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探析 | 陶研学校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12
手机版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作者

  石敏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副校长、天环校区执行校长。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课标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定会进行相应变革。笔者从对新课标的理解出发,就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的内涵进行阐述,由此提出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的理解

  本次修编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及实施等方面均有发展。

  第一,新课标明确提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凝炼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进一步解决了课程价值问题。并从课程结构组织、学业质量标准以及评价方法等维度将核心素养贯穿历史课程的始终。

  第二,课程的组织结构突出“大概念教学”。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按照人类历史发展呈现,并按照历史主题进行组织。从而有助于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培育学生唯物史观。新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融入,进一步将不同板块内容进行整合,将知识点结构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第三,内容的选择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新课标在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此外,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新课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选择重要的、典型的史实,积极通过课本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第四,教学方式上突出“教”与“学”两条主线。新课程标准新增“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两个部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分别提出要求,且在课程评价部分,将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提倡学生加强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学、会学、好学。

  历史核心素养内涵及联系

  由图1可知,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的目标经历了由“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最早见于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经过不断的总结改进,新课程标准基于历史学科特有的属性特征,凝练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

  

  图1 学生培养目标转变过程

  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提出,从学科视角上,为“教-学-考”各个环节提供了参考和标准。核心素养从历史学科特有的本质属性出发,挖掘课程的教育价值,综合了历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表现。

  由图2所示,核心素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任一核心素养对于其他核心素养的达成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就新课标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来看,每一方面的标准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即通过课程内容的培养,共同提升五个方面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图2 各历史核心素养间关联

  新课标引领下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在新课标的教育标准下提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求教师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理解并树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教学理念。

  1.落实唯物史观,明确学科任务

  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教师确立新的认知观,应该在教学上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知道基本的史实,认识基本的规律,还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做到在历史的海洋中去探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以新课标中“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内容为例。新版课标要求通过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来理解相关事件,不再仅仅停留于了解史实并知其影响。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对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剧烈变动的情况,可通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变化、经济政治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政治、经济变动的原因,明确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前因后果。

  2.巧用教学提示,强化方式指导

  新的教学观要求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视结论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提示”中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学情、教学内容采用新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在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板块中,教师可从三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学情研判,学生已经过一年的历史课程学习,在历史解释和史料证实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因为中国近代史板块学习内容繁多,容易导致学生时空观念混乱。教师可借助时间轴、历史地图、表格等方法,围绕中国社会性质改变、救亡图存的标志性运动划定时间刻度,建立清晰的时空线索。二是学习内容,中国近代史是课程考核的重点板块,教师可基于单元主题,对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具体史料,借助博物馆、历史遗址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提升学习效果。三是学习目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上下求索的奋斗史,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矛盾,不同阶级领导的革命和救亡图存运动,可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建立唯物史观,以史育人,培养家国情怀。

  3.建立学习逻辑,提升评价标准

  将“课程目标”与“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相统一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教师应树立新的评价观,树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思维,并通过建立学生自己的学习逻辑,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图3 历史学习逻辑三环节

  如图3所示,对应学业质量标准的三个方面,教师可从三个环节建立学生的学习逻辑。第一环节是分析历史现象。教师培养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通过史料归纳分析史事,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时、空两个维度掌握历史现象,进行事实判断。第二环节是历史解释。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基于史实分析,对历史的成因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证。第三环节是历史评价。教师可逐渐培养学生站在国家民族立场和时代发展视角,对相关史事进行价值判断和评析。

  如此一来,将学业质量标准融于历史教学过程,可将核心素养培养标准同时转化为课堂教学目标和考试测量目标,促使考试评价与课堂教学相互优化,实现“教-学-评”良性互动。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3年3月刊/栏目:陶研学校

  新媒体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136次推送

上一篇:张琦视频课程全套合集,张琦365视频课程
下一篇:教学转型:实现共同成长的生动姿态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