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少年”走读西北大地,真切感受河西走廊的历史震撼|大型文学寻根之旅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4-24
手机版

  自踏上写作之路起,河西走廊便一直是作家叶舟的文学疆土。近日,叶舟的新作《凉州十八拍》问世,在这部 134 万字的三卷本中,作家将目光由敦煌转向河西走廊的起点——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如何影响了叶舟的写作?他为何一直痴迷于 " 少年 " 这个文学意象?

  种种问题的答案皆根植于西北这片土地之上。4 月 16 日至 18 日," 十八少年下凉州 · 与叶舟同行 " 大型文学寻根之旅活动在甘肃举行。鲁迅文学奖得主、甘肃省作协主席叶舟携 18 位国内知名高校的文学专业在读优秀博士生,自兰州出发,一路向西,重走河西走廊一脉上的自然与历史文化遗迹:乌鞘岭、八步沙林场、天梯山石窟、瑞安堡、雷台汉墓等地。

  " 十八少年 " 行走于西北大地上,真切地感受着风土人情、传统艺术和历史文化,在历史与当下、虚构与真实的交汇之处,他们对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和《凉州十八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18 日下午,在武威文庙,叶舟与他的少年朋友们围绕连日来的走读感悟展开对话。

  △ 4 月 18 日下午," 十八少年 " 在武威文庙与叶舟对谈

  文学与现实相互照亮,行走中打开新的阅读方式

  参加本次活动的文学博士大多是初次来到河西走廊,谈及对这片土地的感受,他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个词 " 震撼 " ——既为这里的自然景观震撼,也为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震撼。在这种震撼中,他们体认到叶舟小说文本美学风格的形成和小说中人物精神内核的来历。

  " 当我真正地行走在河西大地,踏足雪山、戈壁、沙漠、草地,我才真正理解叶老师小说中雄浑、厚重、壮美的美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个文学与现实互相照亮的过程。"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赵泽楠表示,在现实的地理坐标之上,他才读懂叶舟小说中历史的厚重感和立体感从何而来,明白综合了历史、地理、文化的荡气回肠的磅礴书写从何而来。

  △ " 十八少年 " 与叶舟在天祝

  在雷台汉墓,少年们曾欣赏威武雄壮、气势恢宏的凉州攻鼓子表演,中国人民大学的李玉新在这民间的乐舞中,真正理解了《凉州十八拍》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 来到甘肃、来到凉州,看到了那些满脸风霜的红面汉子,才能理解书中忠信的、彪悍的、勇义的、带有匪气的人物,才能在心目中建构出他们的丰满形象,才能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自从 19 岁开始写作,叶舟一直在用各种文体书写西北,他的文学创作的灵感和资源从何而来?南京大学的蒋成浩在河西走廊找到了答案:" 河西走廊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叶舟老师的创作灵感,而生活其间的凉州百姓,他们在自然制约中努力着、挣扎着、奋进着,他们在与自然的搏斗、妥协、共存中呈现出生命的韧劲和各种可能性,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所遭受的爱与悲欢,正是叶舟老师文学创作的不竭资源。"

  △叶舟

  承继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展现西北腹地的精神密码

  如果将陇原形容为一片舞台,那么叶舟写作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仅将这片土地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写出了这片土地孕育的独特精神气质。少年精神便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叶舟曾这样回应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痴迷:他希望通过少年精神的书写,重新发现这个国家的边疆,眺望民族的少年时代,厘清伟大文明的来路,并获取今天的力量与担当。

  今天的文学少年们又如何理解西北腹地的精神密码?南京大学的刘昀赫在其中找寻到面对自身困境的勇气和担当。他说,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困惑的当下,当他读到书中 " 身处绝境之中,一定不能退却,即便是一碗苦胆水也要硬着头皮喝下去,也势必要拔脚上路,开出一条自己的大道,走出毳帐穹庐,走出荒垠绝漠,最终才能知道山河如昔,边地生春 ",心中也生出了直面困境、闯出困境、抵御困惑的闯劲," 这种坚韧不拔的闯劲应该深深植根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符号。"

  中山大学的张云鹤则在行走中感受到叶舟小说中浪漫英雄主义和崇高精神的由来:" 在这样一片地域之上,人不仅与自然共生,也在与自然搏斗。绝境可以激发出人的反骨精神,就像《凉州十八拍》中热血少年,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之路。通过实地地理考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片地域文化上成长起来文化信仰和中华文化之根的深刻。"

  △天梯山石窟

  自古以来,西北便是中国文学的重镇之一。少年们在苍茫的凉州大地上,触摸中国文学这一谱系真实的血脉心跳,也体认到叶舟文本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承继和呼应。北京大学的林孜在文本与现实的对照中,读出了叶舟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精神的结合。她认为,叶舟的小说结合了河西走廊苍茫雄浑的美学风格、以佛教正信信念为代表的宗教资源、传统的道义精神、古典小说的文化资源以及现代的革命精神。

  《凉州十八拍》:

  叶舟献给河西走廊的一份答卷

  本次寻根之旅是一次文化与文学的回归之旅,对叶舟本人而言,更是一种真正的意义上的 " 寻根 " 之旅,他的祖籍便是武威。叶舟的父亲一直期盼着他能够写出一部有关故乡的小说。《凉州十八拍》是叶舟作为儿子给父亲的答卷,也是作为凉州的 " 儿子娃娃 " 献给故乡的答卷。

  " 我虽然祖籍在武威,但我没有在武威生活的经历。我用了四年时间,写完了版面字数 130 万字的长篇小说《凉州十八拍》。此时此刻,我就像一个学生,答完了试卷,其实是很胆怯的。我不敢自己一个人拿着书走进凉州,所以我找了 18 位少年陪我,他们来给我撑腰打气," 活动现场,叶舟的眼眶湿润了,他说," 我在等着凉州的评判。我知道这个评判不是需要一天,也不是需要一个月,可能需要此生等待这个结果。"

  △《凉州十八拍》 叶舟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次活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日报社、甘肃日报报业集团、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武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武威市教育局、甘肃新媒体集团 · 奔流新闻承办,甘肃省作家协会、中共凉州区委宣传部、浙江文艺出版社 · KEY- 可以文化、《芙蓉》杂志社协办。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垚仟 / 文 奔流新闻供图

  (编辑 谢静姝)

上一篇:右脑发达的孩子,从小有这三个特征,长大后大多是“学习的料”
下一篇: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五花八门的培训还报吗?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