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我真的错了...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刻板印象下的舆论事件,流量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6-23
手机版

  大家好呀,我是小黎学姐,最近四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今天我们来用新传知识解读一下事件背后的考点,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事件回顾:

  6月7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一女研究生乘坐地铁时,因看到同车厢一大叔蹲着玩手机,怀疑其偷拍自己,要求检查对方手机相册,大叔同意该女子检查手机并自证清白。随后,该女子事后在网络上发文曝光大叔是猥琐男,指责大叔为“不是第一次作案”“猥琐男出门必4”。

  随着事件在网上发酵,6月9日下午,广州地铁工作人员进行回应,称当时警方已介入处理,因为是误会,双方当时已经和解。

  6月11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联系到事件中大叔的儿子邓先生,他说刚得知她发布到网上,父亲是农民,不知道事态严重性才会和解,并要求女子公开赔礼道歉。当晚大叔儿子表示,女子哭着说学校准备开除她,念在其读书至今也不容易,不需要赔偿,会再给她一次机会。

  6月12日,四川大学表示,以及联系属地警方和当事学生,将依法依规处理。

  6月13日,污蔑大叔地铁偷拍的川大女研究生,被腾讯解除实习合同。同时,涉事女子同学发声:差点被她校园霸凌逼到自杀。

  6月14日,人民日报发布评论,表示以暴制暴不可取。

  (地铁门诬陷事件时间梳理)接下来,笔者将从事件发生的谣言传播、舆论反转、舆论搭车和网络暴力这几个角度解析该事件。

  刻板印象又被称为刻板成见,由沃尔特·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观念和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同时也阻碍着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和普遍通行的刻板印象,因而它也起到了社会的控制作用。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中,网友们受到“猥琐大叔”“公平”“抗争”等的标签化思维和刻板影响,很容易受到涉事女子发布内容的引导,人们固有的刻板印象和对猥琐男的标签化思维会导致对事件的判断力下降,使得谣言传播。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简而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区。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特点,但是由于自媒体发布的内容把关机制不健全以及发布者媒介素养缺失等问题,自媒体发布的内容真实性大打折扣,各种谣言经此途径广为传播。

  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中,涉事女子利用自媒体手段发布不实信息污蔑他人,也是当下自媒体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虽然自媒体发展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是自媒体人媒介素养的不足很容易导致不实信息广泛传播且难以验证。涉事女子一言之词就给男子贴上负面标签,恶意引导受众,谣言就这样诞生了。

  (该女子在自媒体平台公开污蔑地铁男子)唯流量论也被称为流量至上或流量为王,主要是指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导向以获取流量多少作为内容取舍的唯一标准,唯流量论以吸引用户的关注、参与为标准,弱化或忽视内容质量的好坏,唯流量论背后是唯资本论,经济效益取代了社会效益。损害了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原则,破坏了正常的竞争机制,营造了产业繁荣的假象,助长了内容生产的浮躁之风,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挤占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

  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中,不实信息自涉事女子自媒体账号发布之后,平台以及其它媒体知道借着“川大女研究生”“外使馆撑腰”等刺激性字眼的渲染,会收获不少流量,因此会不断转发传播该信息,促成事件就很快出圈,引发广泛关注。

  新闻反转是那些紧跟社会热点、标注新闻热词继而引发广泛关注,但随后被证实与事实主体或全貌不符,甚至与事实截然相反的新闻现象。

  舆论反转指公众意见随着焦点事件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前后反转的现象。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自新闻事件始,经由媒体、公众等多方主体推动,最终引起公众认知态度的剧烈变化,甚至会影响新闻事件本身的走向。新闻反转和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原因就包括迭代式新闻生产方式、乱“贴标签”、碎片化的阅读、网络新媒体急功近利等。

  新闻反转往往伴随舆论反转。通常情况下,“新闻反转”导致“舆论反转” ,“舆论反转”反推“新闻反转”。

  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中,一开始网友站涉事女子,同情其被“猥琐男偷拍”,但是随着真相浮出水面,网友们又纷纷倒戈,开始谴责涉事女子的不道德行为,这一过程很贴切地体现出新闻反转伴随舆论反转的知识点。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公开形式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公民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和渠道表达意见,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以影响公共决策。狭义的舆论监督,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形态。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控制力量,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但是,它可以借助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反映公众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普遍意见,是代表公众对社会现实所作出的主动回应,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中,事件出圈引发网友热议,形成的舆论压力会促进事件的解决。例如,舆论的强大力量很快迫使四川大学做出官方回应。

  (四川大学对此事做出回应)新闻搭车,最早由喻国明教授提出,是指当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体新闻事件时,与此地域相关的、以往难以受关注的问题集中爆发出现在公众视野,举报人会趁社会注意力和各方面力量聚集的时刻,寻求解决自身问题。

  “新闻搭车”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借助一个舆论热点的既有影响力;二是爆料一个与此事件、舆论在某些属性上有关的事实;三是实现爆料者的表达诉求和个人目的。

  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引起众怒后,涉事女子同学发声:差点被她校园霸凌逼到自杀,就是一种新闻搭车现象。涉事女子借助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的热度发布相关内容,很容易借助事件流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是新闻搭车事件的真实性仍然存疑,我们要对此有所鉴别。

  (多位博主针对此事发表意见)“舆论搭车”是指有突发事件进入公共空间,受到舆情关注,使人们在地域、身份、内容等方面产生相关联想,导致舆情内容延伸或目标发生转向,通常舆论热点能够引发其心灵共振,从而形成“共情”的社会心理联结,引发更多社会关注和讨论,并促使公权力介入问题的解决。

  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引起众怒后,涉事女子同学发声表示曾被当事人校园霸凌,可以借助当下舆论对于女子的谴责和愤怒获取同情,借助舆论的力量为自身“申诉”,但是借助舆论搭车对涉事人做单向度的评价的究竟是否合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爆料曾被川大女研究生校园霸凌)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网络暴力能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中涉事女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利用自媒体对地铁大叔进行网络暴力,涉事女子通过给地铁大叔贴上“猥琐男偷拍”的标签,发布男子的照片,捏造谣言,严重侵害涉事男子合法权益,并企图通过舆论的力量对男子进行道德谴责和网络暴力,但最后遭到网络暴力反噬。所以,网络暴力作为一种媒介失范现象,任何时候都不可取。

  (起初川大女研究生的回应)在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中网友们对于涉事女子的过激言辞又何尝不是一种网络暴力呢?部分网友曝光女子的个人信息,甚至对她进行侮辱谩骂,声讨声不绝于耳,这种以暴制暴的手段真的是事件的最佳解决方案吗?人民日报在6月14日早发布的评论,就表示,“无端指责不是维权,恶意揣测也不是维权,网络曝光更不是维权......信口开河、“暗键伤人”的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无益于事件的解决,更不利于网络空间的生态和社会秩序。”

  (人民日报对此事发表评论)A. 出台法律,加强监管

  加大网络暴力危害性的宣传工作,提高网络用户的认识,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政府部门需要不断研究新形势,对于网络暴力的新特点、新表现这些情况及时掌握。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网络暴力行为,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严格处罚,让网络施暴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B. 压实平台企业责任

  互联网平台不能任由一些言论随意蔓延,不能网民用户积极讨论,互联网平台却无动于衷,必须落实好自己平台的责任,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让网络暴力的伤害性降到最低。因此,平台需要制定规则,要执行好实名制机制,规范平台用户的言行,平台的运营也要符合一定的商业伦理,从道德和行为上对自己进行规范。

  C.官媒及时舆论引导。

  对于网络上一段时间内热议的可能是网络暴力的内容。作为官媒,应投入一定的人员和精力进行考证,还原事件的真相。同时,作为官媒要多传播正能量的东西,多宣传网络暴力的伤害性。

  D.民众增强媒介素养。

  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得民众不会随便相信非官方的信息或者言论、不会随意跟风人云亦云、不会受到谣言、偏见等的误导,使得民众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使得民众面临网络暴力时能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综上所述,此次川大女研究生污蔑地铁男子事件从前期的涉事女子造谣网络暴力地铁大叔,到后期舆论反转遭受网络暴力的反噬,都给我们深深的警醒:网络暴力是一把双刃剑,要提升媒介素养,不轻易被刺激性字眼煽动,正如学者吴飞所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闻专业主义2.0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不再局限于专业媒体和从业者,普通民众也应该保有专业性,对发布的内容做好把关,对网络上的内容有所鉴别。

  最后的最后,作为一名新传学子,我们在接受媒介教育的同时,要保有良知,不能像涉事女子那样试图操纵舆论去恶意对人,我们当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而不是因为掌握了知识就凌驾于弱势群体之上,期待与大家共勉之。

  [1] 王勇,何柔萱,张建国.自媒体时代重大疫情中谣言大量传播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OL].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3-06-14].https://doi.org/10.16112/j.cnki.53-1160/c.2023.03.261.

  [2] 唐露. 反转网络舆情情绪与决策行为演化博弈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2.DOI:10.27251/d.cnki.gnjdc.2022.000968.

  [3] 张振宇,叶广浩.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搭车”现象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1):18-19+41.

  [4] 李阳.新媒体时代下我国网络暴力及其规范治理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7(03):18-22+54.

  ps: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一篇:考完就炸裂!上海中考难度飙升,与国际高中秋招相比,又有哪些差异?
下一篇:26岁独生子择偶观:彩礼28万全款房可加名,但得答应4个条件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