了第二,可却在第二轮考试中落榜了。这里面很蹊跷。

  之后,温庭筠又参加了几次科考,全都落榜。

  他明白了,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皇帝、宰相,看他都不顺眼,众多当权者也早以有色眼镜看他,不屑于让一个德行有亏的人考取功名。

  仕途这条路,他算是完了。

  想明白了这些,温庭筠索性来个破罐破摔,他还是会去参加科考。但在考场上,他答完自己的卷子后,便会左右巡视,发现周围有学子眉头紧锁时,便会慷慨地替人答卷,助人考试。

  不为钱财,只图心里爽快。

  

  再后来,温庭筠替考的事儿被发现了,考官们纷纷提防他,同时很多达官显贵家的公子哥儿,拿着钱财求他当枪手。

  就这样,温庭筠当起了专业枪手。

  他的最后一次替考,是有个高官的儿子,在考前就搞到了真题,请温庭筠作出了答案。

  温庭筠的出色文章,自然使这个公子一举高中。但很快事情败露,作弊案震惊朝野。

  才高八斗的温庭筠却因此被皇上看到,惜才之余,皇帝免除了对他的责罚,还赏了他一个小官。

  后来,通过一个朋友的举荐,温庭筠进入国子监,甚至还担任了监考工作。

  然而,正当温庭筠振作精神,要做出一番事业时,却因判卷改革一事惹怒了权贵,遭到贬官。

  不久后,一身傲骨的温庭筠被气死了。

  

  温庭筠出色的诗词,才子的盛名,得益于他的天赋和才华;然而他一生的蹉跎不得志,却也是源于才高。

  正应了朋友送给温庭筠的那首诗: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举报/反馈

上一篇:我国“最高学位”究竟是什么?答案非博士,也非博士后
下一篇:剑桥英语零起点教材Guess What 1-4级,电子书、音频、白板软件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