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布2022年度重要考古发现,这些考古发现和案例入选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01
手机版

  南方网讯(记者/周存 通讯员/粤文旅宣 )4月17日,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暨文物保护利用推介活动”在省博物馆报告厅举行。活动公布了5项年度重要考古发现、11个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和4条广东考古游径。

  此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承办、广东省博物馆协办。

  此次活动发布的5项“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项目分别是:清远市英德市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块南越国至清代遗址、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

  这些考古发掘项目兼有学术目标明确的主动性发掘和配合城市建设的考古发掘,为研究岭南先秦时期聚落形态演变、广东窑业手工业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课题和广州城市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的重要新材料。

  “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推介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2022年度有来自省内8个地市的11个项目入选典型案例,分别为:广州市柏园活化利用项目、广州市文冲陆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广州市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活化利用项目、韶关市隆盛酱园博物馆(隆盛酱园老楼)活化利用项目、深圳市大田匠作文化村(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珠海市无用手工纺织传习馆(玉我唐公祠)活化利用项目、佛山市孔庙活化利用项目、佛山市和之美学馆(和之梁公祠)活化利用项目、潮州市广济门城楼活化利用项目、河源市仙坑村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江门市龚昌荣故居活化利用项目。

  这些入选项目涵盖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类型不可移动文物,以蕴含其中的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及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通过多元的活化利用形式、创新的管理运营模式,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和带动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突出示范作用。

  “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评选推介活动”同样每两年举办一次,2023年度亦在本次活动正式启动。邀请省内文博单位及行业从业者积极申报,展现广东文保工程实施的风采和亮点,树立典型、传播经验,共同在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申报方法将发布于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微信公众号。

  

  岭南文化积淀厚重,史迹星布。为将散落于省内各地的重要遗存串珠成链,展示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内涵,以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开辟广东省考古成果展示、传播和利用新路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发布4条广东考古游径,包括珠三角考古游径、粤东考古游径、粤西考古游径和粤北考古游径。共涉及12个地市24处重要考古资源点,大部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资源点的考古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明清时期,跨越了数十万年的时光。

  “游径”建设是广东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广东省于2019年启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创建工作,已公布114条游径。本次发布后,广东省游径的总量增至118条。

  附:

  5项“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一览

  清远市英德市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清远市博物馆、英德市博物馆

  

  2022年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发掘区

  【遗址介绍】

  岩山寨遗址发现于2017年,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广东境内目前唯一在石灰岩孤峰顶部、数个山体溶洞及外围台地皆分布有丰富遗存的先秦大型聚落遗址。本次发掘的石尾头是岩山寨遗址内一处以生活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地点,发掘区遗存主体年代为夏商时期。

  【发掘情况】

  石尾头地点可见依据自然地势进行改造利用的现象,发掘区以大型灰沟G3为界,大体可分南北两区。清理出柱洞、灰坑、灰沟、灶、烧土堆、烧土坑及基槽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重要遗迹,出土陶器、石器及植物遗存等文物标本670余件。

  【学术价值】

  岩山寨遗址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中心聚落遗址,对于深入研究岭南地区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石尾头地点遗迹现象复杂、内涵极为丰富,为研究该时期岭南先民的居住方式、社会生活及发展程度增添了全新的考古资料。遗址中部大型灰沟内的碳化竹木类编织物为岭南同时期同类型遗址中首见,为岭南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竹木类编织物。本次发掘的考古发现有助于全面认识岩山寨遗址的聚落结构,为研究岭南先秦时期聚落形态演变、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块南越国至清代遗址

  发掘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块南越国至清代遗址发掘区

  【遗址介绍】

  本次发掘地点在历史上一直位于广州城西北郊区,距离古代广州城中心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地处“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为配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体扩建项目(门诊综合大楼基坑第一阶段)建设,对项目用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

  【发掘情况】

  发掘面积共700平方米,清理汉至明清时期各类遗迹184处,包括西汉南越国时期排水沟及水井、汉至南朝墓葬、唐至五代时期贝壳堆积灰沟、明清时期城壕护堤等遗存。出土陶水管、罐、器盖、执壶、碗、佛塔、瓦当、筒瓦、板瓦及光绪十一年捐款碑刻等重要文物336件(套)。

  【学术价值】

  本次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时代跨度大、延续性强、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南越国排水沟、水井是广州城西北郊首次发现的南越国时期建筑和生活遗存。考古发现的大量南朝、唐至五代的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表明附近有较高等级的建筑。大量的经过人工加工的贝壳堆积,在广州考古为首次发现,很可能与建筑有关。明清时期城壕护堤与历史文献相印证,进一步确认了明清广州城的西北界。本次考古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广州城市考古材料,对研究广州城市发展和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潮州市粤东考古中心、潮州市博物馆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十号窑窑头段

  【遗址介绍】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南方以青白瓷为主要产品、以外销为主要特点的重要窑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产点之一。

  【发掘情况】

  2022年4月至11月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遗迹43个,其中龙窑遗迹1段(1986年发掘龙窑Y10窑头段)、疑似宋代窑业作坊1处(局部揭露)、灰坑22个、灰沟5条、宋代以前墓葬14座。出土大量青白釉、青釉、酱褐釉瓷片和窑具匣钵、垫饼、火照等窑业遗物。

  【学术价值】

  本次发掘填补了笔架山窑陶瓷手工业系统性考古研究的空白;有明确早晚关系的大量陶瓷器遗物的发现,为研究笔架山窑制瓷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笔架山窑产品在世界上的行销等方面提供了关键依据。

  此次发掘为潮州笔架山窑窑炉技术发展沿革及窑业手工业生产体系研究、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窑业生产历史展示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更加完整和科学的窑业生产重要环节的考古资料支撑,为我国宋代外销瓷、对外贸易及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南海博物馆

  文头岭障焰柱斜坡龙窑

  【学术缘起】

  “南海I号”沉船船载酱釉罐与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宋代地层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的同类陶罐高度一致。为溯清源流,考古工作队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展开区域性考古调查工作。

  【发掘情况】

  此次考古工作完成既定调查目标的同时,抢救发掘了因建设破坏暴露的两座龙窑和一处作坊遗址,基本掌握南海区南宋早中期两处窑址窑炉结构,采集了一批明确层位的器物标本。除了采集到“大观”“绍兴”纪年款等罐的残片外,还出土了很多与“南海Ⅰ号”和南越国宫署遗址相近的印文罐残片。

  【学术价值】

  本次调查发掘实证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Ⅰ号”出土的部分印文或印花酱釉罐都产自南海诸窑,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为确认“南海Ⅰ号”曾从广州港离岸提供了关键性的实物证据。这为构建和复原更加完整、清晰、生动的宋代陶瓷生产、海外贸易、市舶管理等历史图景,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和广东故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次发掘中还获取一批南宋外销瓷标本,初次认识到广州佛山地区两宋时期窑业生产的布局以及源流和传承关系等,为广东两宋时期窑业考古面貌打开一个新局面。

  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惠东县三官坑窑址4号窑

  【遗址介绍】

  三官坑窑址所属的广东白马窑址群是广东目前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制瓷窑场,是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之一。其中三官坑窑址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对于研究广东明代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掘情况】

  本次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共发现遗迹11个。清理分室龙窑2座,分别为4号窑炉(Y4)和5号窑炉(Y5);清理沉淀池、练泥池、稠化池共6个;发现操作面3个。发掘出土瓷器、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等标本800余件,瓷片近万枚。

  【学术价值】

  三官坑窑址年代明确,发现的龙窑数量多、作坊区布局清晰,出土的瓷器、陶器、瓷土、窑具、制瓷工具等各类器物丰富,为研究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特点和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白马窑址群是作为我国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其产品曾行销于世界各地,通过对三官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广东仿龙泉青瓷制品的出口情况、贸易渠道和贸易方式,进一步了解明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4条广东考古游径一览

  

  珠三角考古游径:东莞蚝岗遗址——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佛山西樵山石燕岩采石场——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广州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广州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南海神庙——广州黄埔古港——广州南石头监狱旧址

  寻路珠三角地区的代表性考古资源点,在沉默的考古文物中感知珠三角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数千年沧桑巨变,感知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再现湾区人民共同的城市记忆,守护大湾区厚重的城市根脉。

  

  粤东考古游径: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广济桥——汕头樟林古港——“南澳Ⅰ号”(南澳海防史博物馆)

  以粤东地区的代表性遗产为主线,追寻粤东人文历史的精彩魅力。游径串联古代窑址、古桥、古港、古代沉船等考古资源,彰显粤东在中国海外交通史、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领略粤东跨越千年的深厚历史,以及千年传承的开放进取、同舟共济的潮人精神。

  

  粤西考古游径:江门上川岛大洲湾遗址——“南海Ⅰ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茂名隋谯国夫人冼氏墓——湛江徐闻古港

  沿着粤西优美绵长的海岸线,以水下、沙丘、古墓等丰富的考古发现为主线,串联汉、隋、宋、明等不同年代的考古遗产和文化地标,唤醒粤西鲜活的历史记忆,弘扬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的传统、面向海洋的开放传统,彰显粤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粤北考古游径: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清远英德青塘遗址——清远英德岩山寨遗址——韶关石峡遗址——韶关马坝人遗址

  以古人类在粤北深处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遗迹为主线,跨越数十万年的时间长河,展现广东古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久远历史,以及古人类生存、生活面貌的演变,彰显广东大地悠远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证明了广东从未缺席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孕育与成长。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上一篇:四川大学持续领跑西南地区esi学科数量排名
下一篇:考研爬上岸,只是第一步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