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现状,针对性地探寻新的教育路径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5-29
手机版

  幸福观教育不仅是青年大学生与高校所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与国家目光所聚的热点。

  

  此时,推进幸福观教育精研,不仅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幸福观理论的外延,使高校幸福观教育水平提升,还能为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幸福观提供有效指导。

  一、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幸福观教育内容支撑体系不完善

  幸福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单元,对青年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构筑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幸福观教育内容支撑体系尚未完善,亟待开发与引导。

  现阶段高校幸福观相关教育课程少,幸福观教育内容占高校思政课比重小,幸福观教育知识内容主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中有一些体现。

  仅有部分高校设置幸福观教育的专业课程,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不能深入了解幸福观对于自身的价值,未能在实践生活中应用幸福观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目前国内专门研究幸福观教育的教师及团体较少,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育者缺少相关内容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活动。

  虽然幸福观教育科研成果颇丰,但部分研究重心相对重沓并且内容创新寥落。可以看出,幸福观教育研究不甚全面,幸福观教育内容亟需创新。

  幸福观教育仅停留在大学生“三观”的塑造上,缺乏理念创新,并没有体现出时代感。

  教学活动无法带动教育实践发展,仅仅围绕广义、抽象的幸福问题去说教,忽略了青年大学生群体具体的、实在的幸福实践的培养。

  同时,幸福观相关教育内容与实际关联性不强,使大学生群体无法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幸福观教育中的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

  

  因此,要循序渐进地完善幸福观教育体系,及时补充、更新幸福观教育内容,以科学完备的幸福观教育体系应对教育内容的更新,将教育贴近生活实际。

  幸福观教育方法较单一

  目前幸福观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群体学习幸福观的主要方式,课堂可以将理论教育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但实际运作时,理论教授多以灌输为主。

  老师与学生彼此联动较少,沟通与对接不足,课堂内容的单向输出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致使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未能引起感情共鸣,导致幸福观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实效性。

  

  并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纯理论式的灌输也受到了时代的质疑与挑战,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发现灌输模式与大学生群体的理解速度、认知水平不相匹配。

  幸福观教育并非传统的教育,它是一种具有价值引领的教育理念,要求幸福观教育立足现实,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又要超越现实,具有时代性。

  幸福观教育需要发自内心的感情传递,通过不断地交流来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幸福观教育的实效性。

  但是,当前教育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未能充分融入课堂活动之中。

  从现实情况出发,教师也无法根据每个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处境与需求的不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合理范围内搭建“自己”的幸福大厦。

  

  部分教师也未能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去探讨幸福观,并且部分大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固有的幸福观理论不假思索,全盘接收。

  未能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理解水平有意识地选择并进行知识再加工,未能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特有的幸福观。

  幸福观教育的理想状态要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与创新。

  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知识,真正的实现与创造自己独特幸福的愿景。

  缺乏对幸福观实践活动的重视。

  

  通过开展各色各样的幸福观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受幸福、体会幸福从而达到创造幸福的目的,有利于深层次的展开幸福观教育。

  目前多数高校未能充分地展示出幸福观教育的价值,幸福观教育的实际价值被埋没。

  多数高校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教学实践活动较少,未能使大学生群体在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中体验幸福,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所存困境的原因分析

  基于幸福观教育存在的困境,从幸福观教育理论的内在因素到外在环境,多角度深入分析其困境所成原因,为后文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提供实然依据。

  幸福观教育实效性发挥不足

  实效性指的是实施方案是否可以进行操作,以及产生的效用或结果。

  

  可以看出,实效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可行性,二是目的性。

  通过幸福观教育实践印证学生受教效果好不好、幸福观教育质量高不高、社会作用大不大。

  幸福观教育实效性的结果也可以转化为幸福观教育是否有效地树立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科学幸福观的问题。

  但目前在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校虽然强化了理论实践,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收效甚微。

  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幸福观教育内容滞后,缺少与新时代相结合的内容,如果不推动幸福观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就无法带动教育实践推进,导致幸福观教育实践的盲目。

  

  盲目进行幸福观教育实践,则会导致教育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践活动实际效用无法最大化发挥,青年大学生群体难以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对幸福观的认同。

  因此,要将个人幸福与劳动幸福、奋斗幸福等教育内容衔接起来,共同推进。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现今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幸福观的研究多从现状、教育问题以及教育实施路径方向等开展。

  并未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未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较为成熟,成果丰硕,而幸福观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针对幸福观教育其特殊性开展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重视幸福观教育实效性,夯实幸福观教育实效。从实践角度看,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实施方法急需改进。

  近年关于幸福观教育的实施路径较为单一,有局限性。

  主要从幸福观相关课堂以及开展相关的讲座和相关内容心理咨询为主,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幸福观教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导致教育成果甚微。

  高校未对幸福观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

  现今,国内高校对幸福观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未提升至应有高度,对其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幸福观教育仍处于理论发展的初级探索阶段。

  

  一是,因为高校中幸福观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有重合部分,幸福观教育课程仅作思政课的一部分,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高校的思政课可以全面教授幸福观整体内容。

  但是仅依靠思政课程教授幸福观是远远不够的,相较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重合部分,幸福观教育有其特殊性。

  仅依托高校思政课开展幸福观教育,教育成效难免受到挫损。

  二是,幸福观教育正处于理论发展的初级探索阶段,还未有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未成熟导致幸福观教育形式化。

  教师与学生未充分意识到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不足。

  较低的参与度导致幸福观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表面化、形式化。

  

  而高校的质量评价系统侧重学生的成绩与学生的就业情况,仅重视外在标准,忽视大学生生活本质与价值追求,导致异化现象频发。

  三是,教育成果功利化导致的资源调派失衡。

  教育直接面向就业,在专业课等相关课程上进行大量投资,相较专业课程的显性教育成果,幸福观教育隐性成果占比较大。

  所以教育资源的天秤未曾向其倾斜,基础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幸福观教育成果也未能显示优势。

  复杂的环境弱化了幸福观教育效果

  幸福观的生成离不开社会历史的条件。个体所处的时代影响着个体幸福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不断更新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处于一个复杂且多元的世界。

  一是,随着全球联系日益增强,大量国际信息涌入,与中华文化产生碰撞。

  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时尚的弄潮儿,其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个人英雄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观念侵蚀着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的大学生群体。

  因此,需要及时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调解与引导。

  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物阜民丰,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人们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开始追求幸福生活。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大排档学来的,土豆新吃法,样子稀奇还下饭,学会能用一辈子
下一篇:鲁兵情深育桃李 一片丹心铸师魂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