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躬耕教坛的心愿,奔赴下一站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7-13
手机版

  编者按

  强教必先强师。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这个夏天,新一批师范毕业生将迈出大学校门、奔赴基层教师岗位,开启教书育人的全新人生。他们有怎样的心声与期待?作为“先行者”的师兄师姐们有哪些体会与建议?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喝彩。

  【一线讲述·准教师说】

  走上讲台,与孩子们一起圆梦

  讲述人:陕西师范大学2023届毕业生 张锦星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学校很少、老师也不多,我们都在条件简陋的校舍里学习、玩耍。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家乡渐渐挺立起一座座新学校,现代化的校园和教学设施,让我们这些农村娃大开眼界,也在心里种下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见识更大的世界”的种子。

  上高中时,我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好老师。她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我们生物。课堂上,她风趣生动;课堂外,她关爱学生。一次聊天,我得知她是一名国家公费师范生,大学毕业后返乡站上了讲台。我深受感染,于是2017年填报志愿时,我也选择了陕西师范大学,想成为一名国家公费师范生。

  大学期间,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教师教育技能,为写出漂亮的板书而磨断了无数根粉笔,为悟透一个教法阅读了十几本书籍,一心想把最生动最有“营养”的课堂呈现在学生们面前……2018年,我应征成为一名大学生士兵,在边防部队服役的两年让我变得更加刚毅果敢,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决心。

  实习期间,我报名参加了学校暑期“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回到家乡的村小支教,收获了宝贵经验。记得有一次,我引导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当看到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写下五彩斑斓的梦想时,我被深深感动,更加感受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庄严使命。

  今年夏天,我完成大学学业,选择回到家乡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任教。面对全新身份,唯有用心用情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才能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时刻准备,为学生成长铺路架桥

  讲述人:河南师范大学2023届毕业生 赵雯丽

  4年前的盛夏,河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大学四年间,我渐渐实现了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身份转变。

  初入大学时,我对教学的认知还停留在“如何给学生们讲明白知识点”的层面。后来我发现,教学更重要的功用,是结合不同课程、运用不同方法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为他们更好成长铺路架桥。

  大学最后一年,当我满怀信心踏上实习岗位时,却发现知易行难。学生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就像百花园里的稚嫩花朵,不仅需要知识雨露的滋养,更需要心灵养料的滴灌。比如,有个学生明明态度很认真,上课却跟不上节奏,作业老出错。跟她聊天后,我发现她是由于太重视结果而丢失了自信,影响了学习效果。

  要想帮助她,必须打开她的心结,激发求知的兴趣与勇气。于是,我常常和她沟通。渐渐地,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绩大幅提升。我真心为她高兴。用心为每个学生的成长铺路,让他们放手大胆探索,这是一位教师的职责;而当他们跨过一座座山峰回头向你招手时,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今年九月,我将正式踏入校园,成为一名老师。此刻的我既有期待,也不免紧张。不过,我觉得只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学生们的笑脸,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润泽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讲述人:东北师范大学2023届毕业生 管云霏

  4年前,我被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录取。迈入校门后,我就被该专业的课程深深吸引。通过对钢琴、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技能课的学习,我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并且对于美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幼儿园见习阶段,我渐渐发现,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有多么重要。我真正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并誓言要把真善美的种子“种”进更多孩子的心田。

  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学习课程知识,还积极参加学部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学校组织的暑假公益支教活动等来提升自己。在实习时,我深感一名幼儿教师的不易:每天除了要上课,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环境创设、备课、写教案。尤其是刚建立班级日常规定的那段时间,班里常常乱作一团,孩子们的哭闹声让我满心紧张。好在,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总能治愈我,让我充满能量。

  对于即将踏上幼教岗位的我来说,最期盼的就是用爱与辛勤付出,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家长和老师彼此理解、相互包容,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一同努力。

  【一线讲述·先行者谈】

  陪着学生们向阳生长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三中学教师 如先古丽

  2016年,18岁的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来到繁华的首都。大学四年,我身边的每位老师都在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最让我感佩的是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院士,他年近九旬,却不顾环境艰苦,跟我们一同前往小龙门,全程参与动物学野外实习。凌晨四点,郑先生就带着我们出野外观鸟,还主动把羽绒服借给衣衫单薄的同学穿;中午太阳很晒,他爬上爬下为大家寻找更合适的观鸟位置……这样的仁爱精神和专业能力令人感动。一次,我给郑先生送材料,来到办公室时,他正在用放大镜凝神看书。我告辞的时候,先生从椅子上站起来,给我鞠了个躬以表谢意,这种谦逊平和的精神鼓舞着我,成为我坚守岗位的动力。

  一路走来,我深深体会到教育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希望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乡,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于是,2020年毕业,我回到家乡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教书,担任高一年级班主任以及两个班的英语教师。

  新入职时面临的问题很多,首要的就是自身角色的转变,站上三尺讲台,就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面对班级管理、学生管理等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践慢慢领悟。最关键的是,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走出校园、成为老师并不意味着学习的暂停甚至结束,而恰恰是一段新学习的开始,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更新知识储备,努力提升专业素养。

  入职三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里有些偏科严重的学生,我就每天挨个谈心了解情况,分享学习技巧。面对一些青春萌动的孩子,我会跟家长一起了解他们、关爱他们,帮他们解开思想的疙瘩。我相信,一点一滴的关爱终将汇成强大的力量,帮助学生们踏浪追风、向阳生长。

  探求每寸阳光的照射角度

  讲述人:湖南师范大学2020届毕业生、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第二中学教师 张平

  回顾漫漫求学路,伴我成长的始终是老师们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笑容。这就是教师的魅力,也是引领我踏上师范之路、加入基层教师队伍的原动力。

  毕业之际,循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指引,我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支教两年。我感受到了小朋友们对知识的渴求,感受到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的担当。

  去年7月,我服务期满回到湖南,来到湘阴县二中工作。我先后担任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负责四个班的语文课。面对不同的学生和家长,各种现实问题接踵而至。

  每当这时,大学时期老师们的教导都会在我耳边响起:课堂上不能“背对学生”,课后更要关心学生。面对每一棵需要精心呵护的幼苗,我们都要保持耐心、尊重个性,积极探求每一寸阳光的照射角度,多些“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定,让每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

  未来,我愿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纾解他们面临的烦心事,当好他们成长的引路人,让每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品尝职业的幸福感

  讲述人: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师范大学)2010届毕业生、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五小学幼儿园教师 贺燕

  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报名参加了“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来到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咸宁市崇阳县桂花泉镇中心小学执教。

  因师资紧缺,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语文兼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对于科班出身的我来说问题不大,课余时间,我主要钻研语文教学,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遇到的好题好句好方法剪下来贴在本子上。那时,学校没有打印机,老式黑板很高,我只能踮起脚尖,将搜集到的好题好句抄写在黑板上,带着孩子们练习、背记、运用,凭借这笨拙的办法,孩子们的成绩突飞猛进。

  2011年,我担任桂花泉镇幼儿园园长,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务之急。白天,我是一名带班教师,陪孩子们上课、玩耍;晚上,我要思考园务管理,征求一切正确可行的建议,并想方设法去实现。3年后,为了更好地做好园务管理,我报考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次次往返于两座城市间继续求学。这段经历虽然很辛苦,却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更养成了面对难题不绕道、咬紧牙关迎接挑战的心态和勇气。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关系到每位幼儿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习惯养成和人格健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国家的未来。多年来,多次不经意的收获让我品尝到了职业的幸福感。比如,我的第一届学生陈琴告诉我,大学毕业后,她像我一样,也回到家乡成了一名老师……

  【专家点评】

  绽放基层教坛,需练就四项“基本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韩立福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呼唤着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教师。提升新入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既要靠新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培养师德垂范能力、教材驾驭能力、智慧导学能力、学法指导能力,也要求基层学校为新教师提供政策、经费、制度等方面保障,提供培训机会,搭建发展平台。对于即将奔赴基层从教的每位“准老师”来说,应至少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具备师德垂范能力,过好“师德关”。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为此,学校层面一要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师德课程理论学习,引领新教师不断修炼思想道德品质、提升道德理论水平,矢志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二要涵育新教师的家国情怀,上好每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三要典型引路,开展向全国师德模范学习活动,引导新入职教师爱教育、爱学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四要多开展合作备课、合作教研活动,引导新教师培养合作精神,尽快融入本学科教师团队中;五要引导新入职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争做师德标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备教材驾驭能力,过好“教材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不能刻板地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先备课后讲课”“先看答案后给学生讲答案”。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全面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内容。新教师上岗后,学校要制定过“教材关”的培训计划,指导新教师有组织地回归教材、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里的公式概念和原理、例题习题练习题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并能够进行融会贯通的运用与拓展。

  具备智慧导学能力,过好“课标关”。一名新时代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智慧导学能力,不仅会讲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此,学校要组织新教师开展“新课标”培训活动,认真学习和研究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使新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超越自我,告别传统教育观念,建构“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理念。二是实现角色转型,当好“助燃剂”,从权威讲授者转向知识建构者,当好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对话者、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顾问等。三是课前能够根据课标要求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案设计;课中能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开展合作交流、思维训练等学习活动;课后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拓展学习等。

  具备学法指导能力,过好“方法关”。新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学校要在新教师上岗之前对其进行专题培训,让新教师掌握学法指导方法、具备学法指导能力,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结构化阅读文本,掌握终身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要学会指导学生在课中常用的小组讨论、展示对话、问题生成、工具训练和高级思维等学习方法,当好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练”。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陈鹏、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2日 07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举报/反馈

上一篇:科大讯飞:有信心成为国内大模型第一批厂商 下半年all in星火大模型
下一篇:广州华立学院学子升学记|看计算机学院学长学姐考研是如何上岸的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