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赓续中华师道,涵养仁爱之师

栏目:教育培训  时间:2023-07-16
手机版

  原标题:吴颖惠:赓续中华师道,涵养仁爱之师

  蓝字” 关注海淀敬德书院

  进 德 为 本 诚 敬 致 用

  按 语:

  7月1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联合主办的“传承师道 成就良师——2023年敬德会讲暨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系列活动(第二期)”在敬德书院举办。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以《赓续中华师道,涵养仁爱之师》为题作主旨发言,现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颖惠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突出师德,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一个人遇到好教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教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梦想和希望。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师德的根与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涵养师德的活水源泉。尤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师德师道的教育内容,广大教师应当从中寻找师德的根与魂。敬德书院建院将近九年,在过去的九年中,书院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广大的教师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找到思想的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德性色彩。从儒家对“仁”的强调可以发现,“仁”在先秦时期是广被认同的价值信条,是一种美德。中国的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道德文化,也是关于仁爱的文化,与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息息相关,而这种美德对我们今天的师德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强调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全方位地构建师德师风的教育体系,将日常的教育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通过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将教师的师德养成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立德树人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的师德宣传工作,用师德的模范做引领示范,发挥辐射作用,在全社会中间形成尊师重教、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良好氛围,同时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使我们的教师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人,成为师德的楷模。

  

  二、赓续师道,成就仁爱之师

  “仁”是中国人广泛认同的价值信条,“仁爱之心”应该成为师德重要的组成。《论语·颜渊》有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雍也》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述而》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都是孔子在阐释“仁”的思想。《论语·里仁》中孔子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认为,君子以不仁为耻,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仁的原则,即便是困危之时,都不能丢掉仁——仁就像是信仰,要与生命同在,一息尚存,就不能丢弃。因此,今天的教师也应当时刻存有仁爱之心,使仁爱成为一种教育信仰,始终无改。

  “仁爱之师”要在实践中去追求。《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推己及人”,“仁”是立人、达人之谓,见到自己,也要见到他人,见到众生,“仁”是大爱,表现出了儒家的利他心,也是仁爱之师必须努力去追求的境界。《论语·颜渊》还说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礼,既包括礼节、礼貌,还代表制度、规则,换句话说,按制度办事,不破坏规则就是“克己复礼”,就是“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一个人如果不想去做一件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就是“仁”,所以“仁”也可以看作是不妨碍、不影响他人。

  仁是动态的,是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仁和行动是不能分开的,是需要践行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首先应当反求诸己,找到自己为人、为师的那颗仁爱之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敬德书院作为海淀师德教育基地,通过专题课程、主题会讲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道、师德的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引导教师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弘扬师道、培育师德、铸就师魂。

  助力海淀师德师风建设是敬德书院重要的工作领域。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之大者,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我们要引导、激发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从“标高线,加强思想引领”和“勒底线,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两个方面着力,做好分层分类教育培训、优秀典型选树宣传、教师成长关心关怀、师德违规问题梳理、重点领域关键人群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此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教师的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不能正己,焉能正人?”世界上没有任何职业像教师这样要求严格,也没有人能像教师一样对学生整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以身作则、立德垂范,是“人师”的固有之义,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风师德建设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画上休止符。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讲述优秀师德故事,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使广大教师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本次会讲,是敬德书院“传承师道 成就良师——2023年敬德会讲暨海淀教师育人故事讲述系列活动”的第二期。旨在讲好、讲深、讲透教师的育人故事,生动、立体地呈现海淀教师的时代风采。以鲜活的育人实践教育人、打动人、引导人,切实提高海淀区教师的师德素养,宣传海淀区的师德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先进、对标先进,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初心,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要求以及重要使命。潜心教书育人要求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若教师无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便丢失掉了教师职业的初心,更有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与科学管理是展现优良师德师风的关键与核心。关心爱护学生要求教师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以身作则、表里如一,是师德师风的基本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一言一行,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与君共勉。

  (本文根据会讲录音整理)

  专 栏

  敬德动态

  责编 | 谦 山

  美编 | 水芙蓉

  HDJDSY

  敬德书院以“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为院训,秉承中华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学之道,肩负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责任编辑:

上一篇:「决定未来」2023年高考结束啦,中外合作办学能否圆你大学梦想?
下一篇:原创什么是家庭地位?家长:儿子得上北大清华,女儿中考742专科定向

最近更新教育培训