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剖VR+教育发展现状之“VR学”与“学VR”两大模式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2-10-23
手机版

  前言:浅谈高校教育与结构性失业

  2020年的毕业季,应届生就业难度连升两级:新冠疫情冲击了各行各业;国外疫情的不稳定让本已卷入贸易战的进出口业务雪上加霜。吊诡的是,一端是海量应届生正蓄势待发,另一端不少企业却直呼“招人难”。对于每一个应届生来说,最害怕听到的或许是那句话:您的综合能力与我们的用人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当这种情况并非偶发,而是大面积群体性呈现时,我们称之为“结构性失业”。这个复杂社会问题的成因大致可归咎于校企两系统发展过程的时间差: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人才结构转变升级->高校人才培养结构转变升级->专业结构转型升级。正由于环环相扣的滞后,导致了高校传统专业的人才供给过剩,同时形成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局面。

  为提升大学生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以促进就业,近年来各地高校积极推进实践教育模式。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应用,即行业常说的“VR+教育”。

  研究表明,单一媒体的教学形式如文字或图片,教学效率约为10%;复合媒体教学形式(如多媒体教学)的效率约为30%;高沉浸的体验式教学效率可达70%。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新手段,VR技术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大有裨益。一方面,VR的沉浸感和趣味性,可将枯燥乏味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VR进行的“实践操作”动作有助于记忆的形成和深化,即达到“听百遍不如练一遍”的效果。

  不仅是效率的提升,在很多教学场景中,VR也因其技术特性而备受青睐。

  例如,当教育实验过程需要消耗稀缺或珍贵的资源(如医疗专业的样本、科学解剖等)时,VR教学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逆的问题通过沉浸式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反复的操作并同步开展数据分析……因此,合理地使用VR可以显著地降低教育成本。再譬如存在一定风险的电力操作训练或涉及有毒、易燃、易爆炸物质的化学教学实验时,利用VR模拟实验过程,可有效避免因错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

  如今,VR技术已被引进至K12、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校、研究院及各种培训机构,学科运用方向更是覆盖了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医疗、机械、数字媒体等各大专业。作为一种高收益的教学模式,VR+教育正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引】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印发了《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文件,其中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推动V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政策来看,VR与教育的结合正是大势所趋。而对于很多尚未深入接触VR的教育人士来说,VR不仅带来了教学上的新模式,也带来了技术上的新困惑。以高校着手建设一个VR教育项目为例,当大家对VR技术并不熟悉时,或许会面临着2个不同的选择:“VR学”还是“学VR”?

  “VR学”,是指利用VR技术的实际效果来学习某些教学内容。在这里,VR技术充当着一种教学工具,用以辅助完成不同专业的实训教学任务(如以上提到的医疗、化学、工业操作等领域的VR实验)。

  “学VR”,是指学校通过校企专业共建等方式,植入VR开发类课程,让师生学习VR相关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此时,VR技术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被学习的知识本身。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只有学会了使用VR(设备或技术),才能利用VR来进行教学。然而,在当下“VR+教育”火热开展的趋势下,不少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引进“VR学”项目。当真正要进行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对VR技术知之甚少时,各种问题就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逐渐暴露出来:复杂的VR系统不会使用;不少具体的功能及操作并不清楚;对VR技术感到陌生又无从了解;对学生课上提出的相关技术问题无法传道解惑……

  实际上,这些现象并非偶然发生。其原因或许在于新兴产业发展与高校专业教育的时间差原理:2016年VR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兴起,且相关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而教育部直到今年才将虚拟现实纳入我国本科专业。VR技术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引】2020年2月25日,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虚拟现实技术”本科专业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我们不难理解,当一位优秀的大学老师在进行复杂的VR教学时内心深处的波澜起伏。类似的情况,试想在很多年以前某知名教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来给台下的莘莘学子上课的场景。彼时,用惯了粉笔和板书的教授也许并不认可计算机教学的方式,但后来占领了全国大学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最终宣告着一个定律:先进的技术终究要取代老旧的方式。而现在,VR正在一步步深入教育体系。

  科技的发展,带动VR技术的快速进步。今天,VR+教育不再局限于让学生们戴着VR头显固定在座位上进行简单的观察或操作。以国内VR产业龙头深圳市瑞立视多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其自主研发的“大空间VR”在传统VR的基础上融合了动作捕捉、空间定位、多人交互等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多人同时在虚拟大空间环境中自由行走、进行复杂操作、实时交互型授课等功能。

  相较于传统虚拟仿真项目在物理模型、操作空间、体验感等各方面的局限和不足,同时具备了“高度沉浸、行动同步、团队协同交互、模拟操作”等各项功能的沉浸式教学实训方式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

  深圳大学引进瑞立视大空间VR构建多人互动VR演播室系统

  从技术角度来看,沉浸式VR教学是目前最理想的高校VR实训室解决方案之一,瑞立视因此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青睐。南开大学、深圳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无锡开放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乃至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教育部装备中心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研究院、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等不同的教育实训机构,纷纷引进了瑞立视的大空间VR、多人动作捕捉、MR虚拟拍摄、智能3D立体交互系统等技术,并在定制开发的数字化内容基础上构建了符合自身需求的虚拟仿真解决方案。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瑞立视技术构建虚拟现实实训室

  此外,针对不同的VR系统,瑞立视开发了一系列配套的VR课程,其中不仅包括了技术本身的概念讲解,还对涉及到的具体技术进行了从“创意构思”到“实际制作流程”再到“成果提交”的全流程应用式案例教学。这些课程对于解决一线教师在VR技术上的困惑大有裨益。另外,瑞立视也面向合作伙伴提供长期在一线实战的技术师资,最大限度保证院校或机构在进行“VR学”与“学VR”的应用层面开拓与发展。既可以针对某些特定学科(如计算机、数字媒体、机电、园林设计等)打造专业的VR+教育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建设校级公共VR实训室,让校内不同的学院之间在利用“VR学”来进行专业学科教学,让设计类、计算机类等学科在“学VR”上进行针对性创新项目的产出,创造能够同时满足与融合双向目标的师生实训空间。

  据瑞立视CEO许秋子介绍,在VR行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是非常稀缺的。绝大多数VR企业不得不招聘跨行业的新人,从零开始培养。许秋子表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瑞立视在发展产业动力的同时,有责任为VR人才的培养做一些贡献。”

  VR+行业每年发出的招聘要求,在海量的人才市场里真正能匹配到合适人选的机率可以说是非常低。大部分VR+航天、VR+医疗、VR+建筑、VR+5G通讯等领域的人才都是企业通过自身长年累月项目实战的方式来进行培养。瑞立视作为国内VR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常年服务于世界500强、中国各行业内的领头政企事业单位,为各行各业提供复杂人机交互环境下的沉浸式解决方案。同时将这些高科技项目的需求和解决方案经验转化成能在高校教育领域内进行双向输出的教学内容。

  【引】2017年12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作用“四位一体”制度架构,推动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向制度供给落地。

  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

  瑞立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的需求,自2018年便成立了教育事业部。2019年7月与8月,瑞立视先后与湖南怀化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成功签约,随后分别成立了“虚拟现实(VR)科技创新学院”“瑞立视VR智能学院”,全面助力合作高校大力推进“专业+VR”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作为国内虚拟现实专业本科教育领域的首个二级学院,“瑞立视VR智能学院”的成立获得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学院根据学科要求和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设置了全面合理的课程体系,涵盖三维建模、PBR流程、VR美术、VR引擎逻辑、项目案例实训等课程,实现“教、学、用”一体化。学院致力于打造中国智能科技产教融合示范学院,中国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示范学院,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VR项目工程师。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5G+VR等技术的不断进步,VR和教育的结合点也在不断优化、升级。教育机构、院校等有望凭借VR技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VR学”和“学VR”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推进,相信对改善结构性失业,培养行业人才,推动行业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为什么要对教育事业实施有效的管理
下一篇:什么叫学历继续教育?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