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城市外企员工,到小县城的公务员,真的很难适应新环境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15
手机版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需要考虑除了自己之外的一些事情了,年轻的时候喜欢一个劲往大城市跑,觉得那里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觉得可以追寻自己的梦想,觉得这里的一切都是自己未来生活和工作的样子。

  但是当自己工作5年10年甚至更久,突然发现依旧无法在这偌大的城市安家,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你就会面临到底是选择继续留下还是离开,回到那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县城发展,很明显,现在的我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回到自己的小县城,我的老家是西部的一个小县城,我是在浙江这边读的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上海工作和生活。

  

  工作了大概10年的时间,在上海的一家快消品牌公司从刚开始的月薪5000到了现在的税后年薪30万,10年的时间,除去各种各样的开支,手里大概有50万的存款,再加一点零星的理财收入。

  其实我自己觉得自己的开支还是蛮小的,不是很喜欢去买一些奢侈品,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并没有那么高,平时就是上下班通勤,休息的时候会在家里刷剧,偶尔也会约上好朋友去周边的城市玩一下散散心,没有对精致生活有严苛的追求,所以平日工作生活的开销也不算是很大。

  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蛮单调的人,因为无论是工作和生活,社交圈子都不是很大,但是好在单调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尚有乐趣和自由存在。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回老家,一方面是自己的年龄也不小了,35岁社会大龄女青年,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爸妈身体也不是很好(疑似癌症),这个消息对于我来说,工作什么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此刻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顾好我的爸妈。

  其实自己的原生家庭环境并不是很好,作为独生女,从小到大基本都是妈妈管事,爸爸有点大男主义,是个酒鬼,基本就是出去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喝酒,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妈妈在忙里忙外。

  从小妈妈就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我不想等到她老的时候很孤单,而且自己也稍微算是有了点存款,几个月不上班应该问题不大。

  

  回到老家之后做什么,其实我也有提前规划,回去之后我就开始着手考公务员,毕竟在上海已经见证了太多太多的裁员和不稳定,而且小城市工作的天花板基本就是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这些工作。

  虽然学习这方面我自我感觉是不差的,但是第一次考试我落败了,直到第二年我顺利考上了县城里的某局。

  与此同时,妈妈的病情也开始明朗起来,算是基本排除了癌症的可能性,但是还是需要继续检查和治疗,住院几天就能回家正常生活了,对于我来说,我心里最大的一块疙瘩落下来了,瞬间感觉轻松了很多。

  这大概就是冥冥中的缘分吧。那个流光溢彩的大都市,再繁华也不是家,再热闹也跟我无关。

  

  随之而来的是工作上给自己带来的巨大落差感,导致自己很难在短时间内直面现实,承认现实。

  回到老家工作之后,很明显的感觉自己消费降级了,消费能力大幅度下降,当然这跟自己的收入会有关系,但是这种落差感也确实很明显。

  我用自己上海的积蓄,在小县城买了最好的楼盘,相关配套设施也十分齐全,背靠公园和政府,把最大开支的房子搞定了,生活照理来说会慢慢走上正轨 ,但是其实也没自己想象的那么好。

  买了房子之后,发现自己真的没啥消费能力了。

  

  以前在上海工作那会儿,一个五六千上万的包包,一年下来衣柜里还是能买上几个的,只是自己支出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看看,超过2000块的东西,我都需要犹豫到底买不买。

  原来在写字楼下面的小饭馆,35的盖饭从来不看价格,随便点,随便请人吃。

  现在县城街上的面馆,12一碗我会嫌贵,舍不得再加个煎蛋。

  不是自己变得抠了,而是自己口袋里确实没那么多钱了,一方面是房子的贷款,另一方面自己的工资也缩水了很多,相比于上海,在老家的工资直接少了三分之二。

  按照现在的工作和收入水平,一年的工资加上年终奖在8-10万左右,未来的 5-10年,大概率也是这个收入水平,不太会有很大的涨幅,我仿佛一下子就看到了自己未来10年的工作和生活。

  可能有的时候会觉得不甘心,但是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而且这两年公务员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很多公司和部门都被重组,一些人甚至都调到了别的地方去,公务员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更不用说一些私企了,裁员的裁员,降薪的降薪,其实如果我没有选择回来,在上海我也有可能会失业。

  

  小城虽然小,没有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它有家的感觉,下班回家,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到吃到爸爸妈妈做的饭,瞬间就会觉得那些工作上的不如意并不算什么,能每天回家吃热腾腾饭的感觉真好。

  父母是退休教师和医生。跟着我搬进新家后,每天早晨去买新鲜的菜,下午就在家里精心捣鼓晚饭。相比于繁华都市的精英白领生活,我慢慢发现这种柴米油盐的生活我也同样热爱。

  每天下班回家,给爸妈打下手做饭,就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进了家,马上就能吃到最爱的菜,连味道都没变。

  我们工作忙,加班也多。不论多晚,妈妈都会在沙发上看电视等我,厨房里也有给我留好的热菜。

  想到自己子上海的时候,没什么朋友,爸妈也不在身边,饿的时候只能店外卖,虽然能送到你家门口,但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吃,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虽说都是吃,但感觉大不同。

  前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敷衍应付,后者却有着温暖的气息,暖胃更暖心。

  

  因为自由工作习惯了,一下子进入有规有矩的公务员体系工作,一开始难免会不适应,难以接受体制内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很老旧也很死板。

  上海是中国最开放和现代的城市,我又在外企待了这么多年,回到欠发达的家乡体制内,深感职场文化鸿沟巨大,很难融入。

  说直接一点就是,在上海工作那会儿讲究的是效率,怎么用最少的成本去干的效益最大的事情,提升利润空间,赚更多的钱。而现在的职场,讲究的是如何在形式上挑不出毛病,让上级领导满意和高兴,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

  其实这种也轮不到自己管,也没能力去改变这样的现实,也只是吐槽一下不是很在意,工作嘛,无非就是混口饭吃,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让我咋样我就咋样,努力调整适应。

  

  还有一点就是,大龄剩女在小县城找对象,真的太难了。

  我长相还行,父母都有退休金,在县城买了大房子还有装修,又有稳定编制。

  按理来说,我这样的条件算不错了的吧?可是我竟然很难找个结婚对象!

  因为地方小,回到老家工作的年轻人又少,那些优质的男生早早就被订走了,剩下的一言难尽。

  自己相亲了好几次,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也没有要求很高,遇到个差不多的也挺难的。

  比如身高极矮、谈吐猥琐低级,或者离异带孩,我宁可保持单身也绝不考虑。

  

  除了以上,小县城的生活确实没那么繁华,甚至还有一丝无聊和单调。

  在上海工作那会儿,我特别迷恋各种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海洋馆等,周末和节假日都贡献给了它们。

  回到小县城以后,这样的生活几乎一去不复返了。

  小地方的财政收入有限,基础设施也不是很完善,各种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参差不齐,精神娱乐生活更是少之又少。

  县城里的生活非常单调匮乏,整个县城只有一个简陋的县图书馆,里面的存书量很少又很旧,去了一次我就再也不想去了。

  闹市区倒是有几家商场,但陈旧又很小气,更像是个批发市场。

  里面的商户都是单独的个体户,没什么大品牌,卖的衣服也都是过款,让人逛起来完全没兴致,还不如上网买。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王漫妮从上海回到小县城,在咖啡店里只喝了一口,就察觉出是速溶咖啡,写满一脸的怅然若失感。

  从一个习惯了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让他回到小城市,不习惯的不仅仅是人情世故,更是那种心理上落差,是选择放弃一种生活方式的痛苦。

  

  我看懂了,她心里欠的不是一杯现磨的咖啡,而是熟悉的生活方式,触手可及的现代繁华。

  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我时常安慰自己,大概这就是人生常态吧。

  当然话说回来,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选择了都市繁华,就可能需要忍受孤独前行,选择了人间烟火,就可能会收获人间温情,虽然没有灯红酒绿,但是内心更加富足。

  举报/反馈

上一篇:现在苏州公务员收入怎么样?
下一篇:“时尚界的诺贝尔奖”揭幕,十种可持续答案背后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