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伏炎牛,母伏凉飕飕”,2023年是公伏还是母伏?答案来了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7-05
手机版

  三伏天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记载,《史记·秦纪六》中就记载着“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可以看出,古人将三伏天视为一种避暑的方式,因为这个时期的气温高且潮湿,十分闷热。根据古人的习惯,他们在入伏这天一般会选择闭门不出,娱乐活动相对较少,谓之“歇伏”。在这期间,百官不仅放假三天,还能领取到高温补贴“冰块”,用以应对难熬的酷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伏天逐渐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气,与夏至、小暑、大暑等节气相互配合。古人认为,五行和四季具有对应关系,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为了使五行之间能够顺利过渡,夏天到秋天的过渡期间需要有一段时间,于是便出现了“三伏天”这一气候特征明显的时段。而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长夏属土,一年五季分别为春、夏、长夏、秋、冬,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可以说,三伏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初伏:初伏是三伏天中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从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今年的夏至是6月21日,恰好是庚戌日,所以初伏便在7月11日开始,结束日期是7月20日。初伏的特点是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高温度,人们可以在此时享受一段相对凉爽的时间。

  2、中伏:中伏是三伏天的第二个阶段,一般从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开始,持续20天。所以,今年的中伏开始于7月21日,结束日期是8月9日。中伏的特点是天气开始进入炎热的高峰期,气温高、湿度大,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

  

  3、末伏:末伏是三伏天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今年立秋是8月8日,所以末伏开始于8月10日,结束日期是8月19日。在末伏期间,虽然已经过了三伏天的高温期,但气温依然比较高,人们仍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根据古人的经验,三伏天的炎热程度与入伏的性别有关,也就是所谓的“公伏”和“母伏”。今年入伏的日期是7月11日,这天的农历日期是五月二十四,属于双数,因此今年是“母伏”。根据农村老人的说法,“母伏凉飕飕”,预示着三伏天的相对凉爽。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极端天气现象日益增多,老话也不再完全准确。今年的天气情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大气环流、海洋温度等。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传统的说法来预测天气,需要结合气象预报和实际观测情况来进行判断。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应对三伏天的高温天气。例如,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避免在中午时段户外活动;外出时要注意防晒和防暑,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和鞋帽;多饮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身体的水分和营养平衡;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三伏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古人看来,三伏天是一段避暑的时期,是人们从炎热夏季中寻求凉爽的方式,是人们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时间。老话中的一些说法或许源自当时人们对气候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天气和气候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更倾向于借助科学的方法来预测天气变化和研究气候现象,而不再依赖传统的说法。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也使得天气变得更加不稳定和多样化,过去的规律或许不再适用。

  

  对于三伏天的“公伏热死牛,母伏凉飕飕”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古人对天气变化的形象化表达,对于真正的天气情况并没有具体的预测能力。在面对高温天气时,我们应该尽量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不是依赖于传统说法。

  总之,虽然三伏天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应对这个时期的特点,关注天气预报和气象提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遗产传承下去。

  举报/反馈

上一篇:今秋招生!江西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产业学院揭牌!
下一篇:多批次高考志愿明天填报!怎样发挥分数最大优势?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