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江苏路径——鱼米之乡文化铸魂聚力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21
手机版

  文化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密钥。当前,乡村发展进入全新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需求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在乡村发展前景日益广阔,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抓手。

  “苏湖熟、天下足。”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是令人向往的富庶之地。追求乡村更高水平发展,江苏步履铿锵。近年来,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各方人才汇聚机制,结合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培育文化品牌,加强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江苏乡村振兴活力不断释放,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升级开拓

  特色文化产业奏响幸福曲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江苏大地传统村落古韵绵长,民俗文化丰富,徐州香包、宜兴紫砂、苏州刺绣、南京六合农民画等充满地域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寄托着百姓挥之不去的乡愁,也成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集链成群,江苏变个人手工作坊为生产“大车间”,化传统工艺为现代产业,让文化产业在聚合发展中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香包文化源远流长的徐州贾汪区马庄村,早在2018年,将2000多平方米的旧厂房改造成香包文化大院,集香包研发、制作、销售、展览等为一体,飘散阵阵中草药香的香包文化大院,实现了香包的产业闭环,加速了香包制作从十几人的分散小工坊到产业化集聚发展的演变。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主任王侠说,“香包产业化以来,马庄香包每年的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成为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带动了村里400余位村民就业,也拉动了周边3000余人就业。”

  延伸合作,江苏融合农文旅商,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作为“中国核雕第一村”,苏州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以核雕产业作为中心,辐射推动周边村庄提升。近年来,打造核雕村东侧窑头、浜头田园乡村改造项目、舟山书画院项目以及亭子头农家乐集聚自然村等,当地民宿、餐饮行业逐步兴起,进一步延伸了传统文化产业休闲观光风景线,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据统计,舟山村仅各类核雕工作室、陈列室就多达500余家,带动了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如包装、礼盒、直播、快递、餐饮等1000余人。今年五一,舟山村全域累计接待游客约205.5万人次。

  发挥集群效应,融合农文旅,江苏有效延伸乡村文化产业链,让农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生产力持续流淌。

  拥抱数字

  传统文化消费启动新引擎

  探寻数字化转型,江苏乡村文化产业在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发展中擦出了更多火花。

  宜兴向来以紫砂壶彰显独特文化气质与魅力,进一步做大做强紫砂产业,3年前,宜兴打出了“数字+紫砂”突破式发展的王牌,在丁蜀镇推出全国首个紫砂产业抖音直播基地,打开全新的“紫砂+电商+直播”热卖模式。3年过去,直播基地入驻商家从2000多家增长至8000多家。基地负责人贺海洋说,近两年的紫砂直播量呈现几何式倍增。据抖音电商数据,2022年宜兴紫砂产业带的抖音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61%。通过基地的培育,一批新兴创业者快速涌现。如“珽珽紫砂”,该账号已发展成为月商品交易额超过1500万元的直播间。

  苏绣是苏州特色产业的珍宝,顺应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2021年11月,苏绣大师姚建萍的数字非遗苏绣作品上线蚂蚁链,24000件数字苏绣上线27秒全部售罄。在此之前的5月,全国首个刺绣数字云平台——云上苏绣小镇正式发布。登陆该平台,用户可在线探索苏绣小镇及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周边景点,了解特色小镇、省级大师、苏绣技艺、苏绣故事,挑选品类丰富的苏绣文创产品。苏绣小镇的新消费、新场景、新文旅、新生态在云上实现,苏绣的数字经济引擎由此启动。

  顺应数字时代大潮,江苏拓宽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边界,加快了乡村文化与旅游、教育、影视、动漫、电商等业态的融合,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吸附力量

  多元人才汇聚点亮新乡村

  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江苏视文化产业人才培育为文化资本的一种积累,为乡村全面振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传承生态圈。

  保护特色民间艺人,让乡村文化产业“领头雁”展翅翱翔。3年前,江苏在国内首开先河增设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发挥大师工作室带头作用,带领乡村传统技艺技能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目前,全省累计建设300家省级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的“三带”作用,江苏明确,省级大师工作室可在产业技术扶持、项目资金投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面优先享受政策支持。很多大师工作室领办人表示,大师工作室就像一张名片,提升自己的威望,也增加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责任和压力。

  培育以当地村民为主的人才队伍,推动文化产业长久发展。2009年,宜兴丁蜀镇西望村成立全国首家以农民手工业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为紫砂技艺传承人培育提供了重要基地。以村支书为领头人,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点,合作社常年举行紫砂公益培训班,由技艺出众的优秀党员干部授课,每年开展各类创业培训20余场,免费培训近2000余人。

  链接校园资源,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人才吸附力。作为“中国工艺雕刻之乡”,苏州吴中区光福镇瞄准高技能人才培养打出组合拳,与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合作,注重学历和技艺双修,打造“雕刻班”,创设苏州首个苏作工艺学院,加快工艺人才培养。南京六合,将农民画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开发校本课程《娃娃农民画》,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等相融合,引导少年儿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激发六合农民画传承发展的新活力。

  在多元人才汇聚机制的建立中,江苏乡土人才在文化产业振兴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更多具备专业技术及管理理念的新生力量登上乡村振兴大舞台。

  “形成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7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为江苏全面写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大文章进一步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制度支持。江苏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朝着乡村全面振兴宏伟愿景出发,在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之路上展现江苏速度与担当。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特色文化让乡村旅游火出圈

  夜幕降临,无锡市锡山区严家桥村摆起一张张圆桌,伴随大舞台热闹的演出,大型烧烤夜市瞬间点燃乡村“烟火气”。连日来,这里通过接地气的夜市活动,带旺乡村旅游的“流量”。保留原有“乡土味”,输入网红流量“密码”,严家桥等重点村在乡村文旅探索之路上不断实现着“自我突破”,更好地留住了八方来客。

  摆脱同质化

  融入地域闪光点

  严家桥村是锡东久负盛名的书码头。每晚夜市启动,伴随着热闹的氛围,一曲评弹率先在乡野大舞台上唱响。萨克斯、流行乐、舞蹈也轮番上演,配以舞动的灯光,十分接地气。“这感觉如同‘进淄赶烤’一样,成百上千人聚在一起把酒言欢,美食味道不错,人情味更浓!”7日晚,江阴游客顾佳彬一家四口人驱车来到严家桥村,平时工作忙碌的夫妻俩无法带娃远游,周边近郊烧烤夜市正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现场有抽奖活动,隔壁桌运气好还抽中了滑道项目免费体验券。”

  锡山区羊尖镇文旅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烧烤夜市活动运行半个多月来颇受本地市民和周边游客欢迎,此外,村里的波波叔农场、老汪窝里、界州饭店、界州茶室等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农家乐也是游客“打卡”热门地,日接待游客量达1000人次,这两年村里年均接待游客也超40万人次。

  白天听一曲锡剧、喝一杯早茶、体验一番农事,晚上来一场尽兴的烧烤,严家桥村抓住游客的胃,抓住热点的同时融入地域特色,找准了村子“长红”的秘诀。

  民宿需求旺

  打造特色落脚点

  乡村旅游重点在“乡”字,远离尘嚣、接触自然,探寻有本土味道的“诗和远方”。“竹制墙板、桌椅、餐具……好多民宿以竹文化为主题,但都有独特的设计语言。”上海游客谢嘉琪提前一周在小红书APP上“种草”了竹海公园的数家民宿。比起行程规划,谢嘉琪花了更多时间在民宿挑选上。说起为何不选商业化酒店,他表示民宿不仅靠近景区,还倾注了更多房主感情与本土味道,能让自己全身心慢下来,深入体验当地自然和文化。

  当下,越来越多游客到乡村旅游倾向以民宿为落脚点。木鸟民宿等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国民宿订单较2019年同期涨幅明显,特别是“五一”期间达到同期5.17倍。作为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目前宜兴市竹海村农家乐、民宿经营户达180余家,村里年接待游客量近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亿元。

  乡村旅游中的民宿需求旺盛,打好“特色牌”尤为重要。在竹海村,许多竹制品已成为民宿的标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惠山区桃源村根植桃文化,例如鸣珂里民宿还融入桃产品、非遗文化等,年营业额超150万元;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阳山镇新渎社区桃花十里民宿坐落在阳山半山腰,菜园、果园、花园将民宿围拥……“提高场景化体验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大关键点。”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王洁平表示,让民宿融入更加本土特色的“可亲近、可触摸、可互动、可体验”元素,能更具竞争力。

  打好文化牌

  更能找到发力点

  本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据悉,严家桥村每年举办评弹演出3次以上,书迷们风雨无阻、准时准点前来听书,每次演出连续15天或以上;除家喻户晓的桃文化,桃源村近年来注重挖掘本村历史人文资源,整修开发前寺舍、大路头等古村落,整理前寺舍周氏家族家规家训文化、莲文化、酿酒文化及古石器文化等,建造周氏名馆;新渎社区结合文化创意,形成庙墩特色文化,投入245万元进行庙墩美丽村包装,开发文化产品,逐步打造成宜居宜游的文化产业特色村。

  “乡村旅游不仅要让游客玩得有名目,还要有名堂,更要有收获。”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全民“旅游冲动”冷静下来之后,悠闲、幽静的乡村游会成为众多游客出行的选择。而其中的“名堂”“收获”,则需要通过精神链接、文化搭桥,衍生新型又接地气的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

  (锡文)

上一篇:三水区民办小学、初中区内补录学校名单及补录计划
下一篇:入门必看|光学系统设计的要求/南阳晶亮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